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一生可以説是頗為傳奇的,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他先後經歷了清朝、北洋、偽滿、南京國民政府,再到新中國等多個歷史時期。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溥儀身處的環境不一樣,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樣,所擁有的權力也不一樣。那麼溥儀在眾多的角色轉變中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可以從他娶老婆這件事情上窺知一二。
先來説北京時期的溥儀。民國十年初,雖然封建王朝已經是明日黃花,雖然已經是民國,但是溥儀的家族依舊享受着民國為他們提供的優厚待遇。而此時,身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的清遜帝溥儀已經15週歲了。王公大臣開始商量着溥儀的婚事,這時莊和皇貴太妃剛去世,幾個管事兒的妃子中榮惠皇貴太妃又沒有什麼主見,剩下的敬懿皇貴太妃和端康皇貴太妃發生了爭執。而有趣兒的是,溥儀的兩個叔父也各為一個皇貴太妃奔走説話。一個主張選擇端恭的女兒,另一個則主張選擇榮源的女兒。為了做好這個媒,所有人都各自不辭勞苦地奔波着。當然,到底選擇誰,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得看小皇帝溥儀的意思。
同治和光緒時代的辦法是,讓候選的姑娘站成一排,由皇帝來當面挑選,相中哪個,就在這個姑娘身上做個記號。至於怎麼做記號,則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遞上玉如意給相中的姑娘,另一種説法是把一個荷包系在相中的姑娘的扣子上。
到了溥儀的時代,王公大臣們商議,把一大羣候選姑娘擺成一排挑來挑去不大妥當。所幸當時技術允許,就改由挑選候選姑娘的照片來決定溥儀娶誰。溥儀覺着哪個姑娘好看,就在相應的照片上面做個記號。溥儀看照片時傻眼了,候選姑娘個個長得都差不多,巴掌大的臉,直筒子似的腰,只能比誰打扮得特別一些。後來,溥儀索性在一張看着比較順眼的候選姑娘的照片上畫了個圈兒。溥儀選中的是端恭的女兒,名叫文繡,比溥儀小3歲,而這正是敬懿皇貴太妃看中的候選姑娘。
可是,如此一來,端康皇貴太妃不高興了,她提了一堆反對意見,説文繡長得不漂亮,家裏窮……反正就是不同意。而端康皇貴太妃推薦的是正白旗榮源家的閨女,叫做婉容,人漂亮,家裏還有錢,是一個典型的白富美,而且和溥儀一樣大,都是15歲。溥儀心裏有些不耐煩了,於是就又在婉容的照片上畫了一個圈兒。端康皇貴太妃是滿意了,可是敬懿皇貴太妃和榮惠皇貴太妃又不高興了。最後經過調解決定,既然溥儀已經選了文繡,她是不能再嫁給其他人了,因此可以納為妃,而婉容則是皇后。一個媳婦,人家溥儀尚且覺得沒有必要,好傢伙,這一下子弄了兩個。
由於直奉戰爭,溥儀的婚禮拖了一年多才舉行。結婚那天,許多人,諸如總統黎元洪、前總統徐世昌、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等有頭有臉的人物都送來了賀禮。而婚姻對於溥儀的生活來説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他甚至連價值千金的春宵一刻也浪費了,這也是後來有些人一直質疑他性能力的原因。
1931年,文繡不堪忍受沒有愛情的婚姻,在妹妹的陪伴下,鼓起勇氣和溥儀離了婚。“皇妃和皇帝離婚”一事傳開以後,被當時的人們稱之為“刀妃革命”,可見在當時影響有多大。而婉容由於宮內生活枯燥寂寞,在溥儀的同意下開始吸食鴉片,不久變得精神渙散。婉容後來追隨溥儀到了東北,成了偽滿洲國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