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一句台詞,讓我當場淚崩
這是電影《懸崖之上》中張憲臣(張繹飾)最後一句完整台詞,角色語氣極其剋制,但七話聽完當場淚崩,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感到酸楚。
為電影裏的張憲臣,亦為黎明之前抗爭的所有諜戰英雄。
作為五一檔口碑最夯的電影,《懸崖之前》劇情分為“暗號”、“行動”、“底牌”、“迷局”、“險棋”、“生死”、“前行”七個章節。
循序遞進,又懸念迭出。
諜戰粉們不必再擔心劇本不夠紮實,《懸崖之上》的編劇是“諜戰三座大山”之一《懸崖》的原作者兼編劇全勇先,故事同出一脈,精彩各表一支。
諜戰的驚與險貫穿全程,層層揭開的懸疑設定引人入勝,雙方對決邏輯縝密給力,張藝謀的鏡頭語言又加強了故事質感,它值得一個現象成績回饋。
而在七話來看,整部電影的內容可以用“懸崖”、“真情”、“黎明”三個詞來總結,張藝謀用他的國寶級藝術審美,拉開了國產諜戰新篇章。
懸崖:行走在生死邊緣的暗夜英雄
1934年,張憲臣、王鬱(秦海璐飾)、楚良(朱亞文飾)、小蘭(劉浩存飾)四名地下工作者被空投東北雪原,他們要前往哈爾濱執行“烏特拉”行動。
在行動開始前夕,叛徒的出現導致“烏特拉”計劃暴露,這意味着張憲臣四人在落地的那一刻,敵人已經設好陷阱等待他們入局。
此時的他們如在懸崖邊行走,稍微往前一步便可能會落入萬丈深淵,好在諜戰工作者的謹慎拉長了戰線,四人分成兩組接頭,加大了敵人圍剿難度。
老練的張憲臣在談笑中識破特務,廝殺提前開啓,雪原上拳拳到肉的博弈率先讓觀眾感受到張憲臣等人的危險處境,血與雪交織,一邊是肅殺,一邊是嚴寒。
因為任務泄露,“烏特拉”行動小組不得不率先完成脱身任務,火車站上一明一暗兩個小組隱秘又緊張地接頭,三方人馬的信息對決把“險”拉到極致。
細節不過多劇透,用白巖松老師的點評就是“全程無尿點”,諜戰粉會喜歡,懸疑愛好者也會被驚豔,片中人“身處懸崖”,片外觀眾“心處懸崖”。
懸崖之上的緊張中,所有觀眾,都無法忽略過程的慘烈。
張憲臣第一個被捕,殘忍的刑訊相當於褪了他一層皮,張譯將電擊時的抽搐與各種工具摧殘後綿軟肢體展現得淋漓盡致,演員與角色合為一體。
得知丈夫犧牲後的王鬱仍舊要裝作若無其事與敵人互演,只有在狹小的衞生間,秦海璐才能讓王鬱發泄無聲的悲傷,好演員的情緒感染力實在一流。
作為成長型的“新手”角色楚良,如果把《懸崖之上》拉伸成一部40集的電視劇,他絕對是前半程捱罵最多的角色,也會是後半程極催淚的角色。
張憲臣用最後一顆子彈保護戰友,楚良用最後一顆子彈(毒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朱亞文服藥後與於和偉飾演的周乙對手戲張力十足。
個人最難忘的戲份是張憲臣與周乙的訣別,也就是本文開頭那句台詞的出處,此時他有生的希望,但在那個時刻,以死換周乙洗清嫌疑價值更大。
他安排好任務,溝通了赴死計劃,直到最後一刻,才裝作不經意説出“
一個毫不猶豫為國、人民、黎明獻身的英雄,在提出自己的私人要求時,甚至不敢給戰友壓力,把尋找一雙正在乞討的兒女説成“一件小事”。
懸崖之上沾血的險與英雄無私的犧牲成鮮明對比,我們時常説要銘記帶來光明的英雄們,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體會到他們付出了什麼呢?
諜戰英雄的犧牲不僅僅是危險的處境、慘烈刑訊,還有為國家的未來、為百姓的黎明而被自己強行割捨的情感,無形的痛,最為致命。
真情:不尋常的失控,畫龍點睛的“敗筆”
《懸崖之上》有兩個情節比較受爭議,一是兩組成員火車站相遇時楚良忍不住看向戀人小蘭,間接暴露的小蘭的身份。
另一個則張憲臣脱困後因看到馬迭爾賓館前的小乞丐而下車(知道小乞丐裏有他的孩子),對孩子的關心間接導致自己被捕、死亡。
有觀眾覺得這兩段戲是劇情“敗筆”,專業的地下工作者怎麼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但在七話來看,這兩段戲是故事畫龍點睛之處。
地下工作者需要時刻保持冷靜理智,必要時刻,他們甚至要與敵人一起用冷漠或狠毒的表情送走戰友,全面偽裝自己。
但,在大家習慣了地下工作者的完美偽裝時,是否遺忘了他們是與我們一樣內心炙熱的人,是丈夫、是妻子、是父親、是母親……
他們以命相博,為的是祖國早日走出黑暗,他們以命相守,為的是下一代人能夠在黎明後生活,所有的付出,都離不開每一位英雄內心的真情。
家國情、親情、愛情、戰友情……觀眾會因為張憲臣為周乙赴死而淚目,會因楚良為王鬱爭取生機而感動,為何不能理解張憲臣看到孩子時的偶然失控呢?
影片開局,張憲臣與王鬱約定“活着的人去找孩子”,這句話代表其中一方已經暴露被捕,他們首先把生命留給國家與人民,最後才留小家。
這是時代的悲劇,但他們沒有一絲猶豫,張憲臣面對孩子時的短暫失控,恰巧襯托了諜戰英雄的悲壯,他們奉獻的不僅僅是生命,還有私人情感。
直到赴死前一刻,委託戰友照顧孩子的私心,都張憲臣被表達得那麼隱忍、剋制,害怕給戰友增加負擔,更害怕私情影響了大局。
為家國、人民犧牲時的大膽,在私情面前的欲言又止,讓《懸崖之上》的險與壯烈帶了靈魂,讓觀眾更加能感受黎明的寶貴。
黎明:天亮了,一切都好了
“烏特拉”在俄語裏是“黎明”的意思,《懸崖之上》整個故事圍繞“烏特拉”行動展開,卻並沒有把核心焦點放在“烏特拉”行動上。
“烏特拉”行動原本是為了救援從日本人體試驗基地逃出的王子陽,但電影90%的內容都集中在“烏特拉”小組博弈與脱困,這是諜戰新視角。
以往諜戰片會圍繞一個任務展開,諜戰工作者與敵人鬥智鬥勇完成任務各種環節是常見敍事視角,但《懸崖之上》儘可能淡化了任務本身。
黎明之前諜戰英雄們付出的血淚才是故事重點,編劇更傾向於把諜戰英雄有血有肉的真情剖析給觀眾,並讓觀眾看到他們的無畏與期待。
如今的我們身處黎明,可能已感受不到黎明的珍貴,但黎明之前的諜戰英雄,最懂得黎明需要付出什麼,最知道黎明代表着什麼。
父母與子女團聚,戀人在陽光下交往,人們不再被壓迫,國家不再被侵害,這些都要等待黎明,因為天亮了,一切都好了。
而天亮是用無數英雄鮮血換來的。
《懸崖之下》故事的重點並不僅是讓觀眾看諜戰英雄多麼機智地完成任務,而是讓觀眾深入到英雄背後,看他們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這是第一次涉足諜戰題材的張藝謀與全勇先碰撞出的諜戰新視角,半隱形的“烏特拉”行動與全面刻畫的“黎明之前”,是諜戰片新的里程碑。
在這一次的諜戰觀影裏,享受高智商驚險對決、層層遞進的懸疑張力是次要的,與諜戰英雄共情,敬畏先烈,珍惜當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