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痛苦與愛情

  四大美女的愛恨情仇: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她們的痛苦與愛情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探秘一下。

  西施

  西施出生在“春秋無義戰”的如磐年代,一位16歲少女,鋭身赴難,在吳越兩國宮廷內之外,一場綿延十年的腥風血雨之中,上演了一個扭轉乾坤、使一代霸主終成劍下魂的泣天慟地的故事。

  西施的形象以及她在吳越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稗官野史、民間故事和近代文藝塑造得除了極度神話的“美”之外,其中有些描寫顯得十分的浮躁,有些描寫甚至是亂七八糟,根本沒有揭示西施內心世界的真諦。有人把她描繪成用作“美人計”的香餌,有人把她説成是打進吳國的“高級色情間諜”、春秋時代的“克格勃”,甚至有人把她説成是“女色亡國”的禍水。我卻認為西施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巾幗,具有高超智慧和純樸的絕色女子,美得真,美得善,美在內,美在精、氣、神。應當從更深的層次上揭示西施委曲求全、十分痛苦的悲劇命運,引發人們對歷史教訓的思考。

  史料記載:西施之父,業採薪,其母紡績以佐之。終日辛勞,僅供三餐粥飯。西施不肯坐食,父母為其選擇了浣紗的輕活。一家人雖不十分富足,倒也過得安逸温馨。

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痛苦與愛情


  西施入越宮以後,“與家人永別,迴腸百折,情懷憂鬱,萬種傷心。清晨對鏡,恆顧影而徘徊;日夕憑闌,時臨風而雪涕。”西施在越王宮中被授以機宜,教授宮廷禮儀,熟悉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錦衣美飾後,被送到了吳王宮中。她入吳十載,夕無虛度,含辛茹苦,曲意逢迎,在吳國上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吳國朝廷大亂。西施在越國做準備工作的半年中和范蠡產生了戀情,但有情人終不能成眷屬,而要去陪伴異國君主,身病、心病,身累、心更累。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越王交給她的“復國”使命。西施對於自己的祖國確是忠心耿耿的。為了祖國,西施割捨了雙親和個人情愛。從個性的角度來看,西施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吳王夫差對其十分寵愛,真情無假,恩愛備至。直到勾踐打到吳國,逼得吳王夫差引劍自刎時,還在為西施的安危呼叫哀傷,使西施大為動情,一陣慟哭,然而西施最終沒有和吳王夫差同歸於盡,而是回到了越國。


  本來,西施是應該作為越國最大功臣受到隆重禮遇的,而後讓其和親人團聚,同她的情人重敍舊情。像梁辰魚的《浣紗記》和黑龍江朝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施全傳》中描寫的隨范蠡泛舟五湖,同戀人出走他鄉異水,來自民間迴歸於自然,倒是很有人情味也不失為圓滿的歸宿和結局。然而史實結果,正如楊佩在《浣紗王后》和張錚在《東嶽論叢》中所述的那樣,越王勾踐喪盡天良,竟在西施歸國當晚,就要她“伴寢”,把西施作為自己的“玩物”,對她進行蹂躪和摧殘。這時的西施不是比淪落在吳王夫差手中更為痛苦萬分嗎?赴湯蹈火地為越王勾踐的政權赴難,完成任務回國後卻受到得恩自己的越王勾踐的侮辱,最後以“不能伴寢”的“抗君之罪”判處死刑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不正是西施的悲哀之處嗎?這一違揹人們心願的史實,人們往往不甘於接受,寧信其無,不信其有。越王勾踐,你為什麼要去踐踏和殺害為你立了大功的一個小女子呢?

  王昭君的愛情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昭君字婧,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為掖庭。”作為四大美女的王昭君,我從小喜愛聽她的故事,但對她的愛情瞭解不多。一個女人的愛情往往會令人着迷,一個公認美人的愛情更會讓人心動。在歷史書籍,古典著作中描述王昭君愛情不多。我看了部份資料,認為她的愛情是悽美的,與她漂亮美麗的美貌是不相匹配,她沒有那種只教人生死相許的壯舉,只有一個女人不安份的心,將愛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歷史上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比較有名氣的是文成公主,最被人傳誦的是美麗的王昭君。文成公主的讚譽多是傳播民主文化,而王昭君卻多是為她的美麗而淒涼的故事傾倒天下男人。其實不然,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會爭取愛情的化身,人們在讚美她的美麗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同時,還寫了她主動嫁單于,並後來嫁給單于的兒子。

  一個貌美天仙的女人,老單于和他兒子復株累怎會對她如此情有獨衷。主要還是她的美征服了人們。總體是:一個風華絕代的美女,雲鬟霧鬢,光彩照人,兩道黛眉輕顰微蹙,微露一絲幽怨。她的美是鬼斧神工,天地之靈秀結晶。更難能可貴的是昭君出塞和親是出於自願。自願是自己對和親心甘情願,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要去那麼遠的邊塞哪?還有什麼比愛情更會讓一個女孩心動,然而,封建社會的好丈夫,樹立的是夫貴妻榮愛情觀,最好的丈夫也就是皇帝。王昭君的理想的丈夫是什麼樣的呢?從她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是嫁皇帝。

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痛苦與愛情


  殘酷的現實卻不能讓她如願以償,毛延壽的索賄不成,故意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繪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在王昭君出塞時,有人評説:曾聞漢主斬畫師,何由畫師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王昭君以一個少女懷春的心,默默地想:我在這裏只是等死,如何才見君王面,直教紅顏伴枯燈。王昭君住在漢宮裏的時候,每天都這樣告訴自己。可是王昭君無計可施,直到聽見皇帝要選宮女嫁給呼韓邪單于的消息。她那棵嚮往和追逐愛情的心被重新點燃,不嫁王候嫁君王,漢元帝你不是不選我嗎?我要走出這片鬱悶的天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王昭君凝視着銅鏡裏自己的面容,專心地抹上鮮豔的胭脂,燦爛如同漢宮中繽紛綻放的桃花,美若出水芙蓉。出塞前,精心打扮後的王昭君被帶去見曾經日思夜想魂牽夢繞的最有權勢的兩個男人,懷着一絲期望和祈禱。直到後來,當王昭君聽到漢元帝駕崩的消息時,雖然很久以後才傳到的,但王昭君的心情很奇特。她想那曾經是自己日思夜盼的男人啊,於是感到一點點感傷。面對漢使:“滿面胡沙滿鬃風,眉銷殊燻臉銷紅。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裏時。”這也許是王昭君當時心情的表白。


  “昭君拂玉鞭,上馬啼多頰。近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這是真實的寫照。既然王昭君出塞既是自願,那就説明對出塞和親有一定的認識,既然有認識,那就不會以遠嫁為悲了。我認為她是詩人們“伶其遠嫁”的思想,可能來源於安土重遷和對“紅顏薄命”的同情。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古代封建社會里,這種思想是可以理解的,故不應對它有過多的指責,但它究竟和歷史上的王昭君的精神相去甚遠,沒有如實地反映了昭君的內在心情。我想王昭君只所以被人傳頌,這與她追逐愛情和嚮往自由是分不開的,也與生活在貧困交加的封建社會里的人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那時,人們生活“君為臣綱、夫為婦綱”的年代,愛情是由別人主栽的,自己渴望的愛情,大多是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的。當王昭君掙脱繩索,過上自己的生活,特別是先嫁老單于,後嫁老單于兒子,這在華夏聞所未聞,罕見。人們把自己的幻想與王昭君真實生活聯繫在一起,成為精神寄託。

  書寫王昭君的故事言語過多,我不想重敍,我只是想到那個年代的女子,壓迫的愛情,甚至是扭曲的愛情,如何不動容。我非憑空捏造,據葛亮在2004年第5期《河北學刊》上説,在漢代,所謂的民族“和親”,是指有仇怨、相互戰爭的民族,彼此商定,捐棄仇怨,消弭戰爭,進而締結和平親近的民族關係。因此,在和平時期的西漢竟寧元年,王昭君奉漢元帝之命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本是鞏固、強化漢與匈奴的政治整合,而非什麼民族“和親”,漢代史籍中也從未出現過“昭君和親説”。“昭君和親説”既無助於闡明王昭君嫁呼韓邪單于的真正歷史意義,又會導致人們在釋讀漢代史料時思維混亂。

  歷史的長河洗刷掉多少悲喜,但我是不會否認昭君出塞所作出的貢獻,因為她當時的人們創造了和平,王昭君將名垂青史!

  貂蟬的剛烈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説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説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幷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人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和描寫,後經民間互相傳誦,成為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的大美人。她先戲呂布,引呂殺董卓,成為美談。更令人折服的是當曹操將她送與關羽時,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將人性發揮到極點。後有人傳説貂蟬沒死當了尼姑。

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痛苦與愛情


  “美人計”中貂蟬成為傳世佳話,貂蟬素有“閉月”之稱,容俊貌美絕非一般人可比。三國演義有詞贊曰:原是昭陽宮裏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還有:一點櫻桃啓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衠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

  美女淪為政治的工具在歷史上絕不貂蟬一個,四大美女都與政治有關。我感覺貂蟬在四大美女中,被世人讚歎,與她傳奇故事相輔相成。她自幼被選入宮中,後在王允家歌妓,身份地位低下,如無與呂布、董卓糾葛,且美人計一舉成名,籠罩在她身上的光環和美麗的軀殼,將淪落塵埃之中,埋於世俗之間,更無人知曉,即便是國色天香,傾城傾國,美貌無比,妖豔照人,也不過是男人的玩物而已,歷史上名妓比比皆是,可擠身四大美女的,僅此一女。


  在民間貂蟬的故事流傳也是比較早的。如:《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使美麗的貂蟬栩栩如生,。《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更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曹操陰險狡詐地將貂蟬送給了劉備,關羽為了不重蹈董草、呂布的覆轍,閉目竟將她斬於月下。關公月下斬貂蟬——關於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三國演義》在呂布死了以後,也未對貂蟬作交代。對於關公月下斬貂蟬,大多史學家認為是虛構。如果是真事,關羽也太不配做男人了。如果真有關公斬貂蟬,我是相信是貂蟬撲向刀,是撲劍自戕的。

  你想貂蟬為國家而嫁董卓,引呂布殺之,後從呂布多年。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為國為民的女子,為不讓曹操陰謀得逞,挺身赴難,順應人物的發展。

  由此,貂蟬是剛烈的,她人如花美貌,但內心燃燒着剛陽之火,怎不令人讚歎至今。

  楊玉環的紅顏

  啓封歷史厚重的卷宗,四大美人的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把四大美女形容的美輪美奐。同時歷史的正史野傳在述説着她們的酸甜苦辣,在眾説紛紜中,她們如一個個耀眼的明珠,璀璨閃爍。楊玉環在四大美女中獨樹一旗,前人們形容她美豔無比,風情萬種,而且能歌善舞,智慧過人,聰穎異常。

  楊玉環是薄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她是隋梁郡汪氏的四世孫,父親楊玄琰。16歲時,她被聘為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後被玄宗不貪色忘禮,橫刀奪愛,成為自己的貴妃。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楊玉環專寵後宮,玄宗在宮中稱她為娘子,儀體規制等同皇后。天寶初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何以如此迷人,令玄宗神魂顛倒,這當然有原因。楊玉環不僅姿容出眾,體態豐腴,肌膚細膩,且面似桃花,是個令人讒涎欲滴的美女。楊玉環還擅長歌舞,通曉音律,善解人意。玄宗極為喜歡,漸漸迷戀,不能自拔。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楊玉環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戀於她呢?一種是她的天生麗質,肌膚白皙如"凝脂";不有是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態;再有就是她的羽服霓裳,能歌善舞。玄宗熟悉音律,會作曲,能舞蹈,楊玉環身美體豐,嬌豔若花,又擅長旋律快速的西域舞蹈,有記載説楊玉環是個琵琶名手,古書記載: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齊奏,當時玄宗興致勃勃,手持羯鼓,楊玉環彈奏琵琶,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於玄宗而言,當然精於音律的楊玉環就顯得格外有魅力。

  另一種意見認為玄宗會迷戀上楊玉環,固然有楊玉環的一些魅力在起作用,而更主要的應是當時社會環境與皇家小家庭的變化在起決定作用。值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當朝皇帝驕縱奢侈,温飽思淫慾,難免以聲色代替求治世之心。玄宗當上皇帝大權在握,對政治逐漸失去興趣,對政事也產生厭倦怠慢,在宰相與宦官的迎合和奉承下,很快就“高忱無憂”倦怠政事,後來玄宗就任由李林甫等專權擅政,自己落得清閒。同時他這樣就有了時間縱慾享樂聲色犬馬了。

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痛苦與愛情


  我認為,最能使玄宗如痴如狂地迷戀楊玉環的,應是她有過人的聰穎,善於掌握男人的心理,又善解人意,更是貌比天仙。例如在她被賜死時也毫無怨言,這又怎能不使玄宗皇帝日後此恨綿綿無絕期,直至抑鬱而死呢!楊玉環每每執板吟詠輕歌曼舞的時候,總要眼送秋波,向玄宗傳達萬種風情,直引得這個聲色皇帝愛慾不盡,情不絕。如果玄宗和楊玉環是愛神情聖,我看不盡然。楊玉環先嫁壽王李瑁,可謂青梅竹馬,郎才女貌,地設地配一雙。後嫁玄宗之時,卻了極盡奢侈,貴妃池裏展丰姿。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證: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面對這樣的現實。以至人們盼望多生女兒,而不想生男兒。玄宗即位前,任潞州驛駕,喜歡趙麗妃。隨後,又移愛於錢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直至武惠妃等等,可謂對愛情不專。後能寵楊玉環,這與楊氏美貌不無關係。還有就是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天香國色,也應召人宮,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可以説玄宗愛的是色,而不是情。這也更説明楊玉環美貌絕非一般。

  對於楊玉環的美,由李白寫成清平調三闋為證: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向漢家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610 字。

轉載請註明: 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痛苦與愛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