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了一部氣死人不償命的電視劇——《愛的釐米》。
一個愛意洋溢劇名之下是一地雞毛的家長裏短,兩位主演佟麗婭、佟大為的原生家庭一個比一個慘。
佟大為有一個打着愛的旗號施壓到無法自主呼吸的媽,給他招來了一個狗皮膏藥“藍俏俏”差點身敗名裂。佟麗婭有一個重男輕女的爸,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媽,一個啃老啃姐不吐骨頭的“爹寶男”弟弟。
這些作爹作媽前期氣得人肝疼,但因為有演技加持,稍稍一洗白就讓觀眾怒氣消了一大半。比如,飾演佟大為媽媽的徐娣老師拉着佟大為和佟麗婭的手説我祝福你們的時候,那段恰到好處的哭戲讓大家對這個角色的憎惡突然就少了三分。
甚至不聽台詞,就光看徐娣老師的這一段表演,觀眾也能自動代入、跟着她一起眼眶泛紅,拉胯人設也瞬間洗白了不少。
由此可見哭戲是“演技派”的一項重要檢驗指標。
而女主角佟麗婭的哭戲,相對就遜色了不少。
佟麗婭飾演的關雨晴被父親傷到極致,男友帶着去看心理醫生,她枕在男友腿上與心理醫生進行大段內心獨白。説了很多傷心過往,觀眾都已經潸然淚下,她卻一點眼淚都沒有流出來。
能理解情緒需要遞進,但真正爆發的時候也不得勁,她一咧嘴哭觀眾倒覺得挺樂。
本來就不多的彈幕,也盡是對這段尷尬哭戲的吐槽。
佟麗婭的哭戲問題不是哭得美不美的問題,而是不夠有代入感。觀眾很難為台詞和劇情動容,反而在關注她什麼時候落眼淚,表情到底是在哭還是在笑。
當然,這段劇情設定本來也就很尷尬,看心理醫生還玩角色扮演,老頭醫生演爸爸直擊心靈。
沒有台詞的佟大為似乎一直在努力憋笑。
不過,一個演員若連最抓人的哭戲都無法打動人,那麼通向“演技派”的這扇門幾乎就被鎖死了。
而縱觀現在的演藝圈,把哭得整得哭笑不得的演員並不少。
每每説到翻車哭戲就不得不提到陳偉霆當年在《活色生香》中與心愛的女人惠子生離死別的名場面:
還好飾演惠子的舒暢得裝死,不然分分鐘被陳偉霆收入自如的表情笑到頭掉。
能理解陳偉霆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學過表演不懂哭戲的要點,但硬把悲劇演成喜劇就過分了。
好在,這個流派後繼有人,在《演員請就位》裏,陳宥維將哭戲發揮到了尷尬的最高境界。
那時候把陳宥維懟哭的爾冬升大概沒想到,後來他對郭敬明發出的那個疑問也同樣適用於陳同學吧?
吳亦凡在《原來你還在這裏》裏的一段哭戲,同樣可以上反面教材。肢體浮誇、表情猙獰、各種嘶吼,就是不見一滴眼睛,俗稱——乾嚎。
但,這些人都沒有賀開朗直白,賀開朗敢在正式表演的時候大膽開麥説自己哭不出來,讓你一時無法搞懂到底是演戲時哭不出來尷尬,還是哭不出來還要喊出“我哭不出來”尷尬。
總之,最容易煽情的哭戲,還仍舊是許多青銅演員的死穴。
話説回來,現在市場上面的哭戲也是經歷過幾個時期的。
曾經瓊瑤劇締造了一個唯美哭戲時代,但凡是“瓊瑤女郎”出身的演員,大多會一場“潤物細無聲”的絕美哭戲,比如蔣勤勤、秦嵐、王豔、劉雪華、趙薇等。
她們哭得男人“我見猶憐”,哭得女人感慨自己不配為女人。
這種哭戲美則美矣,但只適合情緒渲染到一定程度、不再需要激進語言推動的場景,不然分分鐘就得變咆哮公主而沒了美感。
瓊瑤追求極致美,但我們觀眾不是。
哭得美還是醜不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的是被打動,有代入感,哪怕表情不那麼美好,哪怕冒鼻涕泡泡。
後來,大家紛紛往演技派上擠,哭戲也變得越來越外向。演員生怕觀眾看不到自己異位的五官,哪怕是滴上眼藥水都要演出一副哭戲很會的樣子,但往往又用力過猛,給人一種生演的感覺,搞不好還會變成咆哮帝。
當然,也有許多哭戲很抓人的演員,廖丙燕、孫儷、周迅、劉若英、文章、楊紫、杜江等。他們哭戲都非常走心,不是為了哭而哭,也不會為了哭得美而不敢做表情。
説白了,哭戲是一種極具爆發力的表演,但真正的看點並不在於爆發的那一刻,而是爆發前的情緒遞進,如果做不到爆發前讓觀眾共情,那所謂的爆點也就啞了。
細細一想,但凡哭戲被稱道的演員,也一定是大家公認的演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