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美,戲曲《鍘美案》裏面那個被包公開鍘的薄情郎。劇中,陳世美本有妻兒在鄉下,進城考中狀元之後被召為駙馬。
凡看過戲曲《秦香蓮》或《鍘美案》的人,無不對那個喜新厭舊、殺妻滅子的狀元駙馬切齒痛罵。長久以來,“陳世美”三個字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可是,有人曾經做過研究和考察,結果發現,自宋初以來,有狀元三百四十多人,其中陳姓者只有約十人,卻沒有陳世美其人。有人認為也許是姓氏弄錯了,可是做了駙馬的狀元,可考可信的只有唐代宗會昌三年(公元842年)的狀元鄭穎,他的妻子是唐宣宗的女兒萬壽公主,根本不存在殺妻滅子一説。由此看來,狀元駙馬陳世美是子虛烏有的,完全是文學作品的杜撰和虛構。至少正史之中,不見其人其事。
有人進一步對此事做了潛心研究,終於發現了陳世美,但卻不像劇中描繪的那樣,相反這個陳世美卻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好官,此陳世美為直隸南宮人,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他欲進京會試,但因囊中羞澀難以成行。幸虧同科的三位舉子幫其提供了盤纏和馬匹。結果,陳世美金榜題名且榮登榜首,而資助他的三位好心人卻名落孫山。不久,陳世美以頭名進士身份先補縣令,後任知府,很快又升任學政。不論在哪任上,陳世美俱有清名。而那三位落第舉子卻一直落魄在家。後來,不得已求助於陳府,欲謀一官半職,但遭清廉正直的陳世美婉拒。三人遂懷恨而去。
施恩圖報的舉子們非常失望,連同他們的家人也都斥罵這個忘恩負義的陳世美。於是,他們決定編戲罵他。三名舉子考試功夫不足,但編戲歪才有餘。他們挖空心思地編撰,整整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把這出戏寫好。他們有意把“不葬二老、攀附權貴、殺妻滅子”等令人痛恨的罪名,強加在陳世美的頭上。待陳世美髮現此事,該戲已經上演一年有餘了。看戲之人如浪似潮,觀者更是罵聲載道。陳世美有口難辯、欲禁不能,最後“含冤”而氣死。陳世美的死其實是個冤案,可以説是被人陷害致死的。
相比來説,王昭君的生活,換用今天的一句話形容,那就是:痛。儘管王昭君比陳世美早了八百年,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是,二人卻有相同之處,即都是命運不濟、遭人暗算。
大多數人也是從戲劇《昭君出塞》中認識、瞭解王昭君的。她給人們的印象,一是美麗,其次就是以國家安定大局為重、忍辱負重的大家風範。王昭君原本是良家女子,其父老來得女,將其視為掌上明珠,兄嫂對她也是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着香溪水傳遍南郡,直至京城。
公元前36年,王昭君16歲。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認為女兒年紀尚幼,難以應命,但無奈聖命難違。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了“喪夫落淚痣”。從此,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來到漢朝,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把後宮妃嬪全部召集起來,問是否有人願意出宮到塞外做呼韓邪之妻。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王昭君之豐容靚飾,使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卻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將其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辭別中原,行程一年多後到達漠北。由於匈奴中有了漢女昭君做王后,中原大地從此才得以安寧。
當然,畫師毛延壽受賄一事因此浮出水面,他的結局必死無疑。正是他從中作梗,才使得一代佳人王昭君失幸於漢元帝而遠走他鄉,這能説不痛?客觀地講,她的行為,首先是一種無奈,她不想在深宮裏喪失自己一生的幸福;其次是她犧牲自己,換得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奉獻精神。但是,此中包含着痛,遠離家鄉和親人,語言不通、水土氣候不服,還有,丈夫死後還要嫁給丈夫的長子為妻,而這種習俗讓王昭君痛上加痛!
舞台上舞台下,人們都在“痛批”陳世美,可事實上,陳世美本是一個冤假錯案;王昭君深明大義感動了無數代人,可她的內心之痛不該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