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在古代被視為不祥之兆 歷代帝王個個都畏懼

  在古人心目中,霧霾不是好東西,歷代帝王都很畏懼。《後漢書·五行志》即載:“自從光武帝中興漢室之後,就沒有久陰不雨的記載了。”其實不然。

  近年全國霧霾嚴重,尤以京城為甚。有人考證説,據史料記載,明清以降,霧霾天氣才多起來,元朝之前並不多見。究其原因,一是史載闕如,二是元朝之前城市較小,三是晚明恰逢小冰河時期云云。我覺得,這些結論都有憑空推斷之嫌。

  關於霧霾,其實舊史記載不少,只不過古代沒有科學體系,這些自然現象往往存於歷代《五行志》,以及一些占卜書中,不易理清。另外在用詞上,以歷代《五行志》為例,其中“霾”字出現很晚,大約在《新唐史》中才見到。但這種(或類似)自然現象早已存在,相關稱呼有:久陰不雨、常陰、蒙、霧、夜妖、恆陰、晦暝等,都等同或類似於今日之霧霾。

  比如常陰,《漢書·五行志》記載,漢宣帝劉賀即位不久,天陰,晝夜不見日月。劉賀要出行,大臣夏侯勝攔住車勸道:“天久陰而不雨,是有大臣謀反。陛下不能外出。”劉賀不聽勸告,還把夏侯勝關起來。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張安世將要反叛,霍聽聞此事嚇一跳,開始以為是張安世走漏風聲。很快來問夏侯勝,何以有此判斷?夏説:“《洪範五行傳》説:‘皇道有變,就會出現常陰天氣,預示着此時有下人討伐上人。’我不敢明言,所以説有大臣謀反。”霍光聽後大驚,愈發看重術士。幾天之後他們廢掉劉賀,應驗了“常陰”預示。

  接着這段故事,《漢書》引徵京房《易傳》記載的三種天象:蜺、蒙和霧,以及其占卜意義。對應現代詞義,蜺是虹,霧是霧,蒙是常陰,即久陰不雨,似乎就是霾。京房結合占卜,列舉多種蒙。諸如大臣謀私,會有蒙起,不見太陽;君臣分心,會出現上蒙下霧天氣,起風三次可化解;大臣無德受祿,則出現白蒙天氣;大臣搶功自居,天降黃蒙;大臣向皇帝陳述功勞,求賞賜,蒙微而赤色,云云。

霧霾在古代被視為不祥之兆 歷代帝王個個都畏懼


  按照五行占卜原理,金木水火土都發生變異時,會引起天象劇變,出現“日月亂行,星辰逆行”等怪象,霧霾也是其中之一。它基本表現為“久陰不雨”,預示着“王者失中,臣下強盛而蔽君明,則雲陰”。當然還有一些注説細節,比如出現黑色霧霾時,偏重於五行之中“水”發生變異;出現黃色霧霾時,偏重五行之中“土”發生變異。與之對應,又有一些奇談怪論流傳開來。


  古時霧霾引來怪事不少,諸如唐天寶年間,虢州閺鄉大雨後發生晦冥,類似濃霧或霾,天晴後人們發現,此處女媧墓竟然失其所在。七年後瀕河人夜晚聽到風雷聲,早晨看到女媧墓平地湧出,當時稱風陵堆。發生如此神秘現象,不知真偽,也不知原因何在。術士卻説:“冢墓自移,天下破。”

  總之在古人心目中,霧霾不是好東西,歷代帝王都很畏懼。《後漢書·五行志》即載:“自從光武帝中興漢室之後,就沒有久陰不雨的記載了。”其實不然。漢順帝時,郎顗上書説:“正月以來,陰闇連日。久陰不雨,亂氣也。得賢不用,猶久陰不雨也。”

霧霾在古代被視為不祥之兆 歷代帝王個個都畏懼


  金朝有一則故事寫道,哀宗剛即位時,封太后、太妃為皇太后。當即大風驟起,吹落房瓦,緊接着出現昏霾,不見太陽,還有黃氣沖天。太后做夢,見到數萬乞丐跟在她後面。她很厭惡,占卜者説:“太后是天下之母,百姓貧窮,當然要向你述説。”聞此言,太后趕緊在京城擺設粥與冰藥,告慰天下。明清兩代發生霧霾,皇家曾經命文武羣臣致齋三日,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動上蒼,賜下甘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5 字。

轉載請註明: 霧霾在古代被視為不祥之兆 歷代帝王個個都畏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