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漢書》:“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這兩項,在漫長的封建王朝,往往是最難做到的。因為古代的科技不行,而且統治者也總是想方設法的巧立名目,製出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税。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現代人的健康觀念,是葷素搭配,才有利於身體。古代的很多時候,都是連最基本的五穀雜糧都沒有,更不用提蔬菜或者肉食。清朝時期,陝北的很多地方史料都記載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人們很少能吃上蔬菜。

《延長縣誌》“多不種菜,且瓜菜鮮食,則稱飯餐必飽,不另碗列棹”。很多人一提到陝北,首先會想到的是在黃土高原上那一嗓子震徹九霄的“信天游”。

同時,也會聯想到那片溝壑縱橫的土地。其實,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種不出來。現在即使有了蔬菜大棚,也很難在當地種出優質的菜品,大都還是需要從外地運輸。

1.生長條件不符

《葭州志》“不種菜,且瓜菜鮮食,則稱飯餐必飽,不另碗列棹”。陝北地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地方註定是無法產出高產量蔬菜的。若是有的選擇,想必大家也不會不吃蔬菜。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這是人體所需的。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而且,每餐只吃黃米飯或者其他主食,是難以下嚥的。但是人們只能向現實低頭,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誰不希望,每日三餐都有蔬菜或者肉類陪伴。對於普通人而言,能夠維持最基本的温飽,已經是來之不易了。很多人耕作一年,就只為了來年不至於餓死。

所以説,當時的人們是很容易滿足的。儘管條件惡劣,也不想着去反抗朝廷。清代的賦税尤其是乾隆和嘉靖年間是很高的。饑荒就是因為糧食歉收而引起的,或者是蝗災或者是旱災。

在陝北那片土地,能夠種出莊稼已經是很不容易了。因為當地氣候乾旱,雨量稀少。而且多山地以及貧瘠的土地,沒有充足的養分,蔬菜是很難長成的。也就是説,那裏的條件根本就不允許蔬菜生長。對於普通平民而言,不會去追求口腹之慾,只要能夠滿足日常生存的基本條件即可。吃飽,都是一種奢侈的事情。

2.無奈之舉,迫不得已

“然多汲井灌溉之勞,土人不願為,教之亦不應也”。在清朝陝北的地方誌裏,將陝北人不吃蔬菜籠統的概括為他們“懶”。其實,這種説法本就不符合常理。而且,《延長縣誌》還提到“俗不重園蔬”。這看似是統治者為自己的無能辯解,其實陝北人在清朝不吃蔬菜的原因也在其中。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俗”,也就是風俗,也就是大多數人自古以來就不喜歡種蔬菜,不喜歡吃蔬菜。因為他們知道,在這裏種菜的成本是很高的。有閒田去種菜,倒不如去種些糧食來的實在。糧食的果腹感,是要比蔬菜強的。這也就成為了約定成俗的,一種傳統。

“園圃多他邑人租賃以種瓜果菜蔬,其利較厚”。很多人喜歡將自己閒置的園圃租賃給外地人,讓他們從事種植蔬菜的活動。因為當地人一直以來就不種蔬菜,所以在培植方面也缺少經驗。而且,地方也不大,影響力也不廣。

雖然種植蔬菜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很多人都會因為缺乏經驗或者堅守傳統而不種植蔬菜。既然種的人少,那麼產量肯定也上不來。產量不足,吃蔬菜的人自然就少了許多。

《保安縣誌略》“在蔬為沙椒、為花芥、為燕兒菜”。陝北人並不是不吃蔬菜,而是條件達不到。所以,他們會去漫山遍野的去尋找野菜。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由此可見,陝北人因為懶惰而不種蔬菜這種清朝的誅心之論不攻自破。他們都能到處去找尋野菜食用,難道還怕不辭辛勞的去親手種植嗎?而且,這也證明了一點,對於正常的蔬菜的確不適合在陝北生長。

1.谷不熟為飢

《秦疆治略》“寒多暖少,既鮮膏腴之野,又無水利之饒;鹽販之外更無他營”。這裏將陝北地區的地理環境,描述的非常細緻。在北宋年間,這裏還曾被西夏所佔領過。距離中原地區較遠,而且氣候寒冷,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而且,黃土高原的地質結構是新生代紅土以及厚實的黃土層,大都以黃土塬,黃土梁,黃土茆為主,根本不適合蔬菜作物的生長。能夠長起糧食,就已經十分難能可貴了。人們不敢奢求,在這裏種植蔬菜。若是一陣黃風襲來,可能一年的辛勤勞動都付諸東流。

在清朝時期根本不會想到去維護生態環境,當時沒有那個意識。近幾十年來,陝北地區的蔬菜產量才有所提高。因為有政策的扶持還有人去教授蔬菜的種植。可想而知,在清朝是根本沒有這樣條件的。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所以,大家根本不敢冒險將自己的田地種上蔬菜。首先,沒有種植經驗;其次,長勢好壞未卜。若是一旦歉收,就意味着全家人明年要非常慘淡。這是人之常情,大家根本不敢去賭。所以説,蔬菜種植者少,吃蔬菜者自然就少。

並不是大家都懶惰或者因為忌口不願意吃,而是想吃,卻不得。只能去地裏找野菜,勉強補充些維生素。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是十分艱苦的。

2.蔬不熟為饉

“其地土瘠沙深,山高水冷,溝渠難資灌溉”。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充沛的雨水以及適宜的温度,顯然這兩點陝北地區都不具備。就單從降水而言,當地若是雨量豐富也不至於黃沙遍地。一年之中,寒冷期要遠遠長於炎熱期。

蔬菜生長,這兩者缺一不可。而且,蔬菜對環境的要求要比一般的莊稼要嚴苛許多。自然條件的限制,是造成清朝陝北地區居民少食蔬菜的主要原因。而野菜這對於環境的要求可有可無,它們生存能力較強,也不用刻意的照顧。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所以,想要吃蔬菜了,就去漫山遍野的拔些野菜便足夠了。關於陝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在初中地理有過詳細的講述。當地的自然環境,不允許蔬菜的生長。而野菜,不需要成本,也不需要為它提心吊膽。既然有選擇了,便不消再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種植蔬菜。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在糧食和蔬菜之間,人們肯定會選擇糧食。因為這是生活必須物資,若是沒有蔬菜還可以生存,但是糧食若是無了,就會產生饑荒。而且糧食的產量要遠遠高於蔬菜,生產成本也低。

1.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鄉民率食野蔬,葅為旨蓄”。在很多氣候惡劣的地方,野菜都能生長。所以,陝北百姓就把野菜,當成了蔬菜的替代品。靠自己種植蔬菜,成本太過高昂。陝北地區降水稀少,而且地表徑流量也小,為了蔬菜的生長,要開鑿溝渠。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對於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這都是一筆不菲的開銷。而且,回報並不一定會比投入大。只有少部分有能力的人,才能負擔這些費用。蔬菜對於土質的要求很高,而陝北地區的地形和地勢顯然不適宜蔬菜的生長。

而且,糧食和蔬菜比較,顯然是糧食更勝一籌。尤其是戰亂的時候,糧食就是戰略物資。那時候的貨幣,就如同廢紙一張。為了長遠考慮,陝北地區的百姓們選擇不種蔬菜。既然沒人種植蔬菜,自然蔬菜產量就下來。

2.物以稀為貴

當地蔬菜產量少,再加上當時的運輸成本又高。當蔬菜運到黃土高原的時候,已經不新鮮,而且價格又奇高。這是很多人望而卻步的,還不如費點工夫,去上山找些野菜食用。雖然味道不同,但畢竟野菜不需要資金。

蔬菜種植需要肥沃的土壤,即使陝北人用農家肥一擔一擔的挑,也很難能夠達到蔬菜所需要的生存條件。所以,只有那些有條件且有技術的外來人,會租賃當地百姓的土地來種植蔬菜。陝北當地的居民,大都望而生畏。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而且,還有野菜這個替代品。當時的人們,是很容易滿足的。能夠維持基本的生存條件,也就是餓不死,就已經足夠了。根本不敢奢望,頓頓能吃上蔬菜。而且,大家也都是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就是今年種糧食,明年來吃。

若是今年種了蔬菜,即使蔬菜豐收,但是也不易於儲存。況且,這其中的風險性還很高。它的價值,根本不如糧食。百姓們不會本末倒置,即使拿出一小塊地來種植蔬菜,都不肯。其實也不是不肯,是不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6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陝北人不吃蔬菜真的是因為懶嗎,為何連草都吃不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