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兵敗歷史真相 並非因為洪秀全荒淫無度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兩橫上長下短;“囯”字內為“王”字),後期曾先後改稱上帝天國、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囯”,並於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於此,號稱天京。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1872年,最後一支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太平天國終結。
太平天國曆時14年。這次起義開創了中國不少先例,例如中國農民起義第一次遭到中外勢力共同鎮壓、利用西方宗教發動起義等。
因清朝推行剃髮易服,太平天囯則均不剃髮、不結辮,披頭散髮,故太平軍被稱作“長毛”,清廷蔑稱其為“長毛體賊”、“毛賊”、“發賊”、“發逆”等等。又因天國領袖洪秀全為廣東花縣人,廣東簡稱粵,故清廷當局亦蔑稱其為“粵賊”、“粵匪”、“粵逆”、“粵寇”等。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提出《禁止誣衊太平天囯案》,函請內政部、教育部參考酌辦,不久正式規定:“嗣後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或相應之名稱” ,從此將“太平天囯”、“太平軍”等稱謂寫入正史。
太平天國究竟為何兵敗如山倒的?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最後失敗了,歷史學家總是從政治的角度結論為洪秀全的革命依然是受了階級侷限性。甚至怪罪於石達開的分道揚鑣。其實這種學術觀點是站不腳的,筆者試問,朱元璋系普通農民,為何又建立了大明王朝呢?
在推翻一箇舊政權的過程中,軍事鬥爭是最主要的手段,因此,軍事鬥爭中關鍵的戰事往往能決定成敗。碧華先生在分析了太平軍幾場關鍵戰役後得出結論為:敗於信息不暢。
北伐:孤軍深入造成通信被清軍切斷
太平軍自1853年5月開始從江蘇揚州北伐,4個月即打到天津附近的靜海縣,前鋒直指楊柳青鎮,嚇得“北京官民逃遷者達三萬户”,眼看就要拿下清朝的老巢北京了,卻為何又敗了呢?原因就是這支北伐軍從出發的那一天起,所有與大本營天京的聯繫就被清軍切斷,後勤補給跟不上,援軍也聯繫不上,北伐軍可謂孤軍奮戰,苦撐兩年後敗走山東,最後失敗。
西征:長江南北兩路信息切斷
1860年5月,洪秀全決定發動第二次西征,太平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陳玉成率領由長江以北前進,一路由李秀成率領由長江以南挺進。兩路大軍計劃於1861年4月會師武昌城。結果,北路大軍按計劃攻佔了黃州府,曾國藩自己都認為武昌難保,“已書遺囑,部署後事”。
然而,南路大軍卻並不知北路大軍的進展情況,李秀成於1861年6月27日修書一封給陳玉成,另寫一封給北路的大將賴文光,但這兩封信均被英國領事金執爾扣留,造成兩路大軍信息不通,西征失敗。
陳玉成坐困廬州,壯烈犧牲
1861年9月,太平軍在安徽的一些軍事重鎮相繼失守,英王陳玉成決定派幾員大將遠征西北,以便“廣招兵馬,早復皖省”,自己坐鎮廬州(即合肥),以“進兵取糧”,支援天京。4個月後,洪秀全命陳玉成馬上進兵取糧,陳玉成便致書西進的陳得才等大將,命令他們立即發兵正陽關。
半個月後不得迴音,再修書一封。同時,陳玉成還致信捻軍的張洛行和常州的太平軍主將陳坤書等,請求援助。這些書信均被清軍截獲。一年後,西征的部隊才得知陳玉成處境艱難,再班師回救時,可憐陳玉成在苦撐一年後廬州失陷,在突圍時被俘而犧牲。
天京成孤城,最後淪陷
1862年5月以後,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即南京)及附近重鎮已被清軍團團圍住,屏護天京的蘇州危急時,李秀成於1963年9月從天京出發增援蘇州,他曾兩次寫信給駐常州的大將陳坤書,請他一同發兵解蘇州之危,沒有迴音。於是又致信守無錫的主將黃子隆,請求增援,也無迴音。原來,這些信件全被清兵截獲。天京周圍的軍事重鎮就這樣被清兵各個擊破,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也終於在1864年7月19日淪陷。
從以上事例看出,如果剖析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只講其“階級侷限性”,顯然是片面的。這幾場關鍵性戰役如果其中一兩場不因為信息被截斷,結局就完全不一樣,歷史還將改寫。可見,信息在戰爭中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