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始皇不立皇后是否因母親趙姬私生活不檢點?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八卦

  在我國古代的封建體制中,皇帝的政治生活中有兩件大事,那就是立皇后和立太子。與之相對應的兩種制度是立後製與儲君制。古代帝王有多個夫人及眾多妃子,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皇帝的正妻為皇后,肩負“母儀天下”的神聖使命。

  古代封建帝王對立後都很重視。歷史上只有一位皇帝終身未立皇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戰國時期的秦國在秦孝公(前四世紀)以後,對於立後和立太子之事便已制度化),以致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而沒有皇后墓。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此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紀)以後對於立後和立太子之事已制度化,秦始皇13歲即位到22歲親政,這中間有九年的時間,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即位三年,他便有資格立後,但前後九年都未立後。22歲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從39歲到50歲時,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以“母儀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秦始皇在長達37年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立皇后,不是他來不及立,實際上是他不願意立皇后。

  坐擁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麼不願意立皇后呢?

  其一,和秦始皇的特殊出身有關。史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行為很不檢點,先是做投機商人呂不韋的小妾,懷孕兩個月(多數人認為懷的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後,又被呂不韋獻給秦國的王孫子楚,子楚繼位後稱莊襄王,莊襄王死後,身為太后的她仍經常與呂不韋重温舊情。《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後來她又與繆毐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繆毐甚至於酒後大罵眾臣:“我乃秦王假父,怎敢與我鬥口乎?”母親的失檢行為令秦始皇惱羞成怒,無地自容,使他心理壓抑,性格變得極為複雜:內向、多疑、妄想、專制、暴虐、冷酷無情,把他變成了一個失去理性的暴君,最後徹底暴發,殺了兩個私生子弟弟;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將其母趕出咸陽,並遷怒於呂不韋,罷免其相國之職,後又下詔命呂不韋“速徙蜀中,不得逗留!”並且給呂不韋寫信説道:“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户。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鴆酒自殺而死。

  因母親帶來的心理上的陰影一直伴隨着秦始皇,而且由對母親的怨憤,發展和泛化成對一切女人的仇視,造成他後來在婚姻上的偏執。儘管他的後宮裏充斥着六國佳麗,但他只是把她們當作發泄和仇視的對象,或者滿足生理需要的工具。秦始皇對統一六國後收入後宮的眾多佳麗非常鄙視,痛恨她們拋棄亡國之辱而媚悦新主的行徑,但對守貞重節的女子卻倍加讚賞。據説有一個年輕寡婦名清,她數年如一日遵守婦節,秦始皇曾賜令她“旁座”,與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時就連當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着,少有賜座之事。秦始皇還為這名寡婦修築了一座“懷清枱”,以彰揚其事蹟。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貞女山,便是該寡婦曾經寡居的地方。

  所以説,由母親的行為而形成的心理傷害和心理扭曲,由怨母而仇視女人,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立皇后的標準過高。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26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這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天下初定,39歲的秦始皇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通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始皇“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説“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説明了他想表示自己這一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始皇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由於是第一個將中國基本統一的帝王,秦始皇當時也很自命不凡,自認功德超過了古代的聖賢——三皇五帝,對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連自己也説不清楚,於是左看右看,後宮佳麗中竟沒有一個人能符合他的標準。

  其三,秦始皇志在天下,擔心立了皇后會對他有所掣肘。由於身世及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養成了秦始皇從小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氣極高,他連年征戰,橫掃六國,撫定四方,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另一方面他可能擔心立了皇后會對他有所掣肘,妨礙他實現遠大的理想。

  其四,秦始皇是個工作狂,公務繁忙,整日埋頭工作,無興趣考慮後宮的事情,以至於遲遲沒立皇后。秦始皇沒有立皇后,倒是省卻了許多沉湎於後宮的時間以及麻煩。他每天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批閲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當時的一石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每天批閲這麼一大堆竹簡,工作量着實不小。

  其五,沉湎於長生不老的迷夢之中,無暇顧及後宮之事。眾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對方術、煉丹術等情有獨鍾,為求長生延遲了立皇后之事。秦始皇曾四次巡視六國故地,其中三次都會見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還派徐福率領三千名童男童女赴東海神山求藥。徐入海數年,哪裏找得到仙藥,又耗費巨大,他怕秦始皇發怒,於是謊稱可得仙藥,但是海上常有巨鮫出沒,無法靠近,請派神箭手用連弩射殺巨鮫。秦始皇便令人捕殺巨魚,還親自到海邊觀測大魚出沒,甚至想自己入海嘗試求仙。這種對長生不老夢想的濃厚興趣和孜孜追求,也轉移了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對其他事情的興趣,結果之一便是導致立皇后這一大事卻被置之腦後,終其一生也未立皇后,成為歷史上唯一終身都沒有立皇后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