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程》寧靜再出金句:想做一個藝人,而不是演員。
不愧是靜女王,事業slogan都要逆勢而行。
要知道,在當下的娛樂圈,大眾心照不宣的價值觀是演員>明星/藝人/偶像,意思相近的稱呼,卻有不同的逼格。
老一輩演員很少會排斥明星、藝人、偶像的稱呼,但隨着流量時代的到來,藝人門檻越來越低,稱謂也變得微妙起來。
娛樂圈台前人員都可以稱之為藝人,但需要靠作品、演技撐起來的演員標籤,便隨着羣體平均水準的下滑變得越來越難拿,變得更有含金量。
已經有大爆劇《陳情令》在手的王一博,仍舊在努力夯實自己的演員標籤,曾是男團成員的陳宥維,則下意識迴避偶像稱謂。
成為演員而非藝人,似乎變成娛樂圈人人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但寧靜為何反其道行之?答案很帥氣,讓人敬佩,同時也夾雜着一份無奈。
帥氣在於姐姐非凡的成就。
如果是年輕演員想要“做藝人而非演員”,必定是羣嘲黑點,但想跳出演員圈子做藝人的寧靜,卻無人會質疑,因為她有足夠的成績打底。
23歲成為姜文經典《陽光燦爛的日子》女主角,27歲拿金雞影后,30歲塑造一代女神大玉兒,寧靜每一項成績都讓80、90後的小花們望塵莫及。
而且,寧靜的演技在同年齡段演員裏也處於“頂流”狀態,出道以來幾乎沒有演技差評,既能駕馭文藝片,也能勝任商業片的個性需求。
即使進入2010年後浮躁小熒屏,她在《大秦帝國》經得起現場收音的古風台詞功底,也讓年輕觀眾感受到了實力派演員的衝擊力。
有實力,有作品,有成績,便有自由選擇發展方向的資本。
如果本職工作成績不温不火選擇做多棲藝人,在大眾眼裏是不務正業,但當一個人早早地在專業領域拿到頂峯成就時,跨界便錦上添花。
憑藉30歲前便在娛樂圈頂層徜徉過的成就,寧靜才能將“做藝人而非演員”説得如此自信,讓觀眾毫無牴觸情緒。
敬佩在於不斷前行的步伐。
寧靜對姐姐團魅力理解的很透徹:我們帶來了超級有精神力量的東西。
公眾對《浪姐》的喜愛不僅僅因為她們給舞台帶來千般光彩,更因熟齡姐姐們勇敢前行的姿態太具感染力,給觀眾帶來了精神力量。
C位成團的寧靜,恰巧也是姐姐團裏把這種能量展現最淋漓盡致的一個,48歲且已經拿過演員生涯輝煌成績的她,一直在不斷突破自己的職業邊界。
她從大銀幕走紅,又在小熒屏大放異彩,隨後跨界用歌聲圈了一波粉絲,人到中年又成為國內第一波真人秀綜藝成員。
她對藝人的理解很務實,沒有參考過當下娛樂圈的鄙視鏈,純粹是從“多才多藝”這個角度出發,想做藝人,即是想擁有更多技能。
人到中年仍不失弄潮態度,這樣的寧靜與她理解中的姐姐團精神格外契合,也是她打動觀眾的個人魅力之一,即使追求佛性的年輕人,也會被她感染。
然而,寧靜的帥氣選擇背後,卻隱藏着中年女演員的無奈。
早早的拿到突出職業成就後,寧靜開始出現迷茫“不知道要什麼”,這份迷茫促使她想要擁有更多技能,不斷拓寬自己的事業版圖。
但客觀來説,寧靜之於演員這個職業,達到最高成熟了嗎?並沒有。她的成績在國內同期女演員裏是拔尖,但離演員的至高境界,還差很遠。
僅從影后頭銜來説,金雞之外還有戛納、柏林,還有金球、奧斯卡,即使國內影視獎項,三金大滿貫寧靜也仍舊缺了兩金。
在演員這條路上,她還有太多可探索的空間,但,為何她不選擇深耕演員之路,而是轉向選擇拓寬職業領域呢?
寧靜感嘆的“坐着演”,或許便是答案。
坐着演=等待+運氣。
市場好的作品實在太少,需要演員花費大量時間與一定運氣加持才能等來好角色,有時候十年的等待都不一定迎來一部好戲。
這種等待之於中年女演員,會更加漫長。
90年代的寧靜在大銀幕很璀璨,2000年初的寧靜在小熒屏也很耀眼,但到了2010年後,寧靜的演技功底在成長,作品與角色影響力卻在衰退。
十年之間,能夠與她實力相匹配的角色,基本只有《大秦帝國》中的羋八子,其餘作品基本上都是“重複”,重複她成功過的題材、角色。
在不斷的重複下,寧靜那句“不知道要什麼”的困惑便很能被理解了,行業已經把中年女演員的成長框了起來,一眼能望到盡頭。
早早臨近“盡頭”的女演員,往往會更早面臨迷茫,寧靜大抵便屬於這一類。
事業生涯相對坎坷的演員,探索的心態反而能持續更久,中年逆襲的劉敏濤便是典型,44歲的她一直堅守着成為梅麗爾·斯特里普般百色鳥演員的夢。
她擁有做中國版梅姨的決心與潛力,但在當下的影視環境下,她的夢想顯得那麼“不切實際”,因為並沒有相應成長環境輔助她的夢想。
梅姨40多歲的時能夠在《狂野之河》詮釋勇敢機智的女探險家,在《廊橋遺夢》用主婦的愛情故事感染觀眾,銀幕不缺中年女演員的施展空間。
即使邁入老年時代,歐美影視圈仍舊擁有與梅姨相匹配的角色,不用重複自己,也不用成為供後輩瞻仰的吉祥物式老牌藝人。
但同樣的年代段,劉敏濤面臨的職場環境卻大不相同,通過《偽裝者》成名之後,她的角色只有三類主角媽媽、女強人、小三。
其中,女強人與小三已經算是劉敏濤難得有張力的角色了,大部分情況下,她一直在重複大同小異的媽媽形象,這便是國內一線中年女演員的處境。
很無奈,卻又是現實。
國內影視行業在創作空間上侷限性太多,題材需要百花齊放,角色也需要更加多元化,不能總是原地踏步,維持詬病不斷的“熱門”題材與角色。
否則,不僅觀眾會審美疲勞,如寧靜、劉敏濤般的好演員們,也會被環境“浪費”,影視行業想要前進,更不切實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