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萬歷朝言官們齊上陣:罵皇帝全都上癮了!

  言官,又稱諫官,職責是“諷議左右,以匡君失”,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提意見,主要是對皇帝進行諷諫。秦朝開始有諫大夫,東漢叫做諫議大夫。在明朝行使這一權力的是御史台。朱元璋建國之初,仿照元朝制度,建立御史台,後來改名為督察員,其長官稱左右都御史,主要官員為督察御史。督察御史共設有十三道,一百一十名,派往各地監察。這些人官階較低(一般為七品),但權力很大,這叫以下督上,而且辦事一向認真而死板,甚至連皇帝發出的詔令,只要認為不妥就敢退回。

  朱元璋就吃過這些人的苦頭,周觀政是洪武年間的一名做巡城御史的言官,一次正趕上週觀政值班巡城,遇見一羣太監正領着一夥女樂往奉天門內走去。根據大明朝的內宮制度,女樂是不準進入大內的,當即將其攔下,堅決不讓女樂進去。沒辦法,領頭的太監回宮稟報。朱元璋傳出口諭:不再讓女樂入宮。但周觀政還是不依不饒,堅決讓皇帝出來親自給他説一下才肯回去休息。朱元璋氣得哭笑不得,無奈之下穿上朝服出宮進行安撫,周觀政這才罷休。而歷來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一個傳統——不殺言官,即使有時皇帝一邊聽,一邊恨的咬牙切齒,一般也不會對言官怎麼樣,言官也就我行我素。

  給人挑刺兒恐怕是最容易的事情了,明朝算是言論頗為自由的朝代,由於推行的言官制度,於是大臣們就可以放開來給皇帝挑毛病,這就導致了明朝“罵皇帝”成了獨特的風景線,大臣們敢於罵,並且還毫不留情。《明史·馮從吾列傳》卷243中我們可以看出,御史馮從吾上書道:“謂聖體違和,欲以此自掩……天下後世,豈可欺乎?”認為萬曆皇帝故意裝病,説他每天晚上都要喝酒,還以喝就醉,醉了以後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大臣實行廷杖,還用裝病來欺騙天下。

史上萬歷朝言官們齊上陣:罵皇帝全都上癮了!


  《明史》卷237中記載,户部給事中上奏皇帝:“陛下專志財利,自私藏外,絕不措意。中外羣工,因而泄泄。君臣上下,曾無一念及民。空言相蒙,人怨天怒,妖祲變異……”認為皇帝自私貪財,欺騙大臣們,導致上天發怒,妖氣瀰漫。聽了以上言論,可以看出,大臣們對萬曆皇帝一點面子都不給,可謂聲色俱厲。大理寺評事雒於仁上奏摺痛斥萬曆皇帝“貪酒”、“好色”、“愛財”、“暴虐”等等。

  剛開始萬曆皇帝和羣臣因為冊立太子的問題,就產生了分歧,結果這位皇帝最終輸給了羣臣,沒有達到另立太子的目的,可謂心灰意冷。萬曆一生寵愛鄭貴妃,就想立鄭貴妃的兒子為太子,可是按照規矩,要實行長子繼承製,在朝臣的強勢反對之下,萬曆找不到合理的理由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就找各種藉口拖延,一拖就是十年,後來,由於大臣們的極力催促,皇長子被立為太子,在這個過程中,萬曆經歷了極大的輿論壓力,大臣們不斷上書,一個個言辭懇切,絲毫不顧及萬曆的面子。面對這羣軟硬不吃的大臣,萬曆為發泄憤恨,做起了宅男。

  大臣們期初對皇帝的勸諫,也是遵循祖循而已,但是後來,“罵皇帝”竟然成風,成了當官謀取名聲的途徑,於是很多並不符合實際的空穴來風竟然也栽贓到萬曆皇帝頭上,而這位皇帝又不像朱元璋和朱棣他們那樣能夠採取嚴酷的手段,這些對朝政毫無建樹的文臣,竟然罵皇帝成了習慣,導致萬曆皇帝遭到一片罵聲,而萬曆也逐漸失去了耐性,惹不起,還躲不起嗎?萬曆皇帝消極怠工,甚至罷工,有二十餘年不見朝臣,可以説總是捱罵是原因之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5 字。

轉載請註明: 史上萬歷朝言官們齊上陣:罵皇帝全都上癮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