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邊,漁民在曬魚鯗。記者 崔引 攝
10月23日,霜降。這是屬於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反映氣温變化的節氣。它的到來,不僅意味體感由涼轉冷,還意味着氣候變得越發乾燥。
秋燥討鯗喜
乾燥,不討人喜,卻討鯗喜。在寧海縣強蛟鎮峽山碼頭邊,等不及霜降,各種鯗已經一字排開,有鰻,有鯧魚,有大黃魚、小黃魚,有橡皮魚。
早早開始曬鯗,一來是因為開漁後,漁船捕撈上來的新鮮魚貨多,吃不光、賣不完,曬成鯗才不浪費;二來海風比城市裏的風“幹”得早一些、也更“烈”一些、“鹹”一些,適合曬鯗。
漁民正忙着手頭上的活:切碎的生薑、洋葱、葱、花椒早已泡在水中。往水中撒兩把鹽,順時針攪拌。再倒一些白酒,把已經洗乾淨、剖好的鰻浸到水中。又抓起一把鹽,在剖開的魚肚子上抹一抹……
一陣海風吹過,原以為會聞到記憶中一股濃重的、鹹鹹的味道,卻有些“失望”。漁民説,這是因為加了洋葱、白酒、生薑,最大程度去除了腥味。
六分靠曬,兩分靠晾
曬鯗,是件靠天吃飯的事。做了十幾年海鮮生意的薛榮川説,最理想的曬鯗天氣,就是一連幾天都是大晴天,而且氣温要低,“最高氣温最好低於20℃”,風向要好,“來自海上的北風是很理想的”。
曬鯗,要“一鼓作氣”。如果在曬的過程中,中途下雨,等雨過天晴再拿出來曬,鯗的質量是要大打折扣的。
曬鯗的“戰線”可以拉得很長,從每年開漁後開始,到霜降後的“大張旗鼓”,一直延續到農曆新年前。
薛榮川説,每年臨近年底前,他店門口掛起的風鰻就有近千條,看上去十分壯觀。
在薛榮川看來,一條好的鯗,六分靠曬,還有很關鍵的兩分是晾,“在陽光下曬到六分幹後,就把鯗掛到陰涼、通風處,吹到八分幹,就可以收起來了。”
若是一不小心曬到了“十分”幹,“即便再用水泡軟,也沒有了鯗本該有的香氣”。
這樣的説法也得到了在海邊曬鯗的其他漁民的認同。他們覺得,曬乾的鯗不如晾乾的鯗好吃,而且曬鯗需要不停翻動。陽光越好,翻得就要越勤快,是個耗費精力和體力的活。
“百搭”的鯗中哪種最受歡迎
老底子寧波人對鯗的愛,或許跟它“百搭”有關。
沒菜的時候,就翻一塊出來,上鍋一蒸,應付一頓飯不在話下;家裏有客人來,更可以和五花肉“公式”在一起,醬濃味香,算是一道上得了枱面的“硬菜”。
口味淡一些的鯗,用來下酒是剛剛好的;熗得有點鹹也沒關係,妥妥的“壓飯榔頭”,飯量一下從一碗飆升到三碗。
薛榮川説,有人怕鯗的腥氣,因此曬鯗最好用海魚,腥氣相對來説比較輕,而且在調味醃製時,有一味調料必不可少,那就是黃酒,“它最能去腥”。
鯗的品種如此之多,哪些又是最被食客偏愛的呢?
薛榮川賣的鯗品種多達十五六種,風鰻、蝦乾、烏狼鯗的“粉絲”最多。
相比普通的鰻鯗,風鰻的肉更加厚實,體型也更大,年底送禮“倍兒有面”,“銷量好的時候,一天的銷售額就能達七八萬元”。
蝦乾,則以其“萬物皆可放”的特點而備受歡迎,“放湯、燒面、炒菜……都可以加點蝦乾提鮮”。
記者 石承承 通訊員 吳立高
【來源:寧波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