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五台雜燴湯:洗盡風塵的舌尖味道

北疆的冬天,皚皚白雪覆蓋原野。五台高聳的城門烽火台,在晨光熹微中呈現雄壯的剪影。恍惚間時空交錯,駝鈴悠悠、馬蹄急奔,商旅、官員接踵而至,談笑聲跨越千年掠過耳畔。

精河縣阿合其農場牧業隊五台社區,位於精河縣城西60公里處,連霍高速北側,曾是古絲綢之路北道必經地。清乾隆年間設為軍台、驛站,稱“託霍穆圖”(蒙古語,意為馬鞍下面的墊子),負責傳遞軍政文書,兼運軍需,接待過往文員、商旅駝隊等。

民族英雄林則徐途徑五台,在《荷戈紀程》中描述它“南山環繞如翠屏,其北亦羣峯聳秀。”風光之雋美,可見一斑。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起源:相見恨晚】

在這條橫貫東西的交通要道上,天南地北的人們匯聚流動,促成了食物的相逢。若以人情世故來看,五台雜燴湯的產生,是機緣巧合的邂逅偶遇,也是令人擊節的相見恨晚。

1984年,做得一手好菜的米泉農民馬生貴,聽從親戚建議出門創業。他們乘車自東向西一路走來,最終選中了312國道穿街而過的五台,這裏從里程上看更適宜過往車輛休憩住宿。於是,馬生貴挈婦將雛來到五台,開了一家飯館。

勤勞聰明的一家人,很快便穩定下來。某天,馬生貴妻子的叔叔前來探望侄女一家。同為廚師的他開玩笑要比試手藝,兩家分別做了回族名吃“九碗三行子”請親戚和客人品嚐。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盛宴過後,餘下一些備菜。馬生貴向來勤儉持家,自是不肯浪費,便將餘下的夾沙、黃燜肉等放在煮肉的湯鍋裏,加了粉條、豆腐、菠菜,一家人竟也吃得津津有味。

正在這時,一名貨運司機進來,見狀驚奇地問:“老馬,這是撒飯這麼香,給我也來一碗!”馬生貴連忙解釋,這是做菜的餘料燴成的湯。司機説:“沒關係,來一碗!”“給我也來一碗!”另一位客人説。馬生貴沒想到,自己無意搭配的雜燴湯,竟受到客人一致好評,便將它加到菜譜裏。

新疆飯館多以大盤雞、拌麪為主,比較油膩且不易消化。客人多數長途跋涉,舟車勞頓,容易削減食慾。這時,清淡開胃、營養豐富且上桌迅速的雜燴湯出現,無疑是這條古絲綢之路“食物鏈”上的一股清流,成為過往司機和旅客解乏充飢的最佳選擇。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點名吃雜燴湯的人越來越多,馬生貴決定潛心研究,專注做好這碗湯,並將飯館命名為“米泉老馬雜燴湯飯館”。

後來,附近飯館老闆見老馬雜燴湯很受顧客青睞,也紛紛掛起招牌開始做雜燴湯。隨着過往商旅口口相傳,五台雜燴湯漸漸名聲遠播,成了五台的地標性美食。

2000年左右,五台雜燴湯發展到鼎盛時期。道路兩旁飯館近百家,大部分以雜燴湯為主。過往車輛絡繹不絕,飯館生意火爆,門庭若市,不少店門口排起長長的隊伍。

很多人慕名遠道而來,只為吃上一碗五台雜燴湯。

【傳承:精益求精】

天還沒亮,五台雜燴湯創始人馬生貴飯館的店主馬林和妻子便起牀忙碌起來。

妻子楊慧負責收拾店面、備菜,馬林則前往大河沿子鎮買牛肉。已至仲冬,室外温度零下28攝氏度,汽車“嗡嗡嗡”艱難地掙扎了好一陣子,終於發動。車燈大亮,劃破黎明前的黑暗。

馬林是馬生貴的長子,人稱“黑娃”。10歲那年,他跟隨父親來到五台。從小在雜燴湯的蒸汽裏浸染,湯的味道已經融入他的成長記憶。馬生貴還鄉養老,馬林義不容辭地挑起責任,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父親常説,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馬林説,做餐飲,在選材上絲毫不能馬虎。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牛肉、湯、丸子是雜燴湯的核心要素。

為了保證肉質鮮嫩,馬林每天早起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大河沿子鎮,買當天屠宰的新鮮牛肉。牛後腿肉和大棒骨浸泡清洗後入鍋,慢火熬製四五個小時,膠原蛋白和骨髓融入湯裏,香濃醇厚。丸子美味的秘訣是純肉餡,加入玉米澱粉、香料攪拌均勻,使用上好的葵花瓜子油炸至金黃。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臨近中午,食客登門。馬林起身招待,妻子則麻利地走進廚房點火起鍋。

火苗呼呼燃起,大鐵鍋裏倒入熬製好的骨頭湯煮沸,陸續放入丸子、豆腐、菠菜,加熱浸潤湯汁後依次撈起,盛入鋪了紅薯粉的湯碗裏。牛肉片最後入鍋,再次加湯、調味,大湯勺不停地上下翻動,熱氣蒸騰。牛肉撈起碼在配菜最上層,緊接着滾燙的肉湯澆入碗中,撒上紅椒丁、香菜提味。

只消三五分鐘,一碗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雜燴湯就上桌了。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滴入香醋、辣椒油攪勻。滷煮肉片散落在鮮綠的菠菜中,點綴着焦糖色的肉丸、白如凝脂的豆腐、晶瑩剔透的粉條。色澤誘人,令食客口舌生津。

捧起碗喝口熱湯,酸爽開胃,香而不膩,麻木混沌的味蕾立刻被喚醒。牛肉香濃筋道,菠菜青翠爽口,豆腐嫩滑入味,丸子外焦裏嫩……配上現烤的鹹香酥軟的葱花餅,清脆酸冽的泡菜,一碗雜燴湯吃完,從舌尖到肺腑,通透酣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遼遠壯闊的大西北,造就了新疆人豪放粗糲的性格。人們並不執着於過分精緻的生活習慣。雜燴湯沒有複雜的烹飪流程,僅以水火為媒,將温度傳遞給食材,讓美味釋放出來。這看似簡單的沸騰交融,卻飽含着廚師參透生活的智慧。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今年9月,在精河縣枸杞文化旅遊節的舞台上,馬林捧着縣領導頒發的“特色餐飲名店”牌匾時百感交集。那一刻,他腦海裏閃現的是父親慈祥的笑容和諄諄教誨。

所謂傳承,除了心口相傳的手藝,還有勞動人民生存的信念,樸素的情感以及流淌在血脈裏的勤勞和堅守。

如今,五台雜燴湯已經隨着人的遷徙走向全疆各地,成為新疆名小吃,也是一張閃亮的博州飲食文化名片。它承載着幾代人的味蕾記憶,不僅為過往商旅洗盡風塵,也聚合了遊子散落的鄉愁。於更多人而言,五台雜燴湯,不僅僅是一碗湯的味道,更是彌足珍貴的芳華歲月。

文:劉素針

圖:李強、楠登

博爾塔拉報社出品

監審:呂海洪 編審:王飛 編輯:楊薇薇 責編:姚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0 字。

轉載請註明: 吃遍博州,不如從這碗雜燴湯開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