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被遺忘的起義:辛亥革命前不斷的抗爭

中山先生一生致力於革命,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可是命運似乎在跟他開玩笑,他領導的10次起義均已失敗告終,當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中山先生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今翻譯為丹佛),朋友的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説:“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不過這並不影響中山先生在國人以及海內外地地位,武昌起義成功後,還是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這裏挑一些重要的來説一下,讓國民都能看到當時中華兒女為革命前仆後繼的事蹟;

從1895年至1911年,興中會、華興會以及後來的中國同盟會,還有光復會、嶽王會等各種革命團體,聯合三合會、洪江會等會黨勢力,共發動了十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維新派的自立會也在1900年與興中會合作發動過勤王起義。這十多次起義雖皆曇花一現,但卻在中國國內及海外種下了革命的種子。這些起義也與該時期的中外關係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及同時期其他起義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舉國悲痛。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由興中會領導人楊衢雲、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等人發動的乙未廣州起義,由陸皓東繪製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楊衢雲坐鎮香港,孫文率領鄭士良、陸皓東到廣州,準備一舉而襲取廣州。但是事機泄漏,清政府展開大搜捕,陸皓東在這次起義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廣州起義”因此宣告失敗。孫文及楊衢雲則被清廷通緝。香港當局在清政府壓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於五年內再次入境。孫文開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國、英國倫敦等地宣傳革命及籌措經費。

自立軍起義

1900年,華北發生義和拳之亂,八國聯軍6月進攻北京,東南互保形成。1899年5月成立的以康有為、梁啓超為正、副會長的自立會準備實行起義,打擊後黨,營救光緒帝。1900年8月,譚嗣同的生前摯友、湖廣總督張之洞的門生、自立會領導人之一唐才常組織自立軍,擬在長江沿岸五地同時發動勤王起義。唐才常事前獲得孫文興中會的支援,卻沒有得到康有為、梁啓超的資助。由於張之洞向清廷輸誠,英國又放棄了支持起義從而促成張之洞獨立的陰謀,致使事敗,唐才常等12位起義領導人在漢口被捕,在武昌紫陽湖畔被斬首。

惠州起義

1900年,孫文決定發動軍事起義。6月,孫文與鄭士良、陳少白、楊衢雲、英國退伍兵摩根(Rowland J. Mulkern)[18]及日本人宮崎滔天、平山周、內田良平等從橫濱抵達香港,但被英國當局拒絕入境。9月25日,孫文在日本黑龍會的幫助下,經馬關赴台灣。會見日本民政長官之後,得到日本台灣總督府官員承諾支持在廣東舉事。孫文於是在台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10月8日,孫文命鄭士良等人於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發動起義,也稱惠州起義、庚子革命、庚子首義、三洲田首義等。起義軍在三多祝髮展至2萬人。10月19日日本政局變化,伊藤博文第四次組閣,下令台灣總督府不得接濟起義軍。起義軍因糧絕彈盡而解散,不久在清政府鎮壓下宣告失敗,史堅如、山田良等被殺。孫文被台灣日本當局送離境,回到日本。

1900年-1907年:萍瀏醴起義及其他起義

大明順天國之役

1903年1月25日至1月28日(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廿七日至卅日)由興中會謝纘泰、李紀堂與原太平天國將領洪全福共同策劃的在廣州的起義,起義目標是建立“大明順天國”。該次起義因事泄而失敗。

萍瀏醴起義

又稱丙午萍瀏之役,是同盟會策動會黨和礦工的武裝起義。

1905年湖南發生水災,官僚豪紳乘機哄抬米價,饑民載道。1904年10月,華興會黃興聯絡湖南民間會黨洪江會首領馬福益,計劃在農曆十月初十日慈禧壽辰時在長沙發動起義,事泄遭清兵追捕,黃興逃亡,馬福益於1905年春在萍鄉被俘,後在長沙被殺害。馬被害之後,其門徒繼續暗中聯絡,欲為馬報仇。同時在1905年,華興會與興中會在東京合併為同盟會,繼續策劃反清起事。1906年春,同盟會派遣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等從日本回到湖南聯絡會黨,宣傳同盟會綱領,確定了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三處同時發動起義,萍鄉方面以安源煤礦礦工數千人為主力。12月初起義爆發,各路起義軍遍佈附近幾縣,在幾天內佔領麻石、文家市、上慄市等重要市鎮,推舉會黨首領龔春台為起義軍都督,發佈《中華國民軍起義檄文》,以同盟會的政綱為號召。起義軍聲勢浩大,屢敗清軍。清政府調集湘、鄂、贛及江寧(今南京)數萬軍隊鎮壓,起義軍失敗,劉道一等死難。



黃岡起義

1907年5月,同盟會及三合會許雪秋、陳芸生、陳湧波、餘紀成等發動黃岡起義,一舉佔領了黃岡城(今潮州饒平縣)。許雪秋、陳芸生為新加坡華僑,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起義後,清潮州總兵黃金福立即帶兵前往鎮壓,革命黨人被殺害200餘人,歷時6天的黃岡起義遂告失敗。

惠州七女湖起義

1907年,孫文派人到廣東惠州發動起義,以響應黃岡起義。6月2日(陰曆四月廿二),鄧子瑜和陳純等集合少數三合會黨在距惠州20裏的七女湖截獲清軍防營槍械,擊斃巡勇及水師哨弁多人。5日,進攻泰尾,清守兵潰逃,起義軍乘勝連克楊村、三達、柏塘等地,旋又在八子爺打敗清營管帶洪兆麟。歸善、博羅、龍門各地會黨紛起響應,隊伍增至200餘人。清水師提督李準急調兵鎮壓,起義軍聲東擊西,使清軍疲於奔命。後因黃岡起義失敗,起義軍得不到支援,遂在梁化墟解散。部分起義軍流亡香港,大部分退入羅浮山區。

1907年-1910年:安慶起義與其他起義

安慶起義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成員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徐錫麟,在安慶策劃、組織刺殺安徽巡撫恩銘,並率領學生軍起義,攻佔軍械所,在激戰4小時後,起義失敗,徐錫麟等被捕,慷慨就義。審訊時,徐錫麟揮筆直書:「蓄志排滿已十餘年矣,今日始達目的。本擬殺恩銘後,再殺瑞方、鐵良、良弼,為漢人復仇。」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紹興坤士胡道南出賣了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欽州起義

1907年8月,廣東(今屬廣西)欽州的那彭、那麗、那矺等三鄉反抗塘捐出現民變,孫文命同盟會會員、原三合會首領王和順為“中華國民軍都督”前往聯繫,於9月率眾成攻攻取防城。之後圖攻取欽州,未果,最後退到十萬大山一帶,王和順返回越南。

鎮南關起義

鎮南關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六次反清起事,以失敗告終。因發生在農曆丁未年(1907年),所以又稱丁未鎮南關之役。鎮南關即今友誼關。

1907年12月1日,孫中山派中華國民軍鎮南關都督黃明堂夜襲鎮南關,清兵不敵,革命軍成功佔領鎮南、鎮中、鎮北三炮台。孫中山與黃興、胡漢民、日籍秘書池亨吉、法國軍官等人立刻從越南河內趕往鎮南關指揮。當時孫中山自謂:“餘自乙未廣州起義失敗以來,歷十有四年,至是始得履故國之土地,與革命將士宣力行陣間。”因革命軍缺乏彈藥,孫中山便回河內籌備彈藥,由黃明堂守關5日。清廷得知鎮南關失守後率軍反攻。清廣西右江道道台龍濟光和廣西參將陸榮廷率4000清兵攻關,革命軍堅守7日後退入越南燕子山。同時清政府也向法屬安南施壓,扣留在河內籌備的彈藥。鎮南關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到安南追查孫文等人,中山先生轉赴新加坡,待武昌起義成功才再次踏足中國國土。

欽廉上思起義

欽廉上思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七次反清起事,以失敗告終。因發生在農曆戊申年(1908年),所以又稱戊申馬篤山之役。

1907年鎮南關起事失敗後,孫中山被逼從越南離境,黃興則秘密留在越南籌劃反清,並以當地華僑組成中華國民軍南軍,黃興任總司令。1908年3月27日,黃興率200人從越南進軍欽州。4月2日在馬篤山打敗清軍,殺管帶龍炳堂。但清軍郭人漳、王有宏等率二萬清兵追擊,黃興在欽州、廉州、上思等地與清軍轉戰四十餘日,最終黃興等革命軍分別退往越南、十萬大山。

河口起義

1908年4月發動於雲南河口,丁懷瑾先潛入雲南聯絡,4月30日黃明堂從越南率二百餘人進攻雲南河口,守軍響應兵變。黃興趕到參與指揮,後返回河內另組隊伍支援,在越南老街,被法國警察懷疑為日本人,遭扣押遞解出境。至5月26日清軍攻陷河口,部分革命軍退入越南。

馬炮營起義

1908年11月19日夜,安徽嶽王會成員熊成基、範傳甲等趁太湖秋操,安慶城內空虛之際,發動安慶馬營(騎兵營)和炮兵營新軍士兵起義。苦戰一晝夜,未能突破安慶城防後撤退至合肥後解散。熊成基隻身逃往日本。這是新軍第一次起義。

庚戌新軍起義

1910年2月12日,黃興、胡漢民及新軍內的同盟會會員(原嶽王會會員)倪映典,乘廣州警察與新軍發生衝突,率廣州新軍起義,陣亡百餘人,被捕百餘人,另有百餘人撤至香港,倪映典犧牲,起義失敗。史稱“庚戌新軍起義”。

1910年-1911年:第二次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13日,孫文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同盟會重要骨幹參加庇能會議。以之前用會黨為主力在邊區的起義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議決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政府決一死戰。

1911年4月27日,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起義隊伍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最終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後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由此建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軍則不止此數。犧牲者多為同盟會精英。《蔣宋美齡給廖承志公開信》中所提“再者毋忘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對中山先生肝膽相照之日本信徒為我革命而犧牲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13 字。

轉載請註明: 民國那些被遺忘的起義:辛亥革命前不斷的抗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