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人問,劉備有仁義,有忠智之臣和忠勇之將,又有天府糧倉,再有皇室後裔的名位,怎麼就不能統一中國呢?按照“統一”標準,劉備做人不成功。但是,他從買草鞋到稱帝,可謂大成功了。
數學和政治永遠是兄弟,各有主張,很難用數學公式推導出政治結論。三國時期,多少人贊成或反對漢朝?即無數據,也無算式。即便是多數選票通過,又能説明什麼呢?希特勒上台就是選舉結果。歷史總是開政治玩笑。
“統一”是政治標準,是政治家的主要職責。曹操、劉備、孫權三個政治家的號召力如何呢?
1、身世:曹操是宦官家庭,地位不高,家財很多。劉備自稱是皇室後裔,族屬疏遠,家庭貧窮。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從縣吏起家的。可以説,三個成功者,都非權貴。當時,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權貴都失敗了。應了俗話“富不過三代”,貴能幾代?世事如此。
金縷玉衣是中山靖王劉勝的隨葬物。有稱劉備是其後裔。劉勝是漢武帝的哥哥,有兒子120多,到劉備,已過去300多年了,所以,宋朝司馬光説:“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即便劉備是皇帝的直系親屬。陳勝吳廣起義時呼喊過“帝王將相寧有種乎?”劉邦如此,三國如此,歷來如此。
2、政治主張和策略:曹操是“克定天下”和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興復漢室”和聯吳伐魏。孫權是經營江東和觀望天下。
政治形勢變了。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要擁立劉氏後代。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連世代官宦(非宦官)的袁紹兄弟都要稱帝。漢朝的政治號召力隨着動亂時間的延長而衰減。對比三個政治主張,哪個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不用數學公式也能得出結果了。
三個政治策略都是智慧的,絕對不是聰明。自曹雪芹之後,凡聰明人似乎都沒好下場。有大智若愚嗎?為統一,三國歸一?好比為壟斷市場,三家公司合併?三國時期的張魯是獨特之人。大家都爭他獨讓。張魯靠“五斗米道”起家,佔據漢中,曹操來攻,他封好倉庫,自動撤退,讓地、讓權、讓財。比孔融讓得多,而名氣小,只為他不是儒家嗎?或許是做法非常人,而不提倡。比較張魯的“五斗米道”和張角的“太平道”,政治志向也不同。
3、政治影響力的衰減,這一現象值得政治家們或統治集團深入思考。三國之中,後代稱帝有兩個,曹丕和孫權。兩人自少年起,就生活在戰亂之中,一切利益,不是父兄傳下的,就是自己拼打出來的,沒有前政權的恩惠,所以,自己稱帝,不眷戀漢朝。因此,一個朝代出現大動亂的時間不能超過X年(一代時間)。從黃巾起義,到曹魏建立,是37年。西晉八王之亂16年;唐朝安史之亂8年;清朝太平天國14年。X年還應從社會心理角度去深入研究。總之,漢朝到了終結時,依然要高舉漢朝旗幟,缺乏號召力了。
4、政治地理:蜀地易守難攻。地勢險要,道路狹窄,不利於大部隊調遣和物資運輸,不利於大規模進攻。儘管有“木牛、流馬”,有破騎兵的連弩和車陣,但是,人總是要吃飯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蜀地稱帝的,有東漢初年的公孫述稱帝12年。221-263蜀漢存42年。907-925年前蜀存19年。934-965年後蜀存32年。因此,蜀地的地理特點,決定了其軍事重要性在於守,不在於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也是如此。今後,其軍事意義更為重要,任何敵對勢力不敢在三峽之下布兵。三峽之保衞尤為今後之關鍵。
5、三國軍事特點對比。魏軍力最強,而騎兵強於別國;吳軍水師強於別國;蜀軍步兵強於別國。曹丕兩次南征皆止於江,孔明五次北伐皆戰于山,東吳將領多怕離船上岸。各國的軍事特點,都無法克服地理障礙。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
江山耗盡英雄氣,鳴蟬螳螂黃雀候,安知蒼鷹在何方?江山深處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