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苣苣芽”,夏天裏的野菜,只要一場雨遍地都是,遇見要珍惜

我愛吃野菜。每到春天,我就約上三五好友去田野間挖野菜。薺菜、馬蘭頭、麪條菜……棵棵都長得肥嫩鮮綠,那個旺勢勁兒就像初生的嬰兒一樣人見人愛。其實野菜不僅春天有,夏天也有很多。如:苣苣芽、馬齒莧、灰灰菜、鹼蓬棵,這些都是夏天裏的野菜,這幾種野菜繁殖力特強,只要有一場雨,幾天時間就遍地都是。

人稱“苣苣芽”,夏天裏的野菜,只要一場雨遍地都是,遇見要珍惜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説:“凡野菜,都有一種園種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説得真好,我心有同感。就説鼎鼎大名的薺菜吧,或涼拌,或包薺菜肉餡水餃,都是那麼青翠,那麼馨香。南宋大詩人陸游就十分喜歡吃香薺,他在詩裏寫道:“天付吾儕元自足,滿園春薺又堪烹。”不過,在眾多的野菜中,我更青睞、更鐘情於“苣苣芽”。

曾經,有人説苣苣芽就是大薊,我似乎覺得也是。多少年了,對這種説法一直深信不疑。單從名字上看,大薊與小薊,像是一對兄弟。先民們大約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管大薊叫苣苣芽。

近年來,對苣苣芽所指究竟為何物,不免猶豫起來。《中國食用本草》記錄中所附圖片雖是清晰,但與我之所見苣苣芽者,差距甚遠。再看《中草藥彩色圖譜》比勘對照,仍然不能確定。反觀《食用本草》所收小薊之圖片,似乎又過於纖細,與我平日之所見,差距也不小。於是猜想,編者也許無意間接受物名的暗示,在選擇圖例時,才小薊務取其小,大薊必擇其大吧。如此解釋,則苣苣芽仍然有可能就是大薊了。

人稱“苣苣芽”,夏天裏的野菜,只要一場雨遍地都是,遇見要珍惜

比之小薊,初生的苣苣芽,長相似乎還要温馴一些。在我的印象裏,莖葉之間似乎並無尖刺,這也正是我懷疑它是不是大薊的原因。將初生苣苣芽的嫩葉撕裂,經脈間會有白色的乳汁漸漸浸出,這一點,與蒲公英又有幾分相似。苣苣芽的葉子狹長,或全緣,或深裂,較之苣苣菜,也要單薄一些。也許是初生的緣故,有時其顏色於淡綠之中,還透着紫暈。

人稱“苣苣芽”,夏天裏的野菜,只要一場雨遍地都是,遇見要珍惜

農人勞作之時,若看到生在地上的苣苣芽,常常會隨手拔它下來,裝入口袋,或丟在一邊。等到收工時,再收攏到一起,帶回家。苣苣芽生性柔嫩,似有嬌羞之態,一旦拔下,葉子很快就蔫了,軟綿綿的,像是睡着了一般。有時已經拔到不少了,可它蜷縮在那裏,總也不怎麼顯數。回到家中,將其置入井拔涼水之中,情況馬上改觀,好像又甦醒過來了,葉子復又挺然,變得又嫩又脆。

人稱“苣苣芽”,夏天裏的野菜,只要一場雨遍地都是,遇見要珍惜

苣苣芽,葉子互生,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葉片淺綠色,有皺葉和平葉兩個類型。從菜性看,苣苣芽應該有多種吃法,炒食或做餡,都無不可。不過,我卻不記得那樣吃過。經常的吃法,是涼拌最美味,乍嚼有一點青澀的苦味,細細品咂,就覺得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和一絲微微的甜味兒沁入五臟六腑。

人稱“苣苣芽”,夏天裏的野菜,只要一場雨遍地都是,遇見要珍惜

家鄉的野菜品種繁多,平凡樸實,不爭奇鬥豔,也不孤芳自賞。只在貧瘠的土地上、田埂上、地溝邊,默默地生長。野菜平時卻無人問津,但有着廣闊的生長空間和旺盛的生命力,往往是這兒挖了,過幾天又長出好多,生生不息,淳樸堅韌。

關於苣苣芽就介紹到這了,你吃過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3 字。

轉載請註明: 人稱“苣苣芽”,夏天裏的野菜,只要一場雨遍地都是,遇見要珍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