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房謀杜斷:為何兩位唐朝名相會被冠以這樣的稱謂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八卦

古稱玄齡善謀,如晦善斷。蓋謀與斷當兼備而不可一缺者。


予於事,多有見之極明,而持之不武,以此致誤。常悔之恨之。

故禪門貴悲智雙足,而謀與斷,俱智所攝。謀而乏斷,正能見而不能持也,此終是智淺而不深,偏而不全耳。大宜勉旃。

譯文

古人稱,房玄齡精通謀略,杜如晦善能決斷,其實謀略與決斷應當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我平常對於事物,多能觀察得極為明白、見解比較清晰,但在處理時卻不能果斷地作出決定,結果就會造成失誤,為此心裏常常覺得懊悔。

所以禪門中注重慈悲與智慧要雙雙具足,而謀略與決斷,都是屬於智慧的方面。有謀略而缺乏決斷的能力,這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智慧淺薄而不深厚、偏僻而不全面的緣故!因此迫切的需要更加努力的學習。


補充材料

房玄齡:唐代初年著名良相、傑出謀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他是一位出身“書香世家”的純正儒生,跟隨秦王十年艱辛征戰;終生“效父清白”的飽學之士,輔佐太宗二十載穩任首宰。

房玄齡智能高超、功勳卓越、地位顯赫。但他善用偉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羣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是對他特有的名臣氣度、良相風格的贊言。

作為一名雅士,他頗具可佩可學的典範;作為一代勳臣,他堪稱可歌可頌的英賢。

杜如晦:中國唐初名相。字克明。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從祖杲為北周、隋顯官。

唐武德元年——618年,如晦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又遷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並以本官入文學館為十八學士之首。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

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年,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僕射,仍領選事。四年三月卒。

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後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