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來華天主教徒資金之謎:天主教徒多是科學家

  明朝中晚期,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梯山航海,泛海八萬裏來到中國,抱着“來此拯救不幸的靈魂,使之免遭永恆的天譴”的理想,開始了他們的“精神遠征”。傳教士們小心翼翼地踏進中華帝國的大門,很快便發現,迎接自己的除友善的笑容外,還有警惕的目光,傳教士們似乎用之不盡的錢財引起了人們極大的猜疑,成為他們心中難解的謎。

  明朝最早試圖進入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是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52年8月,沙勿略登上了距廣東海岸僅30海里的上川島,希望能夠實現進入中國大陸傳教的夢想。但是,明政府的禁令使當地的葡萄牙商人和中國商人都不敢冒險帶他進入中國,在多種努力都付諸東流後,沙勿略抱憾病逝於上川島上。1583年,羅明堅和利瑪竇以學習中國文化為由,獲准在廣東肇慶留居,成為第一批成功進入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

  為了讓中國人能更容易接納自己,羅明堅與利瑪竇沿用耶穌會在日本的經驗,身穿袈裟,以佛教僧侶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這為他們贏得了“西僧”的稱號,也得到當地佛教僧侶的熱烈歡迎。在當地官員的許可下,羅明堅和利瑪竇在肇慶建立了耶穌會在中國內地建立的第一所歐式教堂——仙花寺,教堂內陳列着他們從歐洲帶來的西洋鏡、自鳴鐘、日晷、三稜鏡、意大利的花邊織物、油畫聖母像及利瑪竇繪製的山海輿地全圖等器物。這些代表着當時歐洲文明的西洋奇器,吸引了大量的達官貴人訪問仙花寺,尤其是山海輿地全圖,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

  來訪的人們開始向仙花寺提供香料以充作祭香,提供燈油以供祭壇點燈,向傳教士施捨食物與錢財,但人們很快發現這些“西僧”的與眾不同之處,他們竟然不接受施捨。根據利瑪竇的記載,入華的傳教士為了避免被人們認為自己貪戀錢財,決定不接受人們的施捨,相反還常向官員、士大夫贈送一些西洋奇器。此舉為傳教士帶來了不少好評,但很快也引起人們對傳教士資金來源的猜疑。那麼,明朝人眼中傳教士的資金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明代來華天主教徒資金之謎:天主教徒多是科學家


  一種觀點認為,傳教士的錢財是通過巫術也就是鍊金術獲得的。

  利瑪竇是明朝在華傳教士中名氣最大的人,南昌是他成名的地方,他得到了分封在南昌的建安王、樂安王的賞識,並且與當地高層官員來往密切,成為眾人眼中的奇人。在利瑪竇寄自南昌的信中,他分析了自己獲得名氣的原因:第一,儘管他是從如此遙遠地方來的異國人,卻能正確地説、寫漢語;第二,他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並諳記四書五經;第三,他在數學領域的知識;第四,他隨身攜帶的珍奇物品如自鳴鐘、三稜鏡等;第五,大家相信他是一個鍊金術士;最後是他布講的教義。其中,之所以被認為是鍊金術士,正是由於人們對傳教士資金來源不明的猜想。事實上,由於傳教士非常注意不讓人們知道他們的財務來源,因此很早便引起人們對他們金錢來源的關注,認為傳教士擅長鍊金術便是最常見的解釋。在當時社會上,有關傳教士擅長鍊金術的説法十分普及,這甚至成為一些人接近傳教士的直接動因,例如利瑪竇剛到中國不久,便有一個叫瞿太素的人跟隨利瑪竇學習了二年,而他所想學的正是鍊金術。民間傳言用死者頭上取下的眼睛就可以看到傳教士鍊金的秘密,也有人將傳教士蒐集新生棄兒以便在他們死前為其洗禮,解釋為傳教士用新生兒的眼睛從事鍊金術。

  另一種觀點認為傳教士的經費是外國商人所提供。

  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傳教士王豐肅在南京建了一座新教堂,由於太過張揚,引起保守士大夫的不滿。萬曆四十四年,篤信佛教的南京禮部侍郎沈傕(音jue)連上三道奏疏,抨擊傳教士,掀起南京教案。在南京教案中,傳教士經費問題成為追究的重點。在對王豐肅及部分信徒的審訊中,得知傳教士的開支除修築教堂及日常費用外,還有買人僱人的費用,教會還給每個信教者三兩白銀。當時民間還傳言傳教士為鼓勵信徒傳教,還根據成績給予獎勵,“能勸百人從者,賞自鳴鐘、自鳴琴各一。若得青衿準十人,得一縉紳準百人”。雖然這些是審訊所得或民間流言,但其可信度還是很高的,天主教支付金錢以吸收人入教在其傳教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如此巨大的資金是從何而來的呢?在第一次審訊中,王豐肅聲稱所有錢糧是由西洋國商船帶到廣東,每年約六百兩,如要蓋房就增至千兩。在第二次審訊中,王豐肅進一步明確了從西洋國送到澳門,再由澳門商人轉送傳教士的運送線路。

  第三種觀點認為傳教士經費來自外國教徒的捐贈。

  提出這一觀點的是徐光啓。徐光啓是明末天主教徒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提出這一觀點的目的是為傳教士辯護。儘管洋商提供與信徒捐贈都是來自國外,但卻有很大的差異。在當時反教的士大夫看來,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是有險惡用心的,具體來説就是要與澳門的洋商裏應外合,威脅中國內地。他們還列舉了葡萄牙人在呂宋、台灣等地的活動以證明這種威脅的確實性。因此徐光啓要證明傳教士的費用與洋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這一觀點僅在對傳教士比較友善的士大夫中較為流行,而反教士大夫卻並不以為然。而且,事實上傳教士經費確實有相當部分來自澳門洋商。

  明朝傳教士為了顯示自己傳教的真誠、純潔而在傳教之初不接受施捨,為避免他們認為的不必要麻煩而儘量使經費來源不為人所知,結果反而引發了當時人們對傳教士經費來源的諸多猜測,甚至成為人們反教的理由,這是傳教士們當初始料未及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1 字。

轉載請註明: 明代來華天主教徒資金之謎:天主教徒多是科學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