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讓你吃出花樣的熱帶小城
瀾滄江把景洪一分為二,一邊是在花巨資為遊客打造的告莊西雙景度假區,一邊是風貌古樸的老城區。我沒有選擇住在散發網紅風的的告莊,而是落腳樸實到有些“土氣”的老城。它離熱帶花卉植物園、曼寧公園等我要去的地方不遠,還臨近江邊夜市,生活氣息濃郁。
瀾滄江畔 本文均為 劉華 圖
每當夜幕降臨,老城最熱鬧的地方要數江邊夜市。我在酒店換上像當地人一樣的短褲和人字拖,步行十來分鐘,來到位於瀾滄江邊高高聳立的防波堤上方的江邊夜市。美味飄香,夜色温柔
相較對岸告莊 “東南亞最大的夜市”,眼下的江邊夜市顯得有些落伍,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它吸引人之處。在這裏隨時可以找到懷舊氛圍,甚至有些魔幻的不真實感。
攤位隨着夜幕降臨被快速搭起來,多數出售千篇一律的平價服裝、手工藝品小百貨、手機配件等,但在它們當中也不乏一些另類的存在:這邊,打着“遼寧千山第一卦”幌子的男子正口吐蓮花,用一口濃郁的北方口音給某路人斷出人生兇吉。那邊,天知道一輛報廢的老爺車是怎麼被搬上來的,旁邊擺着一地舊貨古董。旁邊,三個穿白色大袍的巴基斯坦人載歌載舞,一個打鼓一個唱歌一個跳,時常角色輪換,三人都能説流利的英語,見誰好奇站下就拉上你開聊,推銷手鼓、他們樂隊的CD和正在進行的現場表演。
除了賣貨,也有些攤位提供現場服務,掏耳朵畫指甲做睫毛手機貼膜,還有在傣族人中十分流行的紋身。不過,任何一個夜市上最有人氣的一定是餐飲,這裏也不例外。
夜市最受人歡迎的地方:美食
飲食區域位於夜市兩端,是多數顧客到達和離開都要經過的地方。攤子以燒烤或飲料甜品為主。擺攤的通常是夫妻檔,一人在前面攬客點單收錢,一人在面對座位的爐前烹製食物。我選了一家看上去人氣頗旺的坐下,入鄉隨俗地在沒有菜單的情況下看着食材點菜:烤羅非魚、包燒豬皮、菠蘿芒果糯米飯。老撾啤酒剛被倒滿時,從江邊吹來一陣涼風,温吞而味道寡淡的啤酒,彷彿瞬間變得略微順口了些。不一會,菜上桌了。頓時香氣瀰漫。熱帶燒烤的香料給食物增色不少:羅非魚朝上的一面,辣椒粉完全滲入肉身,和下面被烤脆富含油脂的皮一起入口時,香茅畫龍點睛地提味許多。包燒是西雙版納特色烹飪手法——將食材包在芭蕉葉中在火上烤。帶着植物清香的豬皮吸滿自身油脂與作料混合的醬汁,入味又層次豐富。在吃完一堆烤蝦烤貝烤螺的各種串燒後,菠蘿芒果糯米飯適時登場,粘潤豐腴的糯米和菠蘿的甜、芒果的香、椰漿的濃滑組合在一起,是再適合不過的主食,裝滿一隻菠蘿的飯,很快被我吃得見底。
羅非魚
甜品攤不用明火,靠的是調配的功夫。泡魯達的招牌一路上看到很多次,這次我直接點了一個:加了冰的椰奶底中最上面浮着兩塊吐司,因為剛剛被投進去,烤過的麪包焦脆感還在,西米彈牙、木薯凍口味奇特,下面的各種熱帶水果塊讓椰奶的味道格外清爽。我拿着邊走邊喝,身旁,門口排隊的迪廳中放着快節奏高音量的搖滾。遠處,告莊西雙塔林立的高樓倒映在靜謐的瀾滄江上。水中,有人打着手電站在淺灘裏摸索。微弱的光,映出他們的輪廓。菜市場,像個植物園
清晨,我被突如其來的雷雨暫時困在某個屋檐下,於是有機會欣賞一下城市風景:路兩旁筆直高聳的椰子樹最高處的葉子幾乎連在一起,給整條街帶來了熱帶地區需要的陰涼,街上比汽車更多的是來來往往的是摩托,路旁大排檔還沒收攤,昨晚兩桌客人的酒局還在繼續。
雨後,我來到西雙版納人氣最旺的景洪農貿市場。凌晨兩點就開了的室內批發大廳此時多數已經收攤,後面的零售部分則剛剛擺上,迎來包括我在內的首批客人。
走道旁和入口位置的水果區域首先讓人感到清晨的美好。作為熱帶當家物種的芭蕉以霸氣的外觀出現:它不是一把一把分開,而是整串整串帶着中間的粗杆掛着,彷彿還長在熱帶雨林裏的樹上。不同品種、大小、顏色深淺的若干串就像一面植物背景牆一樣,在主人身後。攤主則時常拿起鋒利的刀,根據顧客要求手起刀落割下一把,除了芭蕉,攤子上還放着枕頭大被對半切開,露出金黃色飽滿果肉的菠蘿蜜。旁邊一家品種更豐富:蛇皮果、蓮霧、芭樂、椰子、番石榴、火龍果……熱帶水果大多不受季節感影響,一年中任何時候都能讓人享受甜蜜的味道。
剖開的菠蘿蜜
芭蕉渾身是寶,除了果實,能吃能用的還有花和葉子。芭蕉葉相對常見,它包裹各種食物烤制,其香氣可以除腥。當作為糯米飯的食器時,它表面的蠟又能克服糯米的黏。芭蕉花只有熱帶地區可以見到,藕荷色的水滴形狀,有點像未開的荷花花苞,不過要大得多。南瓜花
花是能吃的,這件事對雲南人來説一點不新鮮。在景洪,可以入饌的花朵據説可達百種以上。往周圍掃一眼,我就看到了曾經吃過的節瓜花、南瓜花、沒嘗過味道但認得的茉莉花、苦刺花,以及以前沒見過的海菜花和芋頭花,我用手機上的軟件知道了它們的名字。平時在叢林、植物園中才能用到的應用程序“形色識花”,竟然可以在西雙版納的菜市場裏大顯身手。又經過一番打聽,我搞清楚了吃法。海菜花的花朵與南瓜一起煮湯,清熱消暑,花莖切小段和醃漬的辣椒同炒,則是下飯神器。處理過的芋頭花和過油茄子燉炒,是很流行的家常菜。聽着做法,我眼前彷彿看見傍晚的傣家院落中,這三樣菜熱騰騰端上餐桌的情景。
芭蕉花
豐富的色彩在市場中無處不在,剛剛摘下的各種辣椒堆滿一個攤子,從暗紅、鮮紅、橘黃、到橙色、翠綠、暗綠,像色譜一樣豐富,雖然在我看來都是一樣的辣,但對於當地人來説,其用途就像不同場合穿着不同衣服,有嚴格的規矩,一點馬虎不來。旁邊是另一種廣受歡迎的當季食材——菌菇,儘管顏色沒辣椒那麼鮮豔,但同樣讓人着迷。其中的松茸雖然因為名聲在外被炒起身價,是全國公認的高級食材,但它在識貨的雲南人面前並不是最受歡迎的,這裏的主角恐怕要數各種雞樅菌,它們被稱為“菌中之後”。青雞樅、黃雞樅、白雞樅不光是顏色不一樣,做法吃法,講究很多。此外,牛肝菌、乾巴菌、虎掌菌,以及傳説吃不好可以“看見小人”的見青手……此時到了菜市場最忙的時段,無論顧客還是攤主都無暇回答我的提問,我只好再次求助手機軟件,不過識花軟件在菌類面前,有些不太靈光……
市場的豐盛
當年久居雲南的汪曾祺沒少逛這裏的菜市場,他説“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在景洪的農貿市場,我也感到了汪老所説的“生之樂趣”,不僅如此,我還像走進了一個熱帶植物園,上了一堂讓人眼界大開的博物課。出城尋食
出了市場,我四處尋覓適合當早餐的糯米飯,一種傳統傣族食物。
“要去寨子裏,才能吃到地道的糯米飯。”路遇的當地人給出這樣的建議,他告訴我,曼賀納古寨外有家糯米飯很正宗。
曼賀納古寨據説有千年歷史,聽當地人説這裏曾經聳立着輝煌的大金塔,不過如今早就風光不再,完全無法想象往昔的模樣。山寨氣息濃厚的古寨門樓外的路邊,有一排攤子中,我一眼看到了要找的糯米飯。雖然是一個僅能外帶的簡陋路邊攤,但身穿綴滿刺繡的火紅傣族傳統服裝的攤主跟前,排着不少人。
流程是先買糯米飯,然後在各種裝在不鏽鋼盆的配菜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加入。我點了大約二兩的半份米飯,要了兩塊臘豬肉、醃酸筍、某種漬過的海藻、酸豇豆和麻辣豆皮。白飯被展開平攤在透明塑料袋中,各種配料蓋在飯上。挨着糯米飯攤子的是一家小餐館,我又在那裏點了一碗餌塊,順勢找了座位。餌塊湯鮮粉滑,糯米飯的軟糯,各種配菜味道濃烈刺激。這樣的簡單一頓,讓人元氣滿滿,勝過不遠處某五星級大酒店中的高級自助餐。
糯米飯的配料
開車南行,不久路過一片熱鬧的區域,這裏是基諾鄉的市集。生活在這兒的是1979年才被確認為中國第56個民族的基諾族。在一個店鋪裏,頭戴白色麻質繡花邊帽子的男子正專注編織,他手中的不是絲和針,而是藤條與竹坯,周圍滿是他製作的各種成品:笸籮、飯盒、盤子、小桌……幾乎無一不與飲食有關。門外,烤架上鮮紅的番茄被烤得表皮焦黑、滋滋做響。烤軟的番茄去皮,與小米椒、青檸等食材在竹臼中被舂碎,就是西雙版納飯桌上無處不在的“喃咪”。我坐下休息,點了喃咪配烤竹筍,烤過的竹筍去掉澀味卻留下了香甜,我前一秒還在讚歎它和喃咪絕搭,但馬上就在喃咪辛辣的後勁面前敗下陣來,幸好還點了個冰鎮椰子,叼着吸管猛吸上幾大口,總算蓋過了一些辣味。
烤番茄
在下一站橄欖壩旁勐罕鎮路邊的攤子,“老撾涼拌”的招牌比煙熏火燎的烤爐讓人更心生寧靜。經過店主在我和説老撾語的廚師間一通翻譯,我點好了涼粉和涼拌芒果。涼拌芒果是青芒果配着花生碎和眾多新鮮的熱帶香料,涼粉中是樹番茄流淌出的豐富汁水,兩者的共同點是都加入很多冰塊讓食物沁涼。老實説,這頓下午茶對於我算不上美味,食物太酸,百香果汁太甜——可能這正是烈日下食物所需的味道。在暑熱稍稍褪去的傍晚,我一路開到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鑽進了那座鬱鬱葱葱的植物王國。在雨林裏見過了各種蕨類,到芭蕉園裏看到掛滿花果到芭蕉,並且弄明白芭蕉花與果實如何生長後,我在日落後穿過連接植物園出口的吊橋,鑽進江邊的傣樓中欣賞風景。羅梭江此時展現出一天中最美的時刻,夕陽染紅天際,一葉小舟由近而遠,成為水面上一個剪影,在壯觀的場景下格外渺小。
植物園讓人身心寧靜
一盤油潤的芭蕉花,在最後一絲天光被吞沒在我面前“敞開心扉“。它的內部肌理和層次,是在市場上和植物園中無法得見的:層層顏色口味都略有不同,從外側的韌,到內部的脆。接下來的清炒蕨芽,我並不知道是此前看到的數十種蕨類中哪一種,只感到嫩而滑的口感,是其他綠葉類蔬菜所沒有的,配着米飯,極易入口。從市場中,到植物園裏,再到眼前餐桌上,植物與食物的距離,似乎從沒有在西雙版納這樣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