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有哪些超強颱風:明代“鐵颶”毀屋拔樹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八卦

  導讀:明代的風災,目前能查考到的記錄,有27次之多,志書中所説的“鐵颶”,其殺傷力貌似時下的“超強颱風”。

  古籍裏沒有“颱風”一詞,海南先民對超乎尋常、威力兇猛的大風,大都稱為“颶風”,更甚者稱作“鐵颶”。

  從北宋到民國的各類史料可以看到,颶風屢屢給地處熱帶海洋之中的海南島造成重創——人畜傷亡、建築倒塌、作物受損,不勝枚舉。只是,這些記載多數都是寥寥數語,使得今人未明其詳。

  1950年以後,對台風及其造成損失的記載越來越具體,人們甚至對最近40年的強颱風記憶猶新,如1973年9月14日在瓊海登陸的超強颱風“瑪琪”(即“7314”號颱風)、1996年的18號颱風“莎莉”、2005年的18號颱風“達維”和2013年30號超強颱風“海燕”等,當然,還有剛剛過去10天的超強颱風“威馬遜”。

  “秋八月,瓊州颶風,壞城門,州署、民舍殆盡。”《廣東通志》中這句簡短的描述,是海南島史上可資查考的對風災的最早記載,年份為宋初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迄今1000餘年。這是一場颱風,還是一陣龍捲風?後人不得而知,但從發生的月份來看,當是風力超常的“強颱風”,甚至是“超強颱風”。


  據廣東、海南兩地的方誌所記,整個宋代海南島的風災有7次,僅用三言兩語提及官衙、民房損失的情況,房屋建築一般都悉數被毀,沒有人員傷亡的記錄。其中南宋慶元七年(1201年)八月的一場颶風,影響範圍最大,從北到南,從州府所在地瓊山,到內陸的定安,再到南部的崖縣,公署和民居毀壞殆盡。

  現能查到的史料中,未見元代的颱風記錄,而清代最多。

  明代:兇猛“鐵颶”毀屋拔樹

  明代的風災,目前能查考到的記錄,有27次之多,志書中所説的“鐵颶”,其殺傷力貌似時下的“超強颱風”。

  如天啓七年(1627年),發生在臨高、瓊山境內的颶風,威力之強大,到來之反常,震撼人心。

  “九月霜降後數日,颶風尤大作,摧垣拔屋,民廬舍無一完者,土人謂之鐵颶。臨俗霜降後從無颶風之患,故以為災。”(《臨高縣誌》)

  同時受災的還有瓊山。“九月霜降後,颶風大作,摧屋折木,瓊人謂之鐵颶。”(《瓊山縣誌》)

  這場颶風違背了慣例,讓人毫無戒備之心,因為海南島一般在霜降之後,就不會有風災。

  那麼,海南島的颶風有哪些特點呢?民國《海南島志》的編寫者在走訪了民間人士後,概括出了一些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徵兆和規律,對照當下,基本一致。


  颶風有“四方之風”,俗稱“風台”。

  颶風發生的季節在“芒種以後,立冬以前”,頻率是“或一歲累發,或累年一發”,島人發現的規律是“秋分有,則寒露、霜降並有;秋分無,則寒露、霜降俱無”。

  颶風將發前一兩天,“雲氣浸空而疾飛,或海吼水腥,海鳥驚飛,斷虹飲水,亦其徵也。”

  颶風發作時,“暴雨挾之,橫衝直決,撼聲如雷。起於東北者,必自北而西;起於西北者,必自北而東。”

  颶風持續的時間,“小則二三日,大則七八日,皆必轉南大作而後息,謂之‘回南’。回南不雨,必再作颶。”

  海南島颶風的類型大致有4種。

  一般情況下,颶風都會裹挾暴雨,是有雨之風;偶爾也有無雨的,稱為“幹風”;颶風發作時一般不打雷,因此民間有“有雷不成颶”一説;然而,也有打雷的,聲音大而久,俗稱“鐵颶”。

  “幹風”雖然有害於莊稼,但對房屋破壞力小。

  “鐵颶”則鋭不可當,拔樹飛瓦,無物不損。明末的那兩條風災記錄,足以證明。

  此外,還有一種暴風,應該不是今天所説的颱風。它像是龍飛上天所致的,本地人稱之為“鼓龍風”,“起則塵埃遍野,林葉飛空,其勢更雄於颶。”不過,這種暴風驟起驟停,海上漁民最為忌憚,陸地上的人不會有什麼危險。


  清代:颶風擊打海匪“烏石二”

  決定清代後期一個大事件命運的,似乎與一場罕見的“鼓龍風”有關。

  《文昌縣誌》如是記載:“嘉慶十三年戊辰九月十六夜,颶大作,海潮自鋪前漲至烏樹嶺下,有十餘里,居民死者十餘人。經年田鹹,不可耕種。”

  伴隨1808年這場颶風的,還有一段海賊為患的歷史,同樣被收入《文昌縣誌》。


  嘉慶年間,廣東海匪“烏石二”等人聚眾舉事,船隊橫行海上,常常登上海南島大肆擄掠,官兵都奈何不了他們,民眾深受其害。文昌頭苑嶺頭村的潘瓊宇憤恨不平,賣掉牛羣籌措錢款,搭起一座高樓,招集巫師誦經,怒視着海上的匪船,潘瓊宇甚至咬破手指,書寫“奏章”上訴天庭。不出幾日,颶風大作,匪船沉海和被擊碎的不計其數。從那以後,“烏石二”勢孤力薄,最終被官軍剿滅,他也束手就擒。

  《雷州府志》將“烏石二”(原名麥有金,1765-1810)稱作著名抗清英雄。他因出生在雷州半島海康縣烏石村,在家中排行老二而得此綽號。

  乾隆年間,“烏石二”不堪忍受當地官府和豪門的欺壓,與胞兄麥有貴(“烏石大”)和胞弟麥有芝(“烏石三”)聚眾起義,為當地窮苦百姓打抱不平,深得擁戴和支持,部眾也越來越多,擁有船隻二三百艘。

  嘉慶年間,烏石二接受安南國“寧海將軍”的封號,並協助安南王攻打過臨近小國,使得他在海上稱雄進可攻退可守,清兵連年東討西剿,都消滅不了烏石二。嘉慶十年(1805年),烏石二的船隊與廣東提督孫全謀在雷州海面激戰,清軍水師受挫,孫全謀因戰敗被降職,兩廣總督那彥成則削職發落新疆伊犁。


  那一年,烏石二還預定了“年號”——“天運乙丑”(1805年)和一批“官銜”,製作了代表皇權的“大印”,不斷招兵買馬。他在《藍旗歌》中赫然宣告:“藍旗飄飄,好漢任招。海上天子,不怕清朝。”

  嘉慶十五年(1810年),兩廣總督張百齡設計圍剿烏石二的部眾後,引誘其主力船隊駛入海康縣的南渡河,然後讓水師兵分兩路,將烏石二的船隊包圍在儋州洋麪和雷州的雙溪口。烏石二戰敗被俘後,一度絕食,清軍無奈,將他押到海口處以“磔刑”——分裂肢體。

  烏石二的戰敗固然與此前兩年在文昌海域受颶風重挫有關,但颶風的本質是天災,應該與潘瓊宇所做的法事無關。因此,潘瓊宇的事蹟不過是野史閒談罷了。

  據《海南省千年自然災害史料集》(陳寒松編著,海南出版社,1994年)記載,有清一代,海南島的颶風有127場。擊垮烏石二船隊的那一場,只是其中來勢最為兇猛的一次。

  該書總結了一條規律:風災、水災、潮災往往同時發生,大多數的水災、潮災皆由風災引起,災情大都混在一起。1808年文昌的那場風災,就引發了海潮,使得沿海農田鹽鹼化,無法耕作。今年9號超強颱風“威馬遜”,也使海水水位暴漲,海口東寨港一帶的北港村、林市村等不少村莊遭受海水浸泡。


  民國:4號颱風60年一見

  民國時期,海南島在39年間,遭遇了至少41次颱風天氣。其中,1948年八月二十五日的第四號颶風,為60年所僅見,也是描述得最為具體的一次。20年前,陳寒松從廣東省文史館裏找到了相關資料。

  颶風從零時開始施威,一個小時後,颶風中心轉移到海口市區,7點半風勢加劇,暴雨挾帶海潮襲向街區,導致南郊房屋傾覆,僅剩殘垣斷壁。

  私立海南大學的禮堂全部倒塌,附屬中學的課室、宿舍只剩空架;陸軍醫院的藥物、儀器損失殆盡;鹽灶房屋支離破碎;後勤部汽車廠和公路處邊沿當風,全部塌下。

  海口堤岸海浪、巨風掀開倉門,貨物流失,漂流滿街。

  水巷口塌鋪兩間,壓死10人以上;新民路壓死數人;軍醫營養廠分院塌下,壓死傷病士兵十數人。

  國立高農職校全部校舍吹塌;國立僑中損壞不堪。

  泊在港口的“美利輪”船,開盡全速,敵不過風力的一小半(據説美利輪最高時速18裏,而風力至少50裏),輪船被捲上白沙灘上,船身作90度傾斜;“華龍輪”被擱在海港外沙灘;“福林輪”為登陸艇改裝,也被拋上鹽灶;“國展輪”擱淺在白沙門沙灘。


  更甚的是,數百艘帆船不知去向,三艘海關檢查船則碎成片狀。


  1950年以來影響海南的大台風

  A.1950年10月14日,第32號強颱風從瓊海登陸,損失之大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尤其是瓊山、文昌、定安和澄邁最為嚴重。全島共死亡239人,受影響人口60萬以上,佔全島人口四分之一,其中受災人口18.8萬人,有三四十萬人缺糧。

  B.1960年10月11日,第24號颱風從文昌登陸,風力12級,經過瓊海、瓊山、定昌、瓊中、澄邁、儋縣、東方,從登陸到出境整整持續24小時,帶來巨量降水,全島多地水災。

  C.1973年9月14日,編號為“7314”號超強颱風在漲潮期登陸瓊海,伴有大海潮出現,為百年所罕見。此次颱風破壞嚴重,許多大樹被拔起或折斷,房屋被夷為平地。

  D.1988年10月28日,第24號強颱風在萬寧登陸,受冷空氣南下共同影響,大風持續36小時以上,海口風力達到12級以上,全島降下大暴雨,南渡江流域發生較大洪水。

  E.1996年9月20日登陸,名稱為“莎莉”的18號風暴,路線詭異,繞島一圈,14個市縣受災,造成了海南近30年來幾乎最慘痛的颱風災害,成為颱風災害的典型,也把海南人對台風災害最深刻的記憶停留在“9618”這個編號上。


  F.2005年9月26日在萬寧登陸的颱風“達維”,路徑變化多,移動速度慢,風力的不斷加強對海南電力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導致罕見的全省範圍大面積停電。達維登陸前,臨高部分地區海水暴漲,馬嫋兩個村莊被海水淹沒。

  G.2013年的超強颱風“海燕”在菲律賓登陸的風速為170海里/小時(約91.8米/秒),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登陸最強的颱風,因而被世界氣象組織除名,不再使用。從人員傷亡來看,4460人死亡,這個數字超越了以往被除名的任何一個颱風;從經濟損失來看,菲律賓損失超百億美元,同樣超越以往。“海燕”影響範圍極大,海南島南部受其影響,4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