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乾陵 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

  武則天乾陵,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

    半個世紀以來,發掘乾陵始終是個熱門話題,四十多年前,陝西省文化部門曾正式向中央政府遞交了《乾陵發掘計劃》,但周恩來總理提筆在這份可能“石破天驚”的計劃書上寫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雖然發掘乾陵的計劃被禁止了,但在考古界,圍繞着挖與不挖的問題,一場持久的紛爭就此展開。其間,雖有幾次較大範圍的討論,但發掘乾陵始終未能實現。

武則天乾陵 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

  幽宮重啓之日,石破天驚之時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於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於它體內珍藏的無價文物瑰寶。

  據乾陵《述聖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則天營建乾陵的目的是為了報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寶一定不少。

  這是一個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工作,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牀,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斂之衣,頭枕玉匣,口含玉貝,仰卧於褥上,面朝棺蓋。蓋內側鑲飾黃帛,帛上繪日、月、星辰及金烏、玉兔、龍、鶴等物。

  武則天乾陵的“雙乳峯”

武則天乾陵 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

  地宮的後室設石牀,其上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對此,乾陵博物館副館長樊英峯曾撰文介紹:目前考古工作者將乾陵地宮內可能藏有的文物分為六大類:

  ①金屬類,有金、銀、銅、鐵等所制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工藝品等;

  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

  ③珊瑚、瑪瑙、骨、角、象牙等製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

  ④石質品:包括石線刻、石畫像、人物及動物石雕像、石棺槨、石函和容器;

  ⑤壁畫和朱墨題刻。

  ⑥紙張、典籍、字畫、絲綢和麻類織物,漆木器、皮革和草類編織物等。

  很多考古學家都相信,乾陵幽宮重啓之日,必是石破天驚之時。

  盜墓的幾個傳説

  關於乾陵地宮是否被盜和它體內的珍藏一直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據文獻記載,五代時,温韜為後梁耀州節度使期間,“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因缺少軍資,他動用四十萬將士盜挖乾陵,直挖出一條四十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有找到墓道口,後因官軍追剿,黃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峯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後來,當士兵們盲目挖掘時,忽然雷雨大作,數日不歇,軍中一時傳言四起,稱武則天顯靈了云云……盜掘不成,孫連仲匆匆率部離開了乾陵。

  古往今來,多少歹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宮墓道口,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

  經勘驗,乾陵葬墓至今未被盜過。1966年至1971年,中國考古學家曾多次對此墓進行勘察,結論是其墓堅固異常,據勘查從墓道口到墓門長631米,寬3.9米,共39層,全用石條填砌,各層石條再用鐵栓板固定,並灌注了鐵汁,這些情況與文獻所載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確信此墓確實難以開掘。

  你能看到的只是“九牛一毛”

  乾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重點旅遊景區,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遊區。

  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它是一座石灰岩質的山峯,三峯聳立,北峯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峯較低,東西對峙,當地羣眾稱為“奶頭山”。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卧大地,北峯為頭,南二峯為胸,人們常説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據説,唐時的堪輿家認為,梁山大利女主。所以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因為墓穴尚未打開,所以目前只能從外圍窺見陵墓,梁山有三峯,北峯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則天兩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峯中。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走完台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

  雄偉的乾陵仿唐長安城格局構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部分。內城面積約為230萬平方米,有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四門。外城周長40公里。現存有華表、翼馬、無字碑、61蕃臣石像等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100多件。

  乾陵石刻是乾陵地面重點文物之一,主要分佈在乾陵司馬道兩側,華表、翼馬、翁仲、六十一蕃臣像、無字碑和述聖紀碑等是其傑出代表。乾陵石刻題材新穎、生動逼真、雕刻簡煉濃厚,這些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代表了唐王朝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藝術,被譽為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也是中國現存古代組成大型石刻藝術的傑作。

  在陵園的東南隅分佈有17座陪葬墓。目前已發掘了其中的5座,出土了以唐三彩為代表的珍貴文物4000餘件,壁畫1200多平方米,石雕線刻畫150平方米。經保護性整修後,永壽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地宮全年對外開放,供中外遊客參觀。

  壁畫是乾陵陪葬墓的主要出土文物之一,面積大、品位高、題材廣、內容新。永泰、章懷、懿德等陪葬墓出土了約1200平方米絢麗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唐代瑰麗的地下藝術畫廊。其中《宮女圖》、《打馬球圖》、《客使圖》、《狩獵出行圖》、《觀鳥捕蟬圖》等壁畫,對研究唐代建築、服務、風俗、體育活動、宮廷生活等都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的一個特殊種類。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三彩,分為生活用器(三彩盤、綠釉瓶)、俑(三彩天王俑、武士俑)、動物(三彩大馬)和各種模型四大類,尤以生活用器、各種俑和動物最多。表現形式多樣,體現了唐朝社會開放、繁榮昌盛的時代特徵。

  着名的無字碑是為女皇武則天立的一塊巨大的無字石碑。武則天為何要為自己豎一塊“無字碑”?至今仍然是個謎。宋金以後,無字碑開始有人在碑上題字,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其中包括女真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這些文字就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及歷史的珍貴資料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31 字。

轉載請註明: 武則天乾陵 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