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戚繼光鎮敵奇聞!擊殺倭寇後屍體就地掩埋
(圖片來源網絡)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祖籍河南衞輝,後遷安徽定遠,生於山東微山。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相信有明一代,最受人尊敬的英雄人物裏面絕對會有他,因為他打出了大明的風骨,小倭寇,死得慘的特多。
幼年時的他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家境不是很富裕,但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公元1546年,戚繼光接過祖上的職位,負責管理登州衞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9年後,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衞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登上歷史大舞台。2年後,他被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衞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家軍因為戚繼光從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氣的軍隊,名氣來於實力,而要有實力的話,軍紀必須排第一。戚家軍的名氣太大,以至於人們給他虛構了長子,傳了個“戚繼光斬子”的故事。
據《仙遊縣志》載,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海門一帶抗倭。一次,約三千名倭寇在海門沿海上岸,準備去臨海、仙居一帶搶劫。戚繼光命令戚印領兵在雙港與城西交界的花冠巖一帶埋伏,自己出兵佯敗,把倭寇引到上界嶺,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後,再兩軍夾擊,一舉全殲。結果戚印年輕氣盛,交戰心切,沒等倭寇全部進入包圍圈就下令擂鼓衝鋒,結果讓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繼光回營升帳,因戚印沒按照軍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斬首。陳大成等將領跪在地上要求從寬處罰,留他一條性命將功贖罪。戚繼光不答應,説:"我是一軍主帥,如果我的兒子犯了軍令可以不殺,以後還怎麼帶兵?軍中的命令還有誰去執行?"於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這個地方,戚繼光將戚印斬殺。後來當地的百姓懷念戚公子,便在常風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據説這座大殿的殘跡至今猶存。
從側面來講,可見軍紀嚴明,百姓呼聲很高。
明朝嘉靖年間,小倭寇就經常從海邊上岸殺人放火。他們每次上岸搶掠的時候,手裏都拿着倭刀,見啥砍啥。戚繼光對症下藥,讓士兵和百姓沿着江邊挖三道壕溝,又叫他們砍了很多又粗又長的竹竿,竿頭削得鋒快,個個拿着竹竿操練刺殺。
某天,倭寇又來了,船一靠岸,他們就大吼大叫舞着倭刀衝殺過來。等他們衝到壕溝跟前,戚繼光把旗子一揚,士兵和百姓們舉着竹竿朝倭寇就刺,碰到胸膛刺胸膛,碰到臉刺臉,碰到喉嚨刺喉嚨。把倭寇刺得哇哇亂叫,慌忙拿倭刀招架。竹竿長,刺得到倭寇,倭刀短,只能砍到竹竿,砍不到人。因此,有的倭寇被刺死了,有的倭刀捲了口,竹竿也越來越短了。這時,戚繼光把旗子一搖,壕溝裏的人跳出來直往後跑,倭寇當是他們打敗了,就在後面追,追到第二道壕溝跟前,溝裏又伸出一排竹竿照着倭寇就刺,又刺死了一批倭寇。二道溝里人又往後跑,倭寇還跟着追,追到第三道壕溝時,戚繼光領的一隊人,老早換上新竹竿等着了。倭寇被打得越來越不行了,想回頭逃跑,戚繼光把旗子一搖,兩隊人一齊上,把倭寇圍在當中,轉着圈子往裏刺,最後把倭寇都刺死了,倭寇的屍首也沒人收,戚繼光叫人就地埋了,堆起了一個墳,叫“倭子墳”。這個消息傳到小島上,餘下的倭寇嚇得連夜逃走,再也不敢來行兇作惡了。
後來,浮橋一帶的老百姓為了紀念戚繼光,在特殊的節日,總有一隊人頭扎兩色彩巾,手執長竹竿,走在出會隊伍前邊,威風凜凜,活像當年刺倭寇的樣子。
也許多少帶點傳奇色彩,但是誰又扒皮抽筋和它較真呢?有這樣一個英雄存在,不是更好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