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記者 李晉平
據稻城亞丁景區管理局消息,按照國家旅遊局相關限量規定,亞丁景區遊客最大承載量為16054人,截至10月4日上午9:00,亞丁景區遊客量已達到最大承載量,故不再銷售今日門票。
請各位遊客自行安排行程或上午10點之後購買明日門票,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謝謝合作!
特別推薦您前往海子山景區、俄初山、興伊措等景點遊玩,祝您旅途愉快!
海子山景區
海子山位於理塘與稻城之間,平均海拔4500米,其南北走向93公里,東西延綿47公里,屬兩縣所共有。海子山獨特的景觀是大大小小的的花崗石漂礫(礫石)組成的石河、石海及形態各異的冰蝕巖盆(海子)。
俄初山
俄初山,在藏語裏是“閃光之山”的意思,地處亞丁景區以北,距香格里拉鄉25公里,海拔5146米,它挺拔巍峨卻不失俊俏,像一位端坐雲端的美貌仙子,北部為最深達1200米的俄初峽谷,承託着地勢緩和的美麗小山村,南部為高山峽谷區和東義河。山形平緩柔和,森林廣袤,其間長滿層層疊疊的灌木。
興伊措
興伊措藏語意為“獻湖”之意,它是海子山最大的湖泊,位於海子山中部,面積7.5平方公里,淡水湖。
景區介紹綜合自網絡
9月3日,三穗縣款場鄉等溪村的村民開啓了該鄉第一波秋收序幕,田間三五成羣,有些種得多的農户還請了收割機,有些則請了親戚鄰居來幫忙,分工明確,有負責收割稻子的,有負責打稻的,有負責晾曬的,稻香四溢,到處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
(2017-09-14)
近日,在稻香小鎮8+X項目施工現場,筆者看到挖掘機、打樁機、運輸車輛等正在來回作業,一棟棟樣板房正拔地而起,在樣板房內100餘名工人正在緊張施工。
據悉,為了做好“稻香”文章,該鎮栽種了3200多畝水稻,其中核心區種植水稻1200畝,除了做好田園風光,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施工方搶工期,抓進度,確保項目早日建成。該項目總投資約4.5億元,通過幾個月的施工,單體項目基礎建設、樣板房、路網和景觀河道基礎開挖等正穩步進行。(陸全江 羅壽歡)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燕南飛”:打樁機有質量問題,施工方有問題
網友“天眼”:如何問責施工方,打樁機是山寨的嗎
(2017-09-11)
2017年9月27日,位於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內的稻香湖非遺科學城盛大開幕,這是稻香湖景今年特別傾情打造的一個大型項目。科學城首批入駐了16位省級以上非遺大師,還特別開闢了海淀非遺展廳。科學城總佔地面積5000平米,室外還有廣闊的活動空間,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非遺體驗展覽中心,也是社會力量參與海淀非遺傳承和保護的一個大膽嘗試。
目前入駐科學城的非遺項目有京繡、普洱茶製作技藝、景泰藍製作技藝、京作傢俱、聚元號弓箭、彩塑京劇臉譜、書法等等國內外知名非遺項目。隨着科學城功能的不斷完善,將來會邀請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入駐。
稻香湖非遺科學城的建成將彌補海淀區北部地區文化活動空間缺乏、公共文化展廳和非遺展示體驗場所匱乏等等不足。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提供一個素質教育活動基地,同時它又是一個開放性的大中小學生課外教育大課堂以及民眾科普教育宣傳基地,更是一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地。此外,它還是海淀非遺傳承人收徒授藝、活動訓練和展示大舞台。
為豐富廣大民眾的假日文化生活,將非遺傳承融入百姓生活,十一期間,稻香湖非遺科學城將首次對外開放。屆時,不僅有傳承人精美作品展示,還有現場製作互動體驗,更有非遺大舞台展演,數十位非遺大師將與廣大民眾面對面,手把手教觀眾現場體驗,將為遊客帶來一場盛大的視覺盛宴。
(圖片攝影:海淀山後網)
(2017-09-27)
工人將月餅裝盤準備烤制
9月27日,記者在鐵嶺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看到,食品加工車間內兩條機械化生產線、一條手工生產線全部滿負荷生產,車間內40餘名工人三班倒,24小時作業,力爭滿足市民對稻香村月餅的需求。
這家公司生產的老式提漿月餅多年來一直受到市民的青睞,每年中秋節前後月餅都供不應求。為了保證節日市場供給,讓市民吃到新鮮的月餅,公司從9月初開始加大生產的力度,食品加工車間24小時滿負荷生產,日生產能力最高達到13噸。年初,公司還在凡河新區增設了一家銷售門市,銷售門市遍及3個縣區,方便市民購買。(作者:董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大叔別人家”:科普。。。。
(2017-09-29)
“稻香村”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食品店常見的字號,《清埤類鈔》有云:“......稻香村所粥,為糕餌及蜜餞花果鹽漬園蔬食物,盛於蘇。”為何食品店要取名“稻香村”,説法不一。一説緣於詩詞,例如“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新城梗稻,五里聞香”。將“稻香”二字用作食品糕點鋪的鋪名,形色味兼具,的確妙的很。
另一種説法則頗有些神話的味道。相傳數百年前,江浙一帶有一家賣熟食的小店,生意清淡。一天晚上,店裏忽然來了一個討飯的瘸子。老闆見他殘疾可憐,就送了些東西給他吃,又見天色已晚,便在店內一個角落裏鋪上稻草,留他住宿。
第二天,瘸子不辭而別,老闆便把睡過的稻草拿去燒火,沒想到煮出的肉香味撲鼻。於是他大肆宣揚,説瘸子是“八仙”之一的鐵枴李下凡,還將店名改為“稻香村”。從此,他的生意逐漸興旺,其字號也被人爭相使用。
(2017-09-22)
五稻香月餅2017年新款於八月份已全面上市,作為維也納酒店集團的指定月餅品牌,24年來,我們的月餅深受廣大顧客的喜歡和推崇。為滿足年輕顧客的需求,除了往年的蛋黃白蓮蓉月餅、五仁月餅、雙黃白蓮蓉月餅、七星伴月月餅4款經典口味,今年推出了心相印月餅,主要為抹茶紅豆、香妃榴蓮、蔓越莓口味。
2017年8月1日,五稻香月餅上市動員大會在各門店拉開了別樣精彩的幕序。大會主要圍繞了“以匠心精神打造月餅,服務好每一位客户”為核心,闡述了五稻香月餅從選材、製作、檢驗、包裝等過程,體現了精益求精的企業服務理念。
第一站:深圳北店
月餅製作講解環節。因為五稻香做的是廣式月餅,
所以宣傳片上的大師也是講粵語的。
哇哇哇,好好吃的樣子(⊙o⊙)哦~~~
總部在五稻香餐飲旗下各門店都有月餅的新款展示和試吃哦,歡迎到店品嚐~
第二站:萬眾城店
第三站:民治店
銷售人員都對今年的月餅銷售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看到他們充滿激情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相信一定會比去年做得更好!!
(2017-09-15)
今年5月份,在位於青島李滄白泥地公園的海水稻研發基地,第一代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材料插秧,經過研發人員半年的精心護理,28日,終於在期盼中迎來了測產。首茬海水稻產量高不高?味道好不好?當日的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給出答案。
28日,位於李滄白泥地公園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迎來一場特殊的考試——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的十多位專家,共同見證了白泥地研發基地300多份海水稻材料表現,並從中評測出耐鹽鹼度高、性狀表現優秀的“好苗子”。
與正常生長的水稻相比,在耐鹽水稻實驗田裏的水稻從外表看顏值就不高,很多水稻葉子的末梢有一些捲曲發黃,水稻穗子也不大,稀稀拉拉的。專家稱,鹽害重不重,葉子就是很好的指標。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不少水稻材料在灌漿期就已經枯死了,還有的材料不能結實,或者結實率很低。
“之所以稱為材料而不是品種,因為還未通過國家的品種審定,不能進入市場大規模推廣。”工作人員解釋。
“結合前期的調研和現場耐鹽鹼水稻材料的表現,專家組挑選了4個品種進行評測,首先檢測灌溉用水的鹽度,這塊田的灌溉用水鹽度已達到6‰。”研發中心的博士楊紅燕形象地解釋,這種鹽度大至相當於吃剩的菜湯的鹹度。
這種濃度的鹽水中,水稻的表現如何呢?工作人員介紹,耐鹽鹼水稻研發歷時四年,經過1162次田間實驗,獲得中間測交和配組材料達30000多份,同時協同國內外各大科研機構收集耐鹽鹼水稻材料,今年共試種300多份耐鹽鹼水稻材料。在這300份水稻材料中,僅有幾份材料表現良好,淘汰率高達95%。編號為45的材料和82的材料已經抽穗結實,並已到了成熟期,而這邊201卻表現出枯黃、穗小。專家稱,耐鹽度測試是對耐鹽種質潛力開發研究的重要依據。
當日15時,李滄白泥地公園的海水稻正式開鐮收割。“割水稻需要用力很穩,一次成功,我們今天會選擇前期表現良好的海水稻材料進行收割。”手持鐮刀在現場收割海水稻的工作人員介紹,當日的測評程序要經過收割、各項專業項目的觀察、脱粒直到最後的稱重環節。
當天的海水稻現場評測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位於李滄白泥地公園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的耐鹽鹼水稻材料的現場評測,二是對位於即墨金口即發農副業基地的稻作改良綜合示範區土壤調理劑施用效果的現場評測。
兩場評測重點不同。其中,參與白泥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內容包括,確定測產水稻材料、每畝有效穗數、平均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產量等。
參與即墨金口即發農副業基地的稻作改良綜合示範區土壤調理劑施用效果評測內容包括,使用土壤改良劑的稻田與空白田的產量對比、增產效果對比,以及兩種田塊水稻的倒伏性、株高等。
15時40分許,海水稻收割工作完畢,工作人員搬來一台脱粒機。隨着脱粒機發出轟隆隆的聲響,工作人員將事先收割好的海水稻材料依次進行脱粒。記者看到,現場經過小區域收割、脱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後獲得數據,專家經過現場會後獲得一致結果。
由於與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的堅定工作在時間上衝突,袁隆平院士當天無法參加現場測產,但通過視頻連線參與,研發人員向其彙報測產結果後,袁隆平院士給出看法。
專家組組長、揚州大學劉世平教授網絡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説:“經現場小面積收割理論測產測得結果為yc0045每畝產量是620.95kg,yc0082每畝產量是547.72kg,yc0107每畝產量是490.47kg,yc0143每畝產量是438.14kg,遠超預期產量。”
袁隆平對這樣的結果表示很滿意,可以打“優秀”,今年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希望再接再厲明年更上一層樓,接下來要大量制種,同時建議明年選兩個點大田種植再觀察表現。
“我們預期是每畝產量300kg,現在每畝最高產量620.95kg,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劉世平教授表示。
“這一評測結果達到了海水稻研發中心的期望,標誌着耐鹽鹼稻研發種植研發試驗的第一步順利完成,接下來耐鹽鹼水稻研發還有更多的重點難點需要攻關。”海水稻研發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以yc0045每畝產量是620.95kg為例,按照大田種植產量8折計算,畝產量也可高達500kg。
與此同時,即墨金口鎮海水稻種植基地內種植的海水稻也進行了測產收割。
土壤改良試驗區種植的海水稻為“天隆優619”品種,生長鹽度為3‰。
土壤改良試驗區種植的海水稻金燦燦一片,已經到了收穫季節。“試驗區種植的海水稻一部分施用了土壤改良劑,一部分沒有施用。”現場一位專家介紹,通過現場查看發現,施用土壤改良劑的海水稻株高比正常生長的海水稻要矮10釐米左右,但是抗倒伏性要強一些。
在鹽鹼地中施用土壤改良劑可以減少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對鹽鹼成分的吸收,提高水稻品質;提高海水稻抗倒伏性;可以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提高產量。
現場工作人員激動地説,經過測量,施用土壤改良劑的海水稻理論畝產量達到390kg,沒有施用土壤改良劑的水稻理論畝產量不到330kg,通過對比增產19%以上,效果非常明顯。
此外,當天還對基地內種植的“超優千號”海水稻品種進行了測產,實際收割0.328畝,鮮重達到325.7kg,經過去皮、去雜、去水後測算出理論畝產量達到714.59kg。
鹽鹼地中種出來的水稻口味怎麼樣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白泥地公園現場試吃了煮好的海水稻大米,與周圍專家點評結果相同:是普通大米的味道,沒有海水的鹹味,蠻香的,有點黏。
在金口的測評現場,工作人員將海水稻放入鍋中蒸熟,供現場品嚐。“吃起來味道非常香,比普通大米味道要好。”一位附近村民品嚐過蒸熟的海水稻後連連稱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曉鵬 宋祖鋒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邊河靜靜流1”:袁隆平,感謝您又研發出了“海水稻”,解決了地少人多的糧食供應問題!
網友“提示:kiamusu”:基因測序技術,瞭解了,不多説了。
網友“上海用户02xxxx241”:好不容易剩點濕地又要遭殃了
(2017-09-29)
紅網吉首站9月8日訊(記者 肖慶賓) “抓到了!抓到了!”“跑了跑了跑了!”金黃的稻田裏不斷傳來人們驚喜或失落的呼喊。9月8日,吉首市馬頸坳鎮舉辦稻花魚節,數千名州內外的市民遊客讓雅沙這座小山村格外熱鬧。
“衝啊!”圍欄一打開,躍躍欲試的鄉親們顧不上脱衣服,把褲腿草草一卷便直接撲進田裏,或弓腰,或下蹲在一人多高稻叢裏仔細尋覓起魚兒的蹤跡。站在田壠上的觀眾則當起指揮官,“這裏,這裏有條大的!後面後面,就在你腳邊上啊!”老手聽到指令,便會俯下身子慢慢地移動,將魚往淺水地方趕,待其稍稍露出背鰭,一掐頭一提尾,魚就乖乖入了袋;新手聽到指令則亂了章法,手腳並用一頓亂撲,最後收穫滿臉泥漿。摸魚人無論摸到大小,都會把魚高高舉過頭頂,炫耀似地高呼一聲“我抓到啦!”圍觀的遊客也為之歡呼雀躍,歡笑聲、嘆息聲久久在田間迴盪。
作為創新創業示範鄉鎮,馬頸坳鎮大力推進稻花魚產業,為全鎮9個行政村發放魚苗40萬尾,發展稻花魚產業2300畝,其中雅沙村建有繁育基地50畝,養殖基地1000畝,畝均保守收入3300元,產業帶動1500名建檔立卡户脱貧致富。雅沙村建檔立卡户陳開選就是受益者之一。
“母親年邁,妻子體弱,兩個娃兒還在讀書,家裏5張嘴全靠我一雙手和兩畝田。”談起過往,陳開選唏噓不已。“不過現在好了,租了20多畝地來養稻花魚,畝產80-100斤魚,每斤40元……”嚐到稻花魚養殖甜頭的他,不僅算賬得心應手,對於脱貧摘帽更是信心十足,“保底收入5萬,你講脱不脱得貧?”
近年來,馬頸坳鎮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脱貧,按照“333+2”產業發展思路,即鞏固3萬畝椪柑,壯大3萬畝蔬菜,發展3萬畝黃金茶,打造全域旅遊業和全域物流業,大力發展創新創業工作,當地合作社從2014年初的130個發展為475個,創業示範大户達106家,全鎮實現就地轉移就業5300餘人,人均保底年增收5000元,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大豐收。
湘西州委常委、吉首市委書記劉珍瑜, 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石龍,市領導唐虎、谷綱要等共同見證豐收的喜悦,併為創新創業示範村和創新創業示範合作社進行授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前路忙茫”:稻花出來的時候,在放魚,做個稻花魚不爽嗎?
網友“我牆我色”:我們老家叫稻花魚因為稻花開了魚吃稻花長大顧為稻花魚
(2017-09-08)
又是一年稻香時,記得小時候這個時節,總是喜歡隨父母在田裏,他們忙着收稻子,我在一旁抓螞蚱,而此刻很多記憶又湧上了心頭。
收稻子的時候,親戚之間大家會互相幫忙把稻子數量多的先收割好,大家才到下一家收割。這應該算得上布依人家在農忙時節的一種“傳統”吧。收稻子的時候,親戚之間大家會互相幫忙把稻子數量多的先收割好,大家才到下一家收割。這應該算得上布依人家在農忙時節的一種“傳統”吧。
親戚當中總是少不了小舅的身影,他常常用稻稈子給我做“嗩吶”,我會吹得興高采烈,滿田野歡快的跑來跑去,玩得不亦樂乎。兒時除了父母忙碌收稻子的場景,還有門前那棵掛滿果子的老梨樹,梨樹下曬稻子的地方總能成為小夥伴們的樂園。
如今時過境遷,一年回到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開始漸漸地感受不到兒時那種在田野上無憂無慮飛馳的歡快。那時候常常躲在路旁的稻草堆裏,在那裏我們會很好的躲藏起來,然後“裝神弄鬼”嚇唬路人,但是最後常常被路人嚇得落荒而逃。也許關於這個季節不是收穫的喜悦,而是心底的那一份濃濃鄉愁,和一去不回的歡樂童年時光。
這些很多關於稻子的記憶,還有小舅年輕時英俊的模樣,是我童年最難忘的歡樂幸福時光。平日裏原本很多東西已經淡出記憶,卻在這個金秋時節又被想起。
(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