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姐”的定義,娛樂圈年年有新。
誠然,“妹妹”們終將成長為“姐姐”,而關於“姐”的認知“變革”,更植根於 互聯網時代大眾審美訴求的日新月異。 光這兩年,“姐”就故事不少。
從海清、姚晨、梁靜等為“中生代”女演員發聲,
到路遇不公便“拔刀相助”的“姐姐來了”,
再到劉敏濤《紅色高跟鞋》的“姐”之蔑視,
最終踏踏實實落在這檔全民熱議的節目之上——
《乘風破浪的姐姐》
管它“乘風破浪”還是“興風作浪”,你姐真的來了。隨着上週五節目開播,三十位姐姐閃亮登場, 關於“姐”的故事,開啓了新的篇章。
“姐”系:年齡新定義
1
最近的女團節目真不少。
今年開春以來,漂亮妹妹們連續“霸屏”,超過二十五歲,基本就成為了團裏的“大姐姐”, “青春”“創造”是這些節目最大的主題。
《乘風破浪的姐姐》也是女團,但它 首先從年齡上來了一場切割與顛覆。從三十歲到五十二歲,超越了傳統觀念對女團人設的全部想象。
節目一經播出,有個話題火了,網友們頗為感慨的共鳴點是—— 看完《乘風破浪的姐姐》,年齡突然變得不再“可怕”,變老也許並不意味着衰弱和低潮,反而是 我們正用時間雕刻着自己新的人生。
其次,參與節目的姐姐們,都是在自己領域有所建設的影圈前輩,她們有演員,有歌手,有主持人,也有專業的唱跳藝人。她們 帶着“玩心”來到這裏,個個獨立自信,帶着某種姐姐獨有的魅力。
對“姐姐”的大眾審美認同醖釀已久。
拋開 女權主義的觀念發聲和 “姐弟戀”的社會實踐不談,近些年的演藝圈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隨着大眾審美傾向的變化,女明星們不再把自己包裝成長不胖的“吃貨”,温柔可愛且情緒穩定的“乖乖女”,而是 開始勇於暴露自己的缺點、不快甚至“整形”經歷。而這,又反過來進一步促推 大眾對於女性審美的觀念變更。
“哥”“姐”“爺”“男朋友”成為許多女星在粉絲面前的自我定位, “妹妹”身份則不再如從前般討喜。
也有社會學專家提出“抗議”,認為男性稱呼的自我包裝,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某種形式的男權崇拜,而 女星們的“跟風”本質上則是對粉絲文化的迎合。就理論而言,此語聽似有理,但 此處如果引入一個“姐”字,其根基不再,相關爭議也將升級。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大眾 對三十歲以上女性的“年齡歧視”和固有認知正在發生顛覆性改變。
“姐”系:審美“舊”觀念
2
不得不承認,雖然 《乘風破浪的姐姐》各平台評分均高,其選角也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讚譽, 節目播出迎來的卻並不全是讚揚的聲音。
矛盾最大的集中點就是 “導師團”,而 引觀眾反感的本質問題便在於舊的審美觀念。
導師杜華在節目中列出了自己對於女團成員的基本素質列出的幾大標準,包括 顏值、身材、專業技能、團隊精神等,這在其它女團中也許再正常不過的要求, 放在這檔節目中則顯得格格不入。
節目組後期字幕“求生欲”極強,專門標註這是導師的個人觀念,與節目組無關。但 《乘風破浪的姐姐》真的超越了我們以往的審美認知嗎?
對此,我們也許應該打個問號。
上線第三天,閲讀量即達62億的綜藝節目話題,放置在任何一個對比體系中都是非常驚人的。就流量貢獻度而論, 節目組對“姐”這一形象的極致打造,遠遠重於各位“姐”本身的流量之和。
在這個關於“姐”的故事裏, 姐姐們上演了一場“宮斗大戲”,眼神、言語中都是“細節”。
初次見面時的寒暄被標上“‘姐姐’們的社交名場面”大字,觀眾對 “30個姐姐在一起好可怕”“女人之間一定戲多”的想象,此時得到無限滿足。
和她們在一起, “霸道總裁”的代表黃曉明“瑟瑟發抖”,“求生欲”爆棚,再出“加分項”金句。
有網友問: 姐姐們,一定就這麼“難搞”嗎?
與此同時,在這檔節目中, 姐姐們的 顏值、身材、“顯年輕”程度依然是關鍵議題。 白、瘦、年輕、“男生看了想娶”...這些字句引來許多網友討論。 有人質疑,“姐姐”綜藝沒有真正突出姐姐們的可愛,也沒有給出真正有價值的審美導向。
小編以為,此時發出結論性的感嘆為時過早。 姐姐們的“舞台”剛剛開始,節目調性也還待觀察。
唯獨可以確認的是,在大眾審美大浪潮的裹挾之下, 《乘風破浪的姐姐》帶來了關於女性及女藝人年齡身份的全新討論,這本身是有價值的。
至於我們最終想要的, 對於當代女性真正公平與理智的目光,還在長路盡頭,等待我們步步走近。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
你pick誰?
週五見|《堅如磐石》的“硬派”美學,會是張藝謀的一場“奇襲”嗎?
“事業粉”眼中,《青簪行》不行,《花千骨》不香
“阿拉丁神龍”來也,你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