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小克制着不吃零食的孩子,將來很難擺脱3種結局,家長別不知道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美食

天津衞視有一檔娛樂節目叫《拜託了媽媽》,一期節目中聊到了給孩子吃零食的話題,明星暢所欲言,分享了很多寶寶們為了吃零食的有趣故事。

為了多領一份零食:冉瑩穎的寶寶很機靈,常常將零食藏起來,然後再找媽媽要一份,這樣就可以多一份零食。

零食具有天然吸引力:謝楠的寶寶只要看到一個像零食的東西,就會先餵給媽媽吃,只要見到媽媽的表情稍微變得美妙了,立刻加快語速説“我也要吃一個”,然後快速地喂到自己嘴裏。

對零食沒有免疫力:黃奕的寶寶很喜歡吃巧克力,只要吃起來就停不下來,黃奕只能耐心地給寶寶講道理,可這卻不能成為寶寶對零食的免疫力。


那麼,明星對孩子吃零食這事,怎麼看呢?

包貝爾認為,孩子們只要不固定吃一種零食,每種都吃一點,也沒有什麼影響。

葉一茜認為,不應該限制孩子吃零食,越是限制孩子越是期待,而是應該幫孩子有選擇地吃零食。

冉瑩穎認為,零食構成了孩子五顏六色的美妙世界,如果沒有了零食,孩子的世界瞬間少了很多色彩。


看到這裏,我回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也對零食有過渴望,可是家裏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每每想吃零食就會問媽媽:“媽媽,荷包暖和不?”

雖然媽媽總會面露難色,但最後還是會心疼地給我買上一點零食,而我卻分外珍惜,每天只吃一點點。

小學時期,我從來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進過小賣部,這讓我在同學羣中有些另類,後來畢業後三兩個同學約着一起聚會,大家都點上小吃慢慢聊。而我卻什麼都捨不得買,乾巴巴地坐在餐廳裏跟大家一起聊天。

那些從小都剋制着不吃零食的孩子,將來很難擺脱3種結局:

1.過度剋制自己的慾望,難以敞開心扉

正如冉瑩穎所説,零食就是孩子五顏六色童年世界的代表,孩子小們很容易被滿足,零食滿足了孩子童年的小小願望。

而家長不論是主動阻止孩子吃零食 ,還是因為經濟困難讓孩子知難而退,都會讓孩子養成了剋制自己慾望的習慣,這種習慣可以發展為自律,也可能因為自律過度,還失去了很多體驗快樂的心情。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過於剋制自己,很難敞開心扉,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

2.生活單調,沒有朋友

我一直保持着不吃零食的習慣,後來戀愛時男朋友給我買了些零食,我卻説:“我從來不吃零食。”

男朋友掃興地説:“本來打着女朋友愛吃零食的旗號,自己也跟着吃,既然你也不吃,我也不好意思吃了。”

正如中國的酒桌文化一樣,不愛吃零食的孩子和同齡人少了很多共同語言,他們有時候表現得非常另類,給旁人難以接近的感覺,很難在工作和生活中左右逢源。


3.過猶不及,揮霍不度

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姐,從小也被拒絕吃零食。後來表姐參加工作了,老是喜歡給自己買一堆零食,每樣都吃一點點就扔掉。不光是零食,就連其他東西也會過度採購,以至於本來收入不錯的她,卻從來都是月光族。

表姐説:“小時候父母這也不讓吃,那也不讓買,每次看到別的孩子吃零食,我都很羨慕,如今終於獨立了,我要給自己買個夠!”


心理學上認為,越是不被滿足的心理,越會做出過度的反應!

那些小時候從不讓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就成為了那個過猶不及,揮霍不度的人。

其實,家長不讓孩子們吃零食大部分原因不是因為經濟拮据,而是擔心零食對孩子身體不好,或者吃了零食不想吃主食。

2018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6-12歲版)》,指南針對小學兒童給出了最科學權威的零食解決方案,原來孩子這麼吃零食才健康:

①正餐前後2小時左右補充零食

研究表明,孩子們在兩餐之間適當補充零食,可以避免出現飢餓感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

因此營養專家建議,零食應在正餐前後兩小時左右補充,這樣不但不影響主食的吸收率,還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②吃健康的零食

專家建議,零食應該首選牛奶、堅果、水果類健康食品,這樣的零食可以作為主食的補充,起到平衡孩子們的膳食營養的作用。

切不可讓孩子們吃一些高熱量、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如薯片,辣條等。

③睡前一小時不要吃零食

睡前一小時家長們應該禁止孩子吃零食,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零食容易在孩子們口腔內殘留,如果孩子們刷牙不徹底,就容易形成牙菌斑,出現齲齒。

未消化的零食還增加了孩子們的腸胃負擔,常常讓孩子們睡不安穩。

可見,家長們只要有選擇地給孩子吃零食,把握恰當的分量和時間,其實零食也可以對孩子有益處。

讀者朋友們,你們願意給孩子們吃零食嗎?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