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截圖
新京報8月9日報道 熱播劇《三十而已》迎來大結局,這部初見驚豔、最後又不免落入俗套的女性題材電視劇,在上映期間賺足了眼球,43集的體量產生了上百個熱搜。從“太太圈鄙視鏈”到“等顧佳離婚”,從“遊輪邂逅”到“姐弟戀情”,從“出軌”到“破產”——30+女性生活中的野心、欲求、焦慮、困境、背叛……經過藝術化的改造,激起了大批觀眾的共鳴。
觀眾們入戲之深,從全員集體“罵小三”便可見一斑。許幻山出軌林有有的劇情,讓不少觀眾恨得咬牙切齒,林有有也被罵成了熱搜常客。甚至有網店上架了陪罵林有有的服務,10元一小時,你點哪裏罵哪裏,還可以根據追劇進度定製吐槽內容,沒罵爽不要錢。
因反派角色被罵成名,對年輕演員張月來説恐怕也是五味雜陳。尤其是在嘈雜的輿論場上,很多網友早就分不清戲裏戲外,甚至將怒火引向演員本身。這些天,攻擊謾罵張月者不在少數,逼得張月不得不關閉微博評論,只允許關注7天以上的粉絲評論,但仍有粉絲留言:“等了7天,終於可以開罵了。”
昨晚,飾演林有有的演員張月在微博髮長文表示,“我覺得角色本身並沒有大小與好壞的區別,無論什麼樣的角色都值得我用心去好好對待”。
其實“角色不上升至演員本身”,本就是追劇觀眾的基本素養。演員塑造出某個角色,無論是討喜還是討罵,並不代表演員本身的道德素養高低。一些反派角色之所以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心頭大恨”,也恰恰表明演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真正放下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劇情當中。
全民“罵小三”,不只是因為一個“完美家庭”因此破碎,更是表達對婚姻倫理的捍衞,也有可能是自身經歷的投射。這種共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單純的謾罵攻擊,卻將複雜的婚姻問題簡單化了,把批評變成了戾氣,讓網絡成為“批鬥場”。
中年婚姻危機本該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但對林有有的“網暴”則封閉了討論空間,彷彿任何對婚姻本身的反思,都成了給“小三”的“洗白”,謾罵成了我們表態的唯一語言。甚至為了迎合網友的這種情緒、為了“劃清界限”,飾演者自己都要“身先士卒”,和網友們站隊罵角色。自嘲得越嚴重越不堪,也越能換取網友的好感。
其實,林有有固然有其魯莽偏執、道德失範的一面,但任何出軌的故事,都並不只是“小三”一人的責任。通過角色和劇情去分析社會、婚姻中的問題,去尋找夫妻交往之道,去釐清家庭和自我的邊界,去拆解、分擔婚姻中的各方責任,或許是一部電視劇該給我們的“思考增量”。
相反,用非黑即白、一捧一踩的視角去看劇,在那種“主角所向披靡”的爽劇之外,還可能會催生出另一種“爽劇”,就是設定一些“為黑而黑”的反面角色,只是單純為了讓觀眾從謾罵中收穫滿足感,為了“罵爽”而存在。
當然,在這個節奏飛快、壓力爆棚的時代,我們或許並不需要從電視劇中“受教育”,但“為爽而存在”的劇情和角色,卻有可能讓我們忽視了生活的複雜和多面,變得盲目樂觀或是簡單粗暴。
生活遠遠沒有電視劇那般善惡分明,更不會提前劇透,當困難降臨,謾罵、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我們常説家庭是堅固的港灣,但其實它只是一艘晃晃悠悠的航船。唯有認真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去一點點校準婚姻的航向,才能讓這艘船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