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哪裏的面最好吃?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美食





北京炸醬麪〈 皇城根下的地氣 〉


“炸醬麪,穩住!”


前日,專家吳尊友在發佈會上稱:“北京疫情已控制。”


待山河無恙,想去北京城裏逛逛,吃一碗炸醬麪。


炸醬麪的靈魂是醬。醬是幹黃醬,一般來説,南城的人喜歡用六必居,北城喜歡用天源,回民則喜歡桂馨齋。



但對老北京人來説,最好吃的炸醬麪,就是自己家裏的。想怎麼整就怎麼整,豐儉由人。


大熱天的時候,大夥兒蹲在衚衕口或院子裏,捧着碗炸醬麪,碗裏擱一根黃瓜,邊吃邊聊,還能下下棋,一點也不誤事兒。


即使住在皇城根下,也有那股子地氣。“忒兒嘍忒兒嘍”,真香!





武漢熱乾麪〈 “過早”的倔強 〉


“日啖熱乾麪一碗,不辭長作湖北伢!”


對武漢人來説,沒有熱乾麪的“過早”,是沒有靈魂的。


一大早,食客就坐滿了街頭小店的馬紮,坐等吃麪。



對外地人來説,未必吃得慣這麼濃重的味。但對本地人來説,那一股子芝麻鮮香,才是叫醒一天的絕世美味。


一碗正宗的熱乾麪,必是麪條筋道爽口,色澤黃而油潤,芝麻醬香橫衝直撞進鼻子、嘴巴,就像風風火火的武漢人。配着清甜的蛋米酒,哧溜哧溜,一碗熱乾麪下肚,元氣滿滿。


蔡瀾説武漢是“早餐之都”,這裏的人對於早餐有一種倔強的執念,無論再忙再累,都要豐盛着過。




重慶小面〈 有個性的靈魂不必相同 〉


如果説,火鍋是重慶的性格。那麼,小面就是重慶的靈魂。


而佐料,就是小面的靈魂。


鹽、醬油、豆豉、油辣子海椒、花椒麪、豬油、葱花、姜蒜、芽菜、花生碎、芝麻醬……十幾碗,琳琅滿目,但每一家小店的佐料都不一樣。



在老師傅看來,每一種佐料的用量,處理方式,甚至添加的順序都能影響面的味道。因此,沒有哪一家小面是最正宗的説法,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那一碗小面最好吃。


據説,每一個勇闖天涯的重慶人,回到家鄉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碗小面,讓那股熱辣的味道直衝鼻尖,敲打淚腺,填滿寂寞的肚子。




四川擔擔麪〈 挑走的面,挑不走的味 〉


四川人真的太懂吃了,他們能把完全不同的原料放到一起,一味襯一味,一味更比一味香,香到讓你念念不忘,直把他鄉當故鄉。


擔擔麪,便是其中的翹楚。


它緣起於挑着擔擔賣面的小販。以前,他們挑着扁擔,一頭是煤火爐上承着銅鍋,一分為二,一格煮麪,一格煮雞;另一頭裝着麪條、抄手、調料等等,晃晃悠悠 ,穿街走巷:“擔擔麪,擔擔麪……”



現在已經很難看到這樣的場景,但那一口細薄紅亮的麪條、酥香的臊子從來都沒變過。


擔擔麪最大的特色,就是面臊,也叫脆臊。將豬腿肉剁成末,加上料酒、鹽、胡椒粉、味精調味,加上甜麪醬炒香,微微吐油便可起鍋,不麻煩,就是好吃。



蘭州牛肉麪〈 離開故鄉,才有故鄉 〉


據説,中國餐飲界有兩大神秘組織:蘭州拉麪、沙縣小吃。


可是,在蘭州,沒有“蘭州拉麪”。他們叫牛肉麪、牛大碗,就是大碗牛肉麪的意思。


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麪,講究一清(牛骨熬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椒油)、五黃(麪條亮黃)。



導演賈樟柯曾描述,深夜上海的街頭,有好幾家蘭州拉麪。小店很清靜,火爐上飄着一縷青煙。


“如果我是蘭州人,這四堵圍牆在上海灘就為我圍起了一座故鄉,舌根上有最頑固的鄉愁,有識別我們不同基因的密碼。”


蘭州沒有蘭州拉麪,全中國卻有蘭州人的鄉愁。


離開故鄉之後,方有故鄉。





陝西油潑面〈 活着就要吃麪 〉


對陝西人來説,活着就是要吃麪!沒有泡饃和麪,談什麼人生?


他們有五十多種麪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油潑面了。油潑面的精髓,在於最後一道工序:滾油現潑。


一大瓢滾油,滋滋滋冒着熱氣,手穩眼準地潑在那一撮辣子上。辣味直嗆,滿碗紅光,馬上拌勻,大碗寬面,“雨露均霑”,香、辣、勁、光!



吃油潑面,一定要大口。《白鹿原》裏,張嘉譯就端着大碗,大口吃油潑面,配着大蒜,那叫一個香!


以前,能不能手擀出一碗好面,關係到一個女人在家中的地位。


最好吃的油潑面,往往是在不起眼的小飯館裏,在普通老百姓的家裏,在母親的廚房裏。





山西刀削麪〈 飛刀無情,人卻有情 〉


俗話説:“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麪食在山西。”


沒吃過刀削麪,便算不得吃過山西面。


刀削麪的靈魂,顧名思義,面葉必須用刀削。



高明的師傅,一分鐘能削兩百刀,刀刀恰好是六寸長。左手託面,右手持刀,“手腕要靈,出力要平,用力要勻”。


用刀削出的面葉,稜角分明,中厚邊薄,形似柳葉。“一根落鍋,一根飄,一根白練已出刀,好似魚兒騰空躍。



飛面入鍋,滾水沸騰,煞是好看。入口軟而不粘,越嚼越香,當得起這一身“好武藝”!


配上“澆頭”,鋪上鮮菜,滴上幾滴山西老醋,讓人銷魂……




吉林延吉冷麪〈 酸酸甜甜就是我 〉


延吉冷麪,兩首歌送給你。一首《涼涼》,一首《酸酸甜甜就是我》。


吃延吉冷麪,自帶仙氣,旁邊總有碎冰,或是冰凍過的飲料。


延吉冷麪,講究一個“冷”字。如杜甫所言:“經齒冷於雪。”



這一碗麪,牛肉湯底是關鍵,煮熟後加入冰碴,配好酸甜的口感。湯必須清,所以浮油要撇清,不能讓人起了油膩之感。


上面鋪着幾片牛肉、切開白煮蛋、幾片蘋果片、一撮梨絲、黃瓜絲,還有辣白菜等等,碼得齊齊整整,色彩繽紛。大碗攪拌,酸酸甜甜,冰冰涼涼,全在口裏綻放。


熱?不存在的,多吃一碗冷麪就好。




陽春麪〈 為了美,值得 〉


一碗陽春麪,恰如一幅江南的畫。


清澈的湯底,是江南的流水。細白的麪條,是楊柳依依,春思綿綿。青翠的葱花,是春日綠野的細碎。



相傳,陽春麪原先是叫十文面,因為一碗十文錢。可是,江浙一帶的人“愛美好是天然”,因此給它取了個優雅的名:陽春麪。


不用澆頭,但骨頭熬出湯,豬油炸出的葱油,端端底底,吃的是那一碗麪的本來滋味。


從此,這江南的良辰美景,繞不過這陽春三月一碗麪。



竹升面〈 好面要有好意頭 〉


竹升面是廣州人的心頭愛。因為這是一碗有好意頭的面。


竹升面的打法奇特。取鴨蛋和成麪糰,做麪人坐在竹竿上,雙腳蹬地,一上一下,幾萬次的彈壓之後,壓出來的麪條薄如紙,揉拉如絲。這種細面,和北方的面完全不同,口感爽脆彈牙。



在碗里加湯至半,盛上面條,丟幾顆雲吞、幾片青菜,撒點韭黃。雲吞薄皮厚肉,與麪湯的鹹香彈牙揉合在一起,清而不膩,鮮而不腥。


早晨吃一碗,清新。深夜來一碗,解饞。


更重要的是,吃一碗竹升面,人哪,就會如竹子般“節節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