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哪個朝代的 愛國忠臣屈原為何要投江?

  屈原在我國絕對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歲毛童,上至耄耋老人,無一不曉他,畢竟我國還特別設立一個節日——端午節來紀念他。

  屈原出身並不普通困苦,相反他還是個貴族。關於屈原的這個姓氏也有個説法,話説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羋,同楚王一樣,但是後來被改為熊。屈原的祖輩早先一路遷徙到南方楚地,之後因為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

屈原是哪個朝代的 愛國忠臣屈原為何要投江?

  在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為“屈”的地方,所以後代便以“屈”為姓氏。而在出國時期,屈氏家族是楚國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見屈原那會兒的日子過得是相當滋潤啊。

  但是上天總是公平的,讓你擁有這絕好的家世背景,肯定會在別處給你設置一點障礙。屈原一心想報效祖國,為當朝立功,卻也做了不少為國為民的時事。但是自古朝廷的權力鬥爭相當激烈,且能容得下這樣的人,所以屈原在當朝為官之時,一直受到其他團體的排擠,並且還不受帝王待見,並且被流放。這也真是件夠鬱悶的一件事兒。

  當然,屈原同時也是一名浪漫的詩人。一般來説,真正的文人要是去當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將自己一生的抱負和不滿都寄託在詩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時候,有漁夫曾經勸過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着,活得輕鬆點兒不好嗎?但是屈平骨子裏的那份文人之氣堅決不允許自己向世間妥協,這也是導致他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選擇投江的原因之一。

  也因他這份氣節,後人便選在他投江的這天,定端午節來紀念他。

  屈原是哪個朝代的

  眾所周知,屈原是楚國的貴族。楚國是戰國時候的一個國家。那是一段特別動盪又特別輝煌的時候,那是中華民族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大變革和大轉折。在那一階段,人們解放,思想多元,百家爭鳴,歡樂無窮。在那個時代,無論你説什麼,都不會因為説話而把你治罪。

  所有的文人都在告訴統治者應該怎麼去治理國家。在那個階段,各國都在變法,都在想方設法的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發展自己國家的生產力。鐵已經被髮明瞭出來,人們也學會了用牛耕地。這是一次很徹底的解放,人們對於周朝的那一套等級制度更不歡喜。井田制已經沒有了,聰明的人會用聰明的辦法成倍地增加着自己的土地,這就是最早的地主們。

  各個國家為了爭奪領土和霸主地位,互相的打仗,今天和這個打,明天又和那個打。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

  屈原所在的楚國,原本是一個國力還算不錯的國家。屈原眼睜睜的看着楚國從強盛到一點點的衰落,最後滅亡。作為貴族的屈原,當然是受不了這巨大的變故和反差的。同時他還會覺得,這一切他也是有責任的。因此他選擇了死亡。

  天下分了合合了分是自然趨勢,在吞滅出國之後,秦國繼續的發展壯大,最終一統天下。戰國時期從此就不再存在了,而始皇帝成了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個人物。

  屈原的愛國詩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他具有非凡的自信與自負,為人狂傲,詩也是常常含着瑰麗出奇的想象,超脱物外的浪漫情懷,憂國憂民的愛民之心,更有那磅礴洶湧的愛國熱情。

  他的詩就如他的人,感情真摯,一不小心就會噴湧而出。

  恰如《九歌·國殤》。

  《九歌》創作於屈原晚年被流放的時期,那個時期的屈原懷着對於天地的敬畏,對於楚國先祖創下基業的懷念,滿懷着屈原對於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是公認的屈原作品的最高峯,而《國殤》是其中的佼佼者。

  穿着鎧甲,拿着吳戈的戰士在車轂交錯中噴灑熱血,既然離開國家想要開創基業,保家衞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想回國。他深愛着他的國家-----楚國,願意為塔放棄生命,只求它的屹立不倒,所以即使是身首異處也從不後悔,他拿起武器就不曾放下,保衞它,守護它,只求在死後也能化作英魂,來看着它——他的楚國。

  這是屈原對於英雄的讚歌,但這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感情,對於他深愛的國家,他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希望他的君王能理解他的苦心,希望他的國家能夠長盛不衰,希望哪怕失去了軀殼也能守護它。全詩不過十句,就將一場激烈異常,場面驚險的詩句描繪的栩栩如生,滿含着屈原異乎偏執的愛國之心。

  雖然現在對於這段歷史幾乎不可考,我們不知道交戰的對方是誰,但是誰在乎呢,我們在乎的只有屈原的委屈憤懣,屈原的愛國之心。這就夠了,願他的詩陪着他的英靈,永生!

  屈原的詩

  提到屈原,人們第一個浮現腦海的關聯就是《離騷》。《離騷》的文學水平極其出色,在讚揚《史記》時周樹人先生曾説“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離騷》的地位。

  作為詩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開啓了文學著名於世的大門,在他之後湧現的文學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而屈原作為政治家是失敗的,空有一身抱負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他曾經在楚國得到過楚懷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風喚雨,但是他的文人氣質又顯得與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終落得被罷免流放的慘淡局面。

  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創做的詩句帶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情懷。

  楚辭這一文體在屈原的筆下得以創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詩句內容涉及面廣泛,從神話故事傳説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過來創作。詩句突破了短篇的侷限,開啓了長篇創作的先河,對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詩歌風格磅礴大氣,文風跌宕起伏,音律錯落有致。可以説,屈原所創作的詩句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學成就之高無人可與之匹敵。

  如果説屈原行在文學創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麼他的結局可能會被改寫。但是脱離了政局,他的愛國憤慨之情還會如此般激昂嗎,還能創作出《離騷》嗎?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屈原的詩有什麼特點

  楚國詩人屈原,出生於貴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懷王信任賞識,頗有抱負,在楚國政務上有不錯的業績,一直主張連結盟國對抗秦國。楚懷王去世之後,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誤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遠地區。

  屈原曾是一個政治家,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因為不得志,心裏苦悶煩多,他的詩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離騷》,《離騷》是詩歌海洋裏最閃亮的寶石,後人多為歌頌。《離騷》是歷史上篇幅最長的詩歌。屈原在這首詩裏突破舊時傳統,創新出了楚辭的體裁格式,較之以前,詩歌詞句形式更加自由。

  《離騷》有兩千多字,三百多句詩句,分為前後兩部份。前部分主要敍述的個人出生,經歷,和理想抱負,後半部借虛擬的神話人物抒發情感。總體來説,飽含了屈原激烈而豐富的情感。抒發了對祖國的忠貞,強烈抨擊黑暗腐敗勢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憂愁。

  《天問》的素材是當時的神話和各種奇幻故事,詩歌展現了屈原個人對歷史和自然的思考和看法。《九歌》渲染的是對美的追求,烘托濃厚的音樂氛圍,糅合了有大量的生活場景在其中,其中的一首愛情詩表達了對女子熾烈的愛慕之情,讀來非常打動人心。

  屈原的詩歌識別度非常高,後人多喜愛引用他詩裏的名言名句。詩歌用詞華麗優美,語境高遠,思想奇特豐富,讀過其詩歌的人不得不由衷讚歎。

  屈原投江的故事

  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應是端午節,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還是蘸醬油的問題。如今,除了屈原當年投江的地方的人會大肆紀念,其他的人多是吃個粽子象徵性過一下吧。

  話説,當年楚國的滅亡不過是壓死屈原的最後一根稻草。屈原身為楚國貴族,按理説仕途應該會一面坦順。壞就壞在他性格中的那份耿直,眼中的容不得一粒沙。他自己一心為這個國家着想,其他人若有過失他會當面指責,毫無餘地,這樣性子的人在官場自然是結下不少的怨。

  再者,楚王昏庸無能,輕易的被秦國張儀挑撥與齊國的關係,最終導致兩國關係破裂。趁着屈原去齊國當説客的空檔,他堅決向秦國要了張儀回來不殺,反倒讓人誑了去楚國。屈原雖然極力勸阻卻抵不過大家的聲音,終於楚王此行是一去不復返。兩個兒子上位,全部人都在支持,只有屈原一個反對的聲音。那新上任的王不拿他開刀拿誰,二話不説將其發配流放。

  屈原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裏,依然憂心朝政,那種有心無力的感覺想必是不好受。在他的《離騷》種有一段描述他跟漁夫的對話。漁夫勸其在這亂世中求得自保,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如今的境遇對他來説或者是一件好事兒。

  但是屈原骨子裏的傲氣不允許他在這亂世中當一個躲避的懦夫,最終在國破的時候,他選擇了投江。

  屈原的這份愛國情懷真是讓人又敬佩又惋惜。

  鄭袖與屈原的關係

  有傳説道,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妃鄭袖,曾與大才子屈原有過一段深情的愛戀。有的説是鄭袖迷戀屈原不得,於是因愛生恨,勾結靳尚設下陰謀詭計陷害屈原,致使其被髮配邊疆。屈原才因此鬱郁不得志,寫下眾多千古名篇。也有説鄭袖、屈原二人是真心相愛的,但是後來被楚王發現了,所以屈原被逐出皇城。屈原自殺也是偽造的,其實是被謀殺的。

  早在上世紀就有學者對屈原和鄭袖之間的關係提出看法來了,他們首先對屈原的《湘夫人》感到疑惑。在這篇楚辭當中,雖然用了極隱晦的筆法,但是屈原對湘夫人的愛慕之情是異乎尋常的。而且湘夫人就等同於楚國夫人,彼時的楚國夫人正是鄭袖。加上屈原本是楚懷王身邊的近臣,曾經官位做到相當於副丞相。而且屈原不僅樣貌俊朗、彬彬有禮,而且才華橫溢、下筆成章。性格聰慧而又姿色美豔的鄭袖肯定會有很多機會見到這位才子,一來二往兩人暗生情愫也不是不可能。

  再有就是學者懷疑屈原的《懷沙》並不是他本人所作,是有人代寫的,因為文中有很多文筆不是屈原的風格。之所以有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屈原的死並不是自殺,而是他殺,想殺屈原的人自然是楚國皇城裏的人。

  但是百姓不願意這樣愛國的屈子同深宮中那陰險狡黠的鄭袖相連,所以掩蓋了他們之間的聯繫。但是鄭袖的陰險其實也是被逼出來的,她也只是個背井離鄉的女人,在面對真愛時,或許也只是個想拼命抓取的普通女人。

  宋玉與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愛國詩人,他將中國詩歌史從羣體合唱翻到了個人獨唱的頁面,是楚辭的創作者和集大成者,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至關重要的地位,而宋玉也是楚國人,是出生於屈原之後的楚國文學家,他是繼屈原之後又一個有名有姓有作品的大詩人,對於辭賦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

  兩人都是楚國人,身處的年代也是一前一後相差不多,那麼兩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首先從時間上來説,屈原是在公元前278年去世的,當時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絕望之下,選擇了以死明志,投江自殺,而那個時候宋玉也就是20來歲,而在這之前,屈原已經被放逐了好多年了,所以從這裏來看屈原和宋玉應該是沒有同朝為官的可能性的,那麼兩人還有別的什麼關係嗎?

  雖然據説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但是其實在歷史上關於這一點一直也是爭論不休,自從漢代開始就是一個謎團,因為宋玉的歷史資料實在太少,只有少數一點零星的記載,還自相矛盾。

  比如在史記中稱“宋玉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就是説宋玉效仿屈原的楚辭寫法,而之後精研楚辭的大師王逸卻説:“宋玉,屈原之弟子也”兩人一個是史學大家,一個是楚辭大師,説法各異,也從此引開了宋玉是不是屈原弟子的爭論。

  一直到了現在都沒有一個定論,在這裏小編還是比較認可宋玉是屈原弟子這一點的,屈原是當時楚國有名的楚辭大家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宋玉初出茅廬,可能在屈原身邊學習過。

  楚懷王與屈原

  楚懷王是楚國的亡國之君,而屈原是楚國之臣,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愛國詩人。當初楚懷王若是能聽取屈原的意見,楚國也許就不會一步步走到絕境。

  楚懷王是楚威王的嫡子,是他讓本來強盛的楚國一次次割地賠款,致使楚國耗盡了國力。而他自己,也最終落得個身死異國的下場。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早期以一首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而引起楚懷王的注意,從而開始被楚懷王任命改革楚國。哪知,好景不長,楚懷王貪戀美色。漸漸疏遠了屈原。屈原一次次被流放,卻始終忠君愛國。可惜的是,他最終還是在絕望裏投江而亡。

  當年,為了破壞楚國與齊國的聯盟,張儀授命於秦國,欺騙了楚懷王。而楚懷王深信不疑,面對屈原的極力勸諫,他依然放棄了與齊國的聯盟。當張儀稱病不見楚使的時候,楚懷王依然沒有懷疑張儀,反而使擔心張儀懷疑自己的誠意。

  為了讓張儀相信他的誠意,他派人去辱罵了齊王。至此,楚國失去了盟友,而張儀的許諾也沒有兑現。之後,在秦國的威逼之下,將國土一步步拱手讓人。

  楚懷王生性懦弱,又容易輕信於他人,對屈原的勸諫置若罔聞。如果當初,楚懷王能聽取屈原的勸諫,不輕信於張儀,那麼楚國又何至於此。楚懷王和屈原又如何會落得如此地步。

  春申君黃歇與屈原

  黃歇和屈原,兩個人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兩個人都是楚國人,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但是兩者的生平經歷都有點巨大的差異,通過了解這兩個人,便於我們去了解楚國的歷史以及楚國為什麼會沒落的原因。

  黃歇是楚考烈王時期的重臣,官至為令尹,封地有十二個縣。之後還封為相,可見他在楚國的地位可謂是呼風喚雨,這與他早年的落魄經歷形成鮮明的對比。正當他的事業在興盛期之時,他被小人所刺殺,結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作為後起之秀,他主要活動的時間是在楚懷王時期。年紀輕輕就做了左徒,左徒是什麼概念呢?那就是較令尹只低一級的官階,可見屈原早年是一帆風順,跟楚懷王共商國家大事,他對抵抗秦國具有舉要的作用。

  屈原的種種措施,使楚國強盛起來,威震諸侯。但是後楚懷王,親信小人,被人騙到秦國去,客死他鄉。而屈原看到楚國國門被攻破,心灰意冷,投入汨羅江而亡。

  眾觀兩人的一生,都官至高管,對楚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楚國的實力短暫出現興盛的局面。但是兩者晚年,都是遭小人所迫害,無法安享晚年。

  兩者的區別在於,黃歇是早期落魄,而屈原恰恰相反,並且屈原在後世的影響力比他更太多。至少後人為了懷念屈原,產生了一個節日,每年都祭拜他。而黃歇就那般蹊蹺的死去,還沒施展出自己的才華,就去世了。

  而在《羋月傳》中,兩個人的關係是師徒關係,歷史上是沒有這些記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936 字。

轉載請註明: 屈原是哪個朝代的 愛國忠臣屈原為何要投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