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叔一直愛追國產古裝劇,並經常對屏幕上一掛的韓式妝網紅臉表示痛心疾首。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近些年幾乎在熒幕上消失的唐風審美。
作為大唐第一美人,楊貴妃幾乎是唐朝、尤其是盛唐時期女性美的代言詞。
而提起楊貴妃,大家第一個想到不知是不是她:
又或者,有沒有見過她:
還有她她她:
不得不感嘆,以上各位的美麗和精緻是有餘的,但觀感更像是某些古裝攝影約拍平台上的糖水客片。古典美人的風情氣質、服化道的準確性完全缺席。
內娛對唐朝美人的誤解也並非三日之寒。那些年疑似附錯身的楊玉環還有這樣的:
文頌嫺《天子尋龍》
伊能靜《李白》
向海嵐《楊貴妃》
叔甚至寧願反手pick一個李玉剛……
比較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這樣:
張雨綺的舞台版楊貴妃
這一身妝造從頭到腳都很符合唐朝——且有美感;演員的動作神態也蠻到位。
選角、表演、妝容,打造一個芳華絕代的角色形象需要全方位的精心考量。
所謂“唐妝”
對於還原唐風,妝容是基礎。唐妝其實是是一套具有完備風格樣式、高度程式化的體系,這些都被全面生動地反映在唐代繪畫和雕塑描摹的仕女形象中:
與之對應的是一套優美而富有想象力的詞彙。
“紅妝”,即腮紅。但唐人的腮紅可不像現代人這麼剋制含蓄,而是大面積鮮豔的塗抹。從濃到淺,分別模仿醉酒、桃花、或雲霞的神態。所謂“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而腮紅中又有一種“斜紅”妝——據説是有一次文帝在罩着水晶屏風的燈下讀書太認真,臉不小心觸屏上,被燙傷了;而傷處就像清晨一抹將散未散的紅霞。結果宮中人從此處得到靈感,紛紛用胭脂模仿這種效果,取名“曉霞妝”。
這一抹生動的紅霞,放現在也許就是糗事笑料。但唐人就是這麼浪漫率真,大膽創造,又富於娛樂幽默精神。
“妝靨”——就是要用妝偽造出酒窩。
就是嘴邊那兩個黑點
這種做法有點類似現代人化妝偽造卧蠶。在設備材料有限、科技醫美匱乏的時代,這種大膽操作可以説很賦予創造力了……
“花鈿”,是貼在臉上的花樣裝飾,一般點在眉心。唐代以前就開始流行。
面妝中,還有一個很富特色的“三白”法,就是在額頭、整個T區、下巴用蛤粉等染白。這是因為唐人追求並藉此突出“額頭開明、鼻若懸膽”的形象。
張雨綺的這張也可以看出“三白”效果
為了表現這種“三白”妝法,唐代仕女畫家不得不研究出新的上色技法,帶來美術史上的一次發展。
各式眉形:
眉毛的不在於長短、粗細。關鍵是不能畫得太濃,線條不能太僵硬,眉尾必須漸淡地染開,要有遠山含黛、雲霧氤氲的感覺。
髮型,對於氣質的塑造、等級的區分效果顯著。
“雙鬟”,即從正中分發,左右各分數股並擰成條,用紅絹固定,依附在雙鬢。鬟上插梳,稍加裝飾。
“練垂髻”或“垂練髻”。挽時先將發由正中分開成左右兩股,每邊下垂後向上折起,用紅繩縛之。無金玉之飾。
以上兩種造型是把頭髮紮成丸子形狀,且都是下垂走勢,氣質上軟萌可愛。多是小孩、丫鬟使用的造型。
而與之相對的,顯貴態的少婦則採用堆高的髮髻。
“墮馬髻”或“墜馬髻”,是將頭髮束於頭頂,挽髻後一側下搭,似散非散,嫵媚慵懶。
《虢國夫人遊春圖》
“峨髻”,外形如陡峭的山峯,高聳巍峨,可達一尺。輔以髮飾,流光溢彩,富貴華美。
《簪花仕女圖》
“拋家髻”,髮鬢在面部兩側倚靠,頭上髮髻作拋出之態。拋家髻一般與“蟬鬢”搭配,組成“雙鬢抱面”的樣態。(“蟬鬢”就是將鬢角處的頭髮向外梳的極為擴張、再加以收攏,因而變成薄薄的一層。)
各式髮型宮廷聚會
《宮樂圖》
看到這裏,各位仙女們內心想必是一團
就,好像放在畫上看看還行。但真像這樣胖成冬瓜臉,抹成大猴子屁股,叫姐妹們怎麼出去見人。
但我們這裏討論的是把握精神。
上面説過,唐代仕女圖的表達是高度程式化的。
就像現在的韓式女團妝、或者idol們誇張濃豔的舞台造型,是一種誇張的、抽象的表達方式,是寫實和寫意的結合。
程式化是繪畫和造型藝術中常見的手法:
如魏晉繪畫的“秀骨清像”、日本《源氏物語繪卷》的“引目勾鼻”、日本動漫臉,都是典型的例子。
對於唐妝,我們首先要把握的是其風格程式背後的精神氣質,才能在運用中既不背離現代審美、又不丟失其靈魂。
雍容貴氣,豐肌秀骨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唐代繪畫是“煥爛而求備”。其美學氣質,是一種活力湧動、濃墨重彩的“熱雅”、“健逸”。
所謂“貴”妃,氣質首先是雍容華貴、精緻明豔。
清瘦肯定是不行的,而所謂“以豐肥為美”,是人物豐濃,肌勝於骨,曲眉豐頰。最好是小骨頭,充足的軟組織,皮肉飽滿而緊緻。所謂貴妃的“豐肌秀骨”。
其次是要有天真感、嬌憨感。貴妃的身份定位,往往是皇上最走心的情人。權力遊戲中誰都不可信,只有這個女人能給皇上温柔慰藉,滿足一個孤獨男人對愛情的幻想。
眼神切忌顯得精明算計。眼波流轉,含情脈脈源於本性的純真和發自內心的喜愛。
總地來説,要用圓潤的造型和線條給人柔和豐滿之感,用質感濃厚、飽和度足夠高的色彩給人以穠麗厚重之感。
反應到畫像上,仕女面部外輪廓用線飽滿,面部與頭髮銜接柔和。臉型多為額部窄、下巴寬的“秤砣臉”(冬瓜臉),兩腮肉多,下巴圓潤微凸。
造型上,以“小”和“圓”為主,嬌憨可愛:
眉毛的造型相對短,眉型多樣;眼睛是細而長,眼神自然生動;鼻部細長但豐潤飽滿,與面部輪廓外凸的弧線相一致;嘴唇小巧而豐滿,嘴角大多略微上翹:
體態與神態上,追求含蓄內斂、端莊嫺靜的美。只利用眉眼間微妙的顧盼蹙展,就勝過千言萬語:
神態是顧盼生姿,而體態是鬆弛,靜中有動。最好是溜肩,微微含胸、頷首,眼睛微眯,嘴唇自然放鬆。
神情體態能夠很大程度地改變原生氣質。大骨架、御姐臉如張雨綺,也可以通過表演上的調整,來獲得楊貴妃那份柔美風情:
含情脈脈,醉眼迷離。幾縷碎髮是點睛之筆,風中搖曳的動態添加了一點迷離,又讓人聯想到身如浮萍的脆弱感。
有了以上的基礎,我們再去看影視作品中的角色塑造,不難分出孰高孰下。
有人温香軟糯,卻過於懵懂清純情態,更像未經世事的小公主而非貴妃。貴妃不能太幼齒感:
有的端莊有餘,但不夠小巧圓潤,氣質刻板凌厲。完全沒有貴妃的慵懶鬆弛,魅惑眾生的性張力:
有的妖媚有餘,天真不足,一看就有種禍國殃民的氣色。這樣的貴妃,最後的香消玉損也就不容易引起人們深切的憐惜:
甚至還有混血感的楊玉環:
《妖貓傳》中的張榕容,她是中法混血
立體感骨量感十足+五官全往尖了修,説是有意顛覆傳統、劍走偏鋒以實現文化輸出,叔也不是不能理解。
作為演員的張榕容,其實很優秀敬業。 《擺渡人》中,她的演技幾乎和影帝梁朝偉媲美。21歲時就憑《渺渺》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為了飾演楊貴妃,她很用心地學禮儀、學琵琶、學佛法,只為更靠近楊玉環。
對此叔只想説,求選角導演老師們放過吧!
當然對於這個角色也有不少優秀經典的演繹,比如馮寶寶:
而一個可歌可泣,通過地獄式努力成功塑造了經典熒幕形象的例子,是林芳兵:
誰能想到,林芳兵的原生狀態瘦得像竹竿。
為了從外形和氣質上都努力還原傳説中的“膚如凝脂”、“芙蓉如面”,她不惜努力增肥,嚥下比豆渣還難喝的營養液,幾近抑鬱。
電視劇裏貴妃跳的7段舞也是林芳兵從零開始學的,完全沒有用替身。
卻還覺得自己不夠肥、演得不夠好……
醒醒啊姐們!叔的膝蓋都給您了!
和林芳兵這種努力還原原型、以“胖”美出經典形成對照的,是近年來網絡對瘦美的極端吹捧、明星演員們教科書式千篇一律的瘦削身材。我們的熒幕已經限制了我們對“胖美”之可能性的想象力。
而更可嘆的是影視創作者們也放棄了挖掘、塑造這種可能性,放棄了藝術形象的真實感與生動感,而為了迎合所謂時尚審美,做出一些張冠李戴、削足適履、四不像樣的消費品。
現在的資源和環境這麼友善,觀眾們的美商和精神需求也在一路飆升。想要實現文化強國文化輸出,各圈的工作者們都要打起精神來,乾巴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