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這個夏天,《以家人之名》火了——

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兩個爸爸,湊成了一個幸福有愛的家庭。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宋威龍和張新成分別飾演被母親拋棄的大哥凌霄和小哥賀子秋,譚松韻則飾演從小喪母的妹妹李尖尖。

爸爸對三個孩子一視同仁,哥哥與妹妹惺惺相惜,這樣的親情,每每都能戳中觀眾的淚點。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但劇情發展到後期,彷彿又落入了俗套的愛情劇本。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大哥和小哥出國留學後,竟然9年未歸,兩人一回來呢,又都對妹妹有了不同想法。

凌霄對李尖尖説完“把我當男人一樣對待”後,賀子秋也不甘示弱喊出——“李尖尖,我想當你男朋友。”

聽得觀眾頭皮發麻。

而昨晚,傳聞中的李尖尖男朋友終於現身。

哥哥們又馬上變身分手大師消滅“情敵”。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帶來的效果,依舊是滿滿爭議。

而比起主角們一長大就要談情説愛的俗套,同樣落入套路化模板中的,還有劇中的女性形象。

哪種俗套呢?

捱罵。

國產劇裏女性角色,

為何成捱罵擔當?

《以家人之名》中的兩位母親,都很“氣”人——

凌霄的媽媽陳婷,不僅將喪女之痛怪罪給兒子,還做出了拋夫棄子的舉動;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賀子秋的媽媽賀梅,同樣生而不養,至親骨肉説不要就不要。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這樣的角色下場是什麼可想而知,熱搜坑位早早為#被陳婷氣死#留好,底下是觀眾們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

但《以家人之名》更絕的還有,安排了“壞”女人一家親的設定——

加上胡攪蠻纏的外婆、刁蠻任性的妹妹,凌霄外婆家女性三代成團上熱搜、被全網唾罵,一起成為網友口中比林有有還氣人的女性角色。

是的,更早之前,讓觀眾氣得牙癢癢的女性角色是林有有,因為小三的設定風頭不比三位女主差,挨最狠的罵,上最勤的熱搜。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甚至觸發全民鑑茶的激烈討論。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這些國產劇們,似乎正在陷入用女性“拉仇恨”的怪圈中——

這樣的怪,放到家庭倫理中,是從樊勝美的媽媽劉美蘭、蘇明玉的媽媽趙美蘭到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一個比一個刻薄;放到都市故事中,則是從羅子君到賀繁星再到趙靜語,一個比一個虛假獨立。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也正是這樣的怪,精準地踩在了觀眾的高潮點上——

人設有多不討喜,觀眾就有多容易被煽動;名場面有多大爭議,劇本就有多容易火出圈。

罵她們,是爽了,那然後呢?

謾罵除了綁架情緒,

還讓我們忽略了什麼?

憤怒的情緒下,大家當然期待“有所了結”,而他們想要的結果,不過就是這些不討喜的女人如何被懲罰、有沒有得到她們應有的懲罰。

所有思考,也就停留在了看熱鬧的層次。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觀眾通過謾罵製造廉價快感,劇方也在順勢炮製天道輪迴因果循環的好戲——

於是我們看到,《三十而已》中蹦躂了大半篇幅的林有有,在觀眾超前點播一遍又一遍後,終於被顧佳手撕。雖遲但到。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以家人之名》更是一集就讓女性三代集體下線,外婆心梗,媽媽車禍,頗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意思;順帶促成了凌霄和李尖尖的別離,瑪麗蘇劇本上線。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這些女性角色的工具人屬性,漸漸浮現。

可《三十而已》,原來想要討論的是30+女性的成長空間和獨立自強的價值觀,怎麼就落入搶男人打小三的俗套戲碼中了?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許幻山出軌了,絕大部分的觀眾卻一昧歸罪給林有有,這樣的差別化待遇,在現實生活中難道不比鑑別綠茶更值得深思嗎?

至於陳婷,前期崩潰偏執的形象並非讓人摸不着頭腦,對兒子的不待見其實源於喪女悲劇造成的心理創傷,而這一切,又跟丈夫凌和平的喪偶式育兒不無關係。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小女兒沒了,左鄰右舍都在批評媽媽不稱職,可凌和平長期因為工作不着家,對妻子和孩子缺乏足夠的關懷,這樣的人作為爸爸、丈夫,真的就稱職了嗎?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像陳婷這樣的女性,自帶的話題亮點其實很多,比如缺乏溝通的家庭中越發疏離的兩性關係,女性遭受偶然性悲劇後的心理疏導問題……這些都很值得深入呈現。

而她,本就不該淪為工具人。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所以如果塑造一個女性角色,僅僅只是為了挑撥矛盾、收割一波情緒的話,那麼這樣的臉譜化人設,真的大可不必往女性羣像的靶心處貼。

否則對女性的刻板偏見愈演愈烈,更令人無奈的是,諸如上面提到的那些圍繞女性的啓發思考,也終將淪為輿論炮灰。

女性是一個人,

不是工具人

《以家人之名》一開始被認為是華語版《請回答1988》,可後者在女性形象的刻畫上,顯然要比前者飽滿得多、深刻得多。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有一個例子,正煥媽媽回孃家,留下爸爸和兩位孩子,臨走前千叮嚀萬囑咐衣服放哪了,煤炭怎麼使用,還在冰箱裏存好大量小菜……就是擔心他們生活無法自理。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後來豹子女士回到家,看到家裏一切都被收拾得很完美,反而沒有很高興,一臉失落。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原因很簡單——“媽媽不在,你們卻依舊過得很好。”

但簡單原因背後帶來的思考餘地,不僅僅是家人們的愛與尊重,往上一層延伸,還有“女人的成就感,該不該僅僅侷限在被家人需要上”。

還有寶拉媽媽哭着求警察不要抓走自己優秀女兒的場面,讓人看到,只有兒女,才能讓母親卸下尊嚴的武裝;善英被婆婆數落後,一句“我也是我媽媽的寶貝女兒”,又很真實地指出,母親,也渴望被認同、被關愛……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你看沒有被臉譜化無癲狂的母親角色,是不是也很容易就完成了喚起共鳴的敍事?

也還記得《82年生的金智英》上映的時候,同樣招來諸多罵聲,有人説她在加深男女性別對立。

但細品金智英的人生,並沒有一點狗血的設定,重男輕女的家庭觀念、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家庭主婦保守的偏見都在稀鬆平常的生活現象中滲透出來了。

比如明明因家務活繁重手腕受傷,卻被醫生先入為主地質疑“煮飯用電飯煲,洗衣服用洗衣機,手腕怎麼會疼?”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也偶然會從自己的暖男老公那,聽到社會對女性形象的慣性認知。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你看即使是在獨立口號喊得響亮的今天,束縛在女性身上的枷鎖在很多人眼中還是那麼理所當然的樣子。

到這裏,我們想説的是,女性的敍事取捨,真的可以有更好的劇本,國產劇在女性話題的昇華上,還有進步空間——

塑造全職太太,是不是可以深入探討,“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此類定義?

塑造獨立女性,是不是可以深入探討,“獨立女性敢於表達自身慾望”的合理性?

而塑造大齡剩女,又是不是可以深入探討,“中國式逼婚”的道德根源……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對女性的刻畫,應該有這些經過思考的發現,而絕不是陷入粗暴的工業創作套路中不可自拔。

或者換句話説,想在女性價值上有所進步,我們的國產創作,可以更為冷靜更為理智一點。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是完全沒有好的角色,比如《隱秘的角落》裏周春紅這一媽媽形象,就塑造的有質感得多。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拿她對孩子的教育來説,很嚴格。

從逼迫朱朝陽喝牛奶的名場面,到在醫院為孩子説謊陷入崩潰聲嘶力竭,極端的控制慾令人窒息。

可觀眾對她的共情大於謾罵,因為被丈夫出軌拋棄,她失去了妻子的尊嚴,轉而才把“母親”的角色放在第一位置——

正像極了不少十句不離“這是為你好”的中國式家長,也像極了部分壓抑慾望把孩子當做人生全部的單親媽媽。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所以大可不必再製造出什麼捱罵擔當。

明明有更生動更豐滿的形象去選擇,又何必非要扎堆集“不討喜”於大成的人設,以及雞零狗碎的塑料情節?

而這些,偏偏犧牲了,本該屬於女性富有價值的一面。

浮躁市場下的爆款思維,早該跳出引發罵戰的怪圈,更何況,好的劇作是觀眾和創作者互相選擇的結果。

比起被強行投餵國產劇速食糖精、比起對角色罵罵咧咧説髒話。

我想大家更想為真正的女性共鳴狂歡。

編輯:Christopher

撰文:Yellow

美術:羅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0 字。

轉載請註明: 看以家人之名,發現不少國產劇對女性惡意真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