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金縷玉衣,也被稱之為“玉匣”或者是“玉押”。主要分為頭罩、前胸、後背等十多個部分。它高1.74釐米,寬68釐米,由4282片大小不一的玉石組成。這些玉片全部採用的是上好的新疆和田玉打磨拋光而成,且表面異常光亮温潤。玉片的形狀各異,面積從1至9平方釐米不等,其厚度約有1毫米左右。
這樣一套價值不菲的玉器珍品,為何當年的盜墓者沒有將其盜走呢?原來,金縷玉衣是為漢代高級貴族死後所特製的喪葬殮服。用玉喪葬,主要是為可使屍骨不朽。而這個傳統由來已久,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喪葬玉。即在死者的蒙臉布上綴些象徵眼、鼻、口、耳的玉石,以代替五官,保持死者的精氣。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在死者的衣服上加裝一些玉片進行裝飾的“玉衣”。
在陰陽五行、玄學思潮的影響下,到了漢代成為使用喪葬玉的頂峯時期,聖訓使用玉衣殮葬。根據《後漢書·禮儀志》中的記載: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雖然,墓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沒確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規格應該是在諸侯王一級,可實際上出土的卻並非是諸侯王所配用的銀縷玉衣。由此可見,在西漢時期這種喪服制度並沒有得到嚴格的貫徹執行,同時也反映出這位墓主人的地位之高,權勢之大。
在當時的社會,盜墓者的目標一般是像楚王墓這樣藏有大量金銀珠寶的王侯級大墓。而對於墓葬中的陪葬品,他們通常是以金、銀、銅器為主要目標。玉器在當時作為皇家的專有象徵,是不可以在民間隨意流通的,而且被偷盜後也很容易被查出。所以,盜墓者很少會將玉器作為盜取的首選。另外,金縷玉衣雖然價值不菲,但是畢竟是死人穿過的衣物。對於一件喪衣,當時的人還是比較忌諱的。所以,早年的盜墓者只是將玉衣上的金線抽走,而將玉片隨意扔在了塞石之上。這也是出土後的金縷玉衣為何只有散落的玉片,卻沒有金線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