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巴大戰拍了兩天半,剪了兩個月 | 陳可辛揭秘《奪冠》幕後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八卦

最後一球,是巴西隊發球,中國隊一傳到位,朱婷後攻打手出界,球重重落地,比分落在15-13——中國隊贏了!這是電影《奪冠》中的一幕。它還原的是2016年裏約奧運會中國對巴西的1/4決賽。儘管比賽成績不是懸念,但不影響觀眾被電影的熱血和緊張所感染。

中巴大戰之外,1981年中日交戰、2008年中美比賽,每一場都將觀眾代入到真實觀賽的情緒當中。

那麼,導演陳可辛是如何將人人都知道結果的比賽,拍得如此扣人心絃,讓觀眾跟着情緒緊張,再度熱淚盈眶?

《奪冠》9月25日上映後,“鞏俐神還原”等熱搜不斷,除了她之外,憑演技登上熱搜的還有朱婷、惠若琪、張常寧等女排國手們,以及在片中飾演青年郎平的郎平女兒白浪。從選角到表演,這些專業演員和非專業演員們是如何重現當年情景的?

28日,導演陳可辛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的採訪,對包括上述話題在內的幕後故事進行了揭秘。他感慨説,看到中國人對中國排球尤其是看女排的“瘋狂”,贏球之後的振奮,覺得國人對女排的熱愛,遠遠超出了排球,甚至超出了體育本身。

還原發球和得分球鏡頭,難的不是“拍”而是“剪”

《奪冠》呈現了四場比賽。除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場歷史性比賽外,還有中國女排對江蘇男排的那場。

“中美大戰那場戲,拍攝重點不是球賽,而是兩位教練的‘較勁’,”陳可辛對記者表示。採訪中,他用更多的篇幅解析了另外三場比賽是如何拍的,從他的描述看,這三場的拍攝難度是層層升級的。

“我們真的是摸着石頭過河,”陳可辛説,中國女排對江蘇男排那場比賽,拍了六天,當時是用傳統電影分鏡的方法來拍,也就是一個個鏡頭分好,然後,去拍每個球怎麼打,球落地在哪。

第二場是1981年中日交戰,相較之下,呈現的篇幅長一些,觀眾的熟悉度也高很多,這回乾脆不分鏡頭,劇組調來六台電影攝影組的機器,設了六個機位,儘量使得每一個鏡頭完全與當年的錄像相一致。

“但球員也很難重複每一球、每一動作,只能給她們真打,只要開球和得分的動作是一樣的就行,然後把鏡頭剪到一起。”陳可辛回憶,但拍攝效率不高,抓球的鏡頭抓得也不夠準,“當她們真打的時候,電影的攝影機器跟着搖,沒有球那麼快。”

然後是“中巴大戰”。劇組請來了部分打過那場比賽的女排隊員和巴西球員。中國現役女排國家隊能勻出來的時間有限,這場戲只有兩天半的時間。

拍攝方法與中日大戰那場一樣,開球與得分球保證與歷史記錄一模一樣,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請來的這些球員打過那場比賽,知道該怎麼打,但即便對她們,還原每一球也不容易,所以劇組加調了六台機器——執掌機器的,是體育頻道專業拍排球的攝影師。加起來12台機器拍。

兩天半拍完是不難的,但球員們很辛苦,因為朱婷、惠若琪、丁霞她們也沒試過,一天要打十幾二十個小時的球。陳可辛説,那兩天半,真的是每天拍18個小時。大家都累到極限。

當然,陳可辛説,更重要的不是拍攝,而是剪輯,拍回來的素材是海量的。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去把中巴大戰那場球賽慢慢剪出來。後來又加了前一晚女排隊員們聊天的文戲,推動觀眾的情緒。

身高不夠氣場湊,鞏俐找到了那份霸氣

從1979年開展劇情,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登世界之巔,《奪冠》的故事跨越了37年。

籌備《奪冠》時,最大的難題是中國女排故事的取捨。

在陳可辛看來,中國女排四十年,郎平是繞不過去的人物,“無論從她做球員到出國,做美國教練到回來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等等,都是充滿戲劇性的。但我們也確實不想把電影變成‘郎平傳’,所以就加了很多綜合的角色。

陳可辛與編劇張冀深入討論過這個問題。張冀的看法是,可以從郎平和戰友的兩個視角來穿插——兩人本是隊友,後來變成對手,最後變成朋友。

“兩個不同的視角來帶出中國女排的故事,是我們很早就確定的方向。我們已經盡力不去拍成‘郎平傳’,如果真的是‘郎平傳’的話,郎平還有很多故事可以寫進去啊,包括她的婚姻,她和女兒的關係等等,我們都沒寫。”

陳可辛認為鞏俐是飾演郎平的不二人選。他一直對鞏俐説,她只要站在那兒,就有很強勢的氣勢,她那倔強的眼神,“就是郎平了”。而且,鞏俐在電影圈與郎平在體育圈有同等的地位,“我覺得除了鞏俐,真的想不到還能去找別人去演這個角色”。

郎指導因多年傷病而略微含胸駝背,因常年在賽場大聲指揮而嗓音沙啞……看完電影,觀眾紛紛誇讚鞏俐神還原郎平:“她站在那裏,一句話未説,你感覺她就是郎平。”

但實際上鞏俐身高170,而郎平身高184,該通過什麼方式展現鞏俐的霸氣,彌補身形上的差距?

“要找跟郎平身高一樣的演員確實很難。”陳可辛坦言,拍攝之初的想法是藉助機位或特效,把鞏俐拉長到合適的高度,但當進入到拍攝階段,又擔心鞏俐與現役女排運動員的對手戲不搭,“現役女排隊員們幾乎都差不多是一米九幾、甚至兩米的身高”。

因而在涉及到羣戲的時候,會把鞏俐墊高一點,或者是借位方式,讓鞏俐的氣勢壓住女排隊員們,“另外她進入到郎平的角色有一段時間了,現役女排隊員們一進來就默認她是郎指導,在表演上鞏俐也能帶她們。所以觀眾們不會覺得她個子特別小,女排姑娘們氣場也不會影響到她的氣場。”陳可辛説。

糾結半年選定白浪,“她帶着信念來拍這部戲”

電影中,青年郎平由郎平的女兒白浪出演,陳可辛説爭取這個機會的過程是一場“賭博”。最開始,陳可辛問郎平,能不能找她女兒來演年輕版的自己,郎平的答覆是“不可能”。郎平的理由是,白浪雖然普通話講的不錯,但是她的氣質怎麼樣都不像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人。

反覆溝通近半年,郎平終於發來了白浪的電話號碼。聯繫白浪後,陳可辛還是沒底,畢竟白浪完全沒有演戲經驗,而片中有很多對演技有較高要求的內心戲,電影的拍攝也會影響到白浪自身的工作與生活。

陳可辛特別請了一位中戲的表演老師飛到舊金山,對白浪進行表演訓練。一週之後,表演老師發來一段視頻,裏面是白浪與彭昱暢在訓練館晚上談心的那段戲。

“白浪演得很好,而且她真哭了。她也把我們感動了。”陳可辛感到驚喜。這成為開機前他最踏實的一刻,他已經知道鞏俐應該能演郎平,白浪也能演青年郎平了。

電影裏有一場大年初一女排隊員們被教練罰單兵防守的戲,她們一直在練球,後來,青年“郎平”站出來,説,“我來”。

那晚的拍攝,白浪不斷翻滾,爬起,翻滾,爬起。現場很多女孩都哭了。但白浪對陳可辛説:“我不能哭,因為媽媽不會在訓練館裏面哭,媽媽哭,也會跑到外面才哭”。

陳可辛發覺,白浪是帶着信念來拍這部戲的。“浪浪以前打排球也很厲害,聽説她大學畢業之後有想過要打職業,但媽媽説,打職業達到頂峯太難了。我覺得浪浪來拍這個戲的時候,是想跟媽媽有一個更強的聯繫。”

中國女排隊員自帶明星光環,在片場就像在主場

《奪冠》中上世紀80年代女排隊員的扮演者,試過找身高比較高的女演員或模特,訓練了兩週排球“就完全知道不可能拍”。陳可辛發現,與調教演員打排球相比,調教真正的排球運動員演戲,難度要小得多。

後來,劇組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在體育總局等部門的支持下,見了幾千位排球運動員,從中選了大概四五十位。“無論上世紀80年代女排那一批演員,還是現役國家隊的這批演員,都是令我喜出望外的。她們都不是在演戲,而是把真實的感覺表達出來,拍攝時,我們就用鏡頭抓她最好的表演的瞬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陳可辛這麼説。

“自己演自己”的中國女排隊員,首次“觸電”,表現讓人驚喜。朱婷、惠若琪、徐雲麗、張常寧、丁霞等奧運冠軍隊員再現蕩氣迴腸的里約中巴大戰,網友親切稱之為“限時演員、最佳球員”。

進《奪冠》劇組前,現役中國女排隊員們正在日本備戰世界盃,根本沒有時間提前進行表演訓練。

進組時,她們剛拿了世界盃冠軍,“每個人的氣勢都是最頂尖的時候”,陳可辛覺得她們進組時每個人都像在發光,自帶着明星的光環。

她們進組拍攝的時間只有八天。這八天裏,中巴大戰要拍兩天半,剩下的時間,還要拍諸如女排隊員與黃渤、鞏俐的對手戲,訓練的戲份,以及朱婷與郎平聊天的戲份等等,每個人的每段戲都需要很長時間來拍。

雖然演自己也需要表演技巧,但陳可辛發現她們每個人就像天生的演員一樣,很有自信地去演自己。在拍攝時臨場發揮改台詞也是常事。“她們不會覺得不懂電影(就犯怵),來到片場,就像在她們的主場一樣。”

“朱婷演技”之前登上熱搜高位,網友驚喜道:“朱婷演起戲來太傳神了!因為郎導的鼓勵短信一個人躲起來哭那段代入感實在太強了!”

陳可辛説,不只是朱婷,包括張常寧在內的很多隊員都讓他驚喜。許多隊員在聽“郎導”訓話時都是本能反應。陳可辛每次從鏡頭裏看到張常寧就很感動,因為她聽鞏俐説話,眼淚就忍不住湧出來。“這些細節是真實的,她們把她們的生活帶進了電影裏。”

【撰文】南方日報 南方+記者 劉長欣 王芳 實習生 朱嘉祺

【作者】 劉長欣;王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