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都發生在亞洲兩個毗鄰的國家。但是歷史證明了日本與中國取得截然不同的結果。日本成功變法了,而中國卻徹底失敗了!為什麼日本能成功,中國卻不能成功。原因都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人民思想、變法方式與內容等等因素決定着中國的失敗、日本的成功!
明治維新 與戊戌變法的區別是?
從變法的社會制度看,中國變法前,中國是傳統的封建統治制度的社會,而且經過1840年的鴉片戰爭的戰敗。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的政權發展體系是“中央集權”的發展方式!清末,制度已經是整個王朝集權頂峯時期,皇權已經滲入人民生活的各方面。社會制度的管理者能動用的權力極少。變法意味着改變中央集權體系,挑戰中央集權系統,肯定會危及王權。傳統的中國王朝不允許這樣的局面出現。變法的絆腳石無形中,在中國變得更加大!自古以來,變法是大多都得流血,而中國採取妥協的態度,希望可以不動用武力解決。變法又沒能得到大眾人心的擁護。只是變法者的覺悟,一意孤行而已!這個變法方式就個變法失敗早早埋下種子。
在日本,同是封建的體制下的社會變革,但是日本變法變得徹底。使日本邁向現代化與西方化,逐步跟上世界的大潮流,隨後,歷史證明,超越世界的列強潮流,走在世界前列。一躍變成世界的強國,使得日本能夠有資本為對外侵略,小小的島國,參加世界大戰,呼風喚雨,掀起世界瓜分狂潮。這些種種成果都是一場叛亂變法革命帶來的。日本徹底變法,明智地剔除了對日本社會前進的消極因素,把舊的封建秩序毀滅。然後,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變革。此後,明治政府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富國強兵,就是改革軍警制度,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國之本;殖產興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文明開化,學習西方文明,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
在思想方面,中國人長時間閉關鎖國在封建體系下影響着人民對世界的認識。人民被種種的封建思想束縛着,而且封建體系下,長時間學習這被封建所需要的被統治思想,腐蝕着人對世界的認識,當炮火打到家門口,很多人還在乞求上天保佑,有多少個人能拿起刀自主參加戰鬥,地大物博的中國,只要大家都能自主團結起來,也許中國今天將更加燦爛!那時資本主義來到中國,中國人還不知那是什麼!當我們自己製造的火藥被奇怪應用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我們落後!不是中國人愚蠢,我們有四大發明足證明我們是偉大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一朝比一朝被統治者腐蝕的更深。一直我們忘記了進步!資本主義來到中國,國民沒有與資本主義相合適的思想來配合統治者的統治。資本主義意識在中國很辛苦。
在日本,日本人崇尚的是“武士“精神,一直都被國民接受,對服從是以死明決心!雖然他們的思想也是當時時代的產物,日本人把它變成他們所需要的思想領導工具領導國家人民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尋找強大富強。有明智的領導者與覺悟的領導人,日本國家發展就相對障礙就少了思想的觀念改變的難度。日本人的社會變革條件相對比較成熟。
中國缺少能夠讓當時社會變革的領航者,沒有明智的領導人敢站出來以武力挑戰當時的社會制度!沒有人能夠整合當時的封建制度現代化去發展強大富強,康有為是個歷史上的失敗的嘗試者。但是對中國的發展發揮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着後面的不斷前進與進步。
在變法內容上,戊戌變法的內容:在政治方面,告誡廷臣舍舊圖新,力行新政,鼓勵官紳市民上書言事,嚴禁官吏阻隔;諭令各省督撫舉薦通達時務的新政人才;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取消旗人
由國家供養的特權,准許自謀生計。這個政策影響着封建王朝王族眾多人的利益,沒有用拳頭的對話,難以服眾人,反對聲浪一浪比一浪強,只是改良派的一意孤行,不得權力者的支持;在經濟方面,京師設立鐵路礦務局和農工商總局,保護農工商業的發展;提倡私人開辦工廠;設立鐵路、礦務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業;創辦國家銀行;獎勵創造發明;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裁撤驛站,設立郵政局;在軍事方面,裁撤綠營,精練陸軍,改習洋操;實行徵兵制;添設海軍。在文化教育方面,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文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准許設立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遊歷。在教育方面,戊戌變法作出最大的貢獻。
在日本,變法內容:在身份制度上改革,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候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逐步廢除封建俸祿;此外亦頒佈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礎的《户籍法》。在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曆,改用太陽曆計日;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税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在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教育機關頒佈《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在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並於1872年頒佈徵兵令,凡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在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1872年,第一條鐵路鐵路通車;到了1914年,日本全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7000公里。在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在宗教方面,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 、文明開化的口號下 ,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以高徵地税等手段進行大規模原始積累,建立了一批以軍工、礦山、鐵路、航運為重點的國營企業。與此同時,引進繅絲、紡織等近代設備,建立示範工廠,推廣先進技術;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培養高級科技人才。
天皇制專制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絕對權威,建立“華族”制度以維護舊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並把維新功臣、財閥列入華族,培植特權階層;在經濟上扶植帶封建性的財閥和寄生地主;在意識形態上宣揚神道、皇道、儒學,並引進德國唯心主義哲學。1882年發佈《軍人敕諭》,鼓吹武士道 。1890 年發佈《 教育敕語》,推行以效忠天皇為核心的軍國主義教育。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從幕藩領主統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帶封建性的資本主義國家。與財閥緊密勾結的薩摩、長州等強藩出身的軍閥、官僚貴族長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過程中推行“藩閥政治”。於1889年頒佈《明治憲法》,1890年開設國會,從而確立了專制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在對外關係方面 ,隨着國力日漸充實 ,不斷進行交涉,要求修改條約。
戊戌變法與日本維新的區別。成功的必然與必然的失敗,相比之下,一目瞭然,作為後人,吸取用血換來的寶貴歷史經驗,為往後的發展記住歷史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