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變成裹腳布,《鄉村愛情》江郎才盡,三角戀演變成為四角戀
提起《鄉村愛情》系列電視劇,長壽劇這個名字毋庸置疑,截止到目前陪伴觀眾整整15個年頭,從第一部開始播放,到第十二部大結局前篇,共計拍攝598集。
伴隨越來越形同類似的鮮明題材,作品後續質量上出現吐槽點,有觀眾認為“一部比一部”差勁,成為趙本山長壽劇最大的爭議話題。
這種問題不僅出現在本山製作團隊上,其實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現過,如同第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在出現第二部時便會口碑崩盤,認為並未像第一部一樣精彩,這種詬病鄉村愛情同樣未能擺脱。
佔據最大的原因莫過於作品缺乏新穎,沒能創造更好的橋段與主題,生搬硬套圍繞最早起的方式去接連拍攝,好似《鄉村愛情》只記得延續劇情,卻忘記整體質量,硬生生“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任何一點細微的劇情發展線,都能為拖延劇情做出詮釋
相信看過《鄉村愛情》的觀眾會發現一點,從最早期家長裏短“F4”組合相互好勇鬥狠,令人啼笑皆非的畫面中,硬生生將鄉村題材電視劇推向榜首,成為最翹首以盼的作品。
慢節奏、夠使人身心愉悦,在忙碌的工作中尋找一絲愜意,沒有快節奏的生活,沒有生活壓力,更像是身處田園鄉村,懷念兒時的過往,忘記城市的嘈雜,享受片刻寧靜自然。
再好的題材,在新穎的主題,經歷漫過長歲月沉澱同樣會顯得不那麼新穎,有這樣一句話説得很好“大魚大肉吃慣了,小魚小蝦也是美味”道理大概是如此,15年的一成不變,確實耐人尋味。
劇情拖延體現在方方面面,從一段感情開始,相識、相知、相戀需要經過幾部作品的沉澱才能完成,結婚更是如此,一場婚禮的籌備,是數十集,乃至幾十集都未能看到結尾。
慢可以慢得有深度,卻不能慢得毫無道理,就像謝廣坤與趙四的家長裏短,那些恩怨從第一部發找到第十部,仍在心中留下芥蒂,難以化干戈為玉帛。劉能三人的戲份逐步減少,毫無看點。
劇情拖延,謝廣坤“作妖”大師,仍在緩慢推進,慢條斯理
趙四、王老七、謝廣坤、王老七“象牙山F4”完美組合,他們是《鄉村愛情》中靈魂人物,陪伴觀眾帶來歡聲笑語讓人記憶猶新,放在任何一個地方,四個人都是獨當一面的特殊角色。
其中三人暫且不提,唯獨謝廣坤需要着重講解,身為象牙山首富擔當,他的性格既強勢又愛顯擺,不過這個人物在顯擺問題上,劇情確實給予他足夠的身份,同時能力不俗。
兒媳婦王小蒙經營豆腐廠生意紅火,步入中年還未真真老去時,謝廣坤可以説是典型的人生贏家,家中媳婦聽話,膝下兒孫滿堂。這樣一位人物,本應該通情達理,表現出上位者風範。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反而是將“作妖”能力發揮到極致,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層出不窮,一生氣就是不吃飯,借用條條框框的大道理,認為誰都應該聽自己的,不應該出口反駁。
第十二部中,很鮮明的是王小蒙與謝廣坤爭奪子女教育,謝騰飛作為領養的孩子,遭遇到不公平待遇,王小明出國進修學習,接觸到西方文化的教育理念,首次據理力爭回懟公公謝廣坤。
當所有人都站在王小蒙角度考慮問題時,謝廣坤無可奈何,只能尋找村東頭的“歪脖子樹”上吊以死相逼,認為自己毫無過錯,是兒媳婦王小蒙胡攪蠻纏,簡直是“作天作地”讓人牙根癢癢。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作為接連十二部的靈魂人物,作妖能力早已根深蒂固無法更改,相信在《鄉村愛情13》中,謝廣坤仍會上演“作妖”能力,從另一個方面爭奪子女教育大權。
劇情範展現拖延,人物“作妖”拖延,感情戲同樣拖延
鄉村愛情題材作品,如今真的去細細品味,早已更改味道,改變了初衷,早前每一部主題很鮮明,《鄉村愛情11》與《鄉村愛情12》前後表達城市文明建設與土地流轉的國家政策。
但在劇情中慢慢發生變質,開始傾向於“相愛”“鄉愛”來做出詮釋,將原本錯綜複雜的感情再次昇華,好像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才能抓住觀眾眼球,直戳觀眾內心痛點。
首先是 香秀、馬忠、李大國三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完全可以用“三角戀”闡述説明,讓人有一種故意拖慢感情線的嫌疑,將一部經典IP大作,拍攝成為“裹腳布”不再討喜。
或許是“三角戀”的出現,確實為作品收視率貢獻出力量,隨後張中維,小書記、大學生董洋、山莊服務員四人你喜歡我,我喜歡你的感情出現,接替香秀成為“四角戀”突出重圍。
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相信《鄉村愛情13》《鄉村愛情14》仍舊會圍繞“感情”進行渲染,從而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拖延劇情。
好的作品,不應該是這樣緩慢地消耗觀眾,應該在原有基礎上做出改良,增加吸引觀眾的戲份,這樣既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作品,又能持續輸出宣傳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