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你好李煥英#
電影《你好,李煥英》於2月12日上映,截止2月18日票房破30億,豆瓣評分8.3分,貓眼評分9.5分。
該片講述了在賈曉玲(賈玲飾)在剛考入大學的同一天,母親李煥英(張小斐飾)突遭意外,賈曉玲在悲痛萬分之際竟意外穿越回1981年與年輕的母親邂逅並形影不離,宛如閨蜜。同時,她也結交到了很多好友。她本以為憑藉自己的超乎時代的思維能有所作為讓李煥英為自己驕傲,讓李煥英改變命運有所成就,但結果卻讓人意外……
雖然《你好,李煥英》包裝着喜劇外殼,但實質確是一部温情的親情片。
作為賈玲的處女作,儘管該片沿襲傳統賀歲電影的“國產+喜劇+催淚”的套路,在票房賣座上卻拔得頭籌,獲得如潮的好評。
影片前半段笑點密集,各實力演員的加入為這部賀歲電影注入靈魂。沈騰(飾演沈光林)、陳赫(飾演冷特)、韓云云(飾演青年王琴)等演員用言語和“小動作”,而非浮誇的肢體動作逗樂觀眾,劇情發展也跳出爛俗喜劇套路,在這一點上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後半段賈曉玲在冷特的感悟中開始轉變自己的思想,力爭改變過去的決定性選擇,讓媽媽獲得更幸福的人生。但李煥英卻有自己的選擇。
1.細節
片中最戳我的片段就是當賈曉玲猛然發現原來眼前這個年輕的李煥英就是隨着自己同期穿越而來的媽媽時,濃烈的情感噴薄而出。片中不斷展現的過往畫面:
李煥英沉浸在返老還童的喜悦中,因為聽見賈曉玲的聲音而轉身奮不顧身救她;
在醫務室裏不等護士消毒、處理傷口趕忙跑出來救場;
為了實現女兒想讓媽媽彌補排球的遺憾,動員成員參賽,搞訓練,在比賽失利的情況下仍舊鼓勵她;
聽説是女兒排的節目馬上放下對他人的避諱去看錶演,在台下大笑着,感動着,欣慰着;
為了讓女兒安心先買票,在女兒離開後隨即退票走路回家只為了省錢,儘管外面大雪紛飛、天寒地凍;
在賈曉玲酒後吐露心聲“想當媽”後依舊堅持:下輩子還是我當媽;
在賈曉玲小時候,為了讓女兒的補丁褲子不被嘲笑不斷學習女紅,甚至能繡出各種可愛的圖案;
對女兒總拉褲兜的丟人行為予以寬慰;
沒有條件吃烤串就自己捉蝦滿足吃貨女兒……
李煥英的愛一如既往,即使是回到了花季,即使有機會可以重新選擇人生,規避成功路上的“彎路”“老路”,她還是選擇和那個人成立家庭,選擇“一無是處”的賈曉玲做自己的寶貝女兒。
2.缺憾
“你什麼時候能給媽長回臉?”
李煥英這樣問賈曉玲。是期待、是無奈、也是打趣。
其實在媽媽心目中,只要賈曉玲健康快樂就好,即使沒有優秀的學習成績,沒有羨煞旁人的工資,即使老是被請家長,老是給她製造麻煩。
賈曉玲認為自己是個不爭氣的孩子,為了讓李煥英為自己驕傲一回,賈曉玲選擇偽造錄取通知書,最後升學宴變成一場鬧劇。
“媽,我知道我沒出息”
“誰説你沒出息了?”
“我以後肯定有出息”
“那肯定的”
“媽……”
可是,李煥英終究沒有等到賈曉玲給自己買敞篷,沒有穿上更綠的皮衣,沒有機會向王琴“炫耀”,她的生命停留在了48歲。
3.彌補
“我馬上就有出息了,你現在要走了,我會恨自己一輩子的。你説我當你一回女兒連讓你高興一次都沒做過,哪怕讓你高興一回呢。”
上天給了賈曉玲這麼一個機會:穿越到1981年邂逅青年李煥英。
為了彌補年輕時的遺憾,賈曉玲裝瞎、賣慘為李煥英爭取到全廠第一台電視機;
為了意想不到的“大獎”,賈曉玲想盡辦法動員排球運動員參賽,見識到“小鐵榔頭”的風采;
為了李煥英有個讓人驕傲的女兒和優越的生活條件,撮合她和“官二代”沈光林在一起;
拗不過固執的李煥英,最終也真心祝福他和生父賈文田(喬杉飾)“再次”走進婚姻的殿堂。
賈曉玲做了這麼多事去彌補過往,但是,李煥英依舊堅持過往的選擇。是固執還是死心眼?
都不是!是對女兒執着的愛,是對過往的珍視。
4.遺忘
“這是我第一次看見媽媽媽頭上的白髮。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自己媽媽年輕時的樣子,反正打我有記憶起,我媽就是一箇中年婦女的樣子。”
這是賈曉玲對記憶中的媽媽的描述,如同當我們提及自己的媽媽時,腦海中總會有這樣的印象:嘮叨、温柔、燒得一手好菜……但鮮有人會用“少女”一詞形容母親。
記憶中,她總是嘮叨子女不好好吃飯、不專心學習,抱怨子女任性、不聽話,她也會在工作結束後的深夜裏為子女縫補衣物、整理牀鋪,會跟着子女焦慮期末成績,會擔心出了社會被同事欺負,會心疼工作後的疲勞,會主動做飯做菜洗衣服,為了子女能多片刻休息時間……
而我們過多地關注自己的身材樣貌,關注自己的成績,關注自己的同齡人,關注自己的愛慕對象,但我們真的忽視到母親。有時會忘了她的生日,有時忽視她的健康。
以至於不太記得她最初的模樣,以至於等到銀絲爬滿頭髮,皺紋橫卧臉龐,牙齒掉光才恍惚記得她以前也年輕過。
我們都忘了,她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也曾嬌俏可愛,愛向父母撒嬌。
5.回想
小時候總覺得媽媽是超人:
不論衣物被泥濘、筆墨弄得多髒,她總能漿洗得乾乾淨淨;女紅也得心應手,不用窘迫穿了一身破洞的衣服被嘲笑;燒得一手好菜,即使那時物質條件再糟糕,野菜也能被烹飪成美味;懂得常見疾病處理,不用去醫院,見着那羣穿白大褂的人就嗷嗷大哭;懂得很多知識,能夠輔導我的課後作業……
她總能想着法兒儘量滿足我的願望,她似乎無所不能。
長大後似乎就變了。
媽媽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了,我會抱怨她不會使用社交軟件、不會網上支付;教了好幾遍的辦公軟件應用怎麼也學不會;不懂我的想法,限制我的自由,甚至干涉我的生活。
可是想想,她一如往常地、無私地愛我,而我想要的變複雜了,索取的變多了。
是我變了,不是她。
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寫道:“如果母性是一種犧牲,那麼做女兒就是無法彌補的大寫的過錯”,這句話似利劍直戳我的心窩,讓我不得不直視過往的所作所為,然後喟然長嘆:原來,我這做女兒的也不過如此。
希望遺憾止步現在,趁着母親健在、趁着自己還有活力,有時間就回趟家,做次家務、做頓飯,話家常,吐槽下生活瑣事。雖然簡單易行,也應着手規劃時間去完成。不要以“上班忙,沒時間”、“陪客户,別打擾”、“太晚了,不適合”、“太遠了,來不了”等推脱,不要等一切都來不及了只能追悔不已,説“對不起”。
最後,用老舍先生的話同大家共勉: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