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能藝人”包貝爾:他要是隻想“圈錢”,也不會招來這麼多罵名

由 由振山 發佈於 八卦

2021年的電影春節檔可謂是“神仙打架”,然而早在混戰之前,包貝爾主演的電影《大紅包》選擇提前上檔,上映8天狂收2.35億。

不過,電影的口碑和評分卻不如人意,這也讓包貝爾再一次陷入到爛片王、恰爛錢的爭議當中。

説起包貝爾,很多人對他的最初印象是在《決戰剎馬鎮》中,那個穿着綠毛褲的“傻子”。

後來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發現,包貝爾飾演的默默愛着阮莞的“老張”,原來可以這麼深情。

雖然兩個角色都有喜劇成分在裏面,一個痴傻搞笑,一個嬉笑卻專情,這也讓大家看到了包貝爾在角色塑造上的不同可能性。

2015年,包貝爾參加第二季《奔跑吧,兄弟》,開始在綜藝舞台上頻頻露臉,憑着在喜劇影視中的積累,在綜藝節目中包貝爾也有過較為亮眼的表現。

影視、綜藝、話劇、出品人……此時的包貝爾涉足多個領域,大有一展拳腳的態勢,不難看出來,包貝爾有着向“全能藝人”發展的雄心壯志。

包貝爾參演徐崢的《港囧》,無論從口碑還是演技,都成了他演藝事業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2015年,徐錚在開拍《港囧》的時候,沒有選擇老搭檔王寶強和黃渤,轉而選擇了當時不温不火的包貝爾,足以看出徐錚對包貝爾的信心和信任。

然而誰也沒想到,《港囧》居然沒能繼承“囧”系列前兩部的輝煌,口碑和票房雙雙失利。對於《港囧》的失利,有網友認為失敗點就在包貝爾的身上。

一方面,觀眾可能對王寶強在前兩部中的表演形式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另一方方面客觀的講,或許是包貝爾太想要展現出自己的喜劇表演風格,反而適得其反,讓觀眾體會到的只有流於表面的搞笑,依託着浮誇的表情,反而讓人覺得用力過猛。

甚至還有人形容包貝爾在《港囧》中的表現,是一場失敗的cosplay:想要表現自己的喜劇天賦,卻不得要領;想要cos王寶強,卻成了東施效顰。

2017 年,由周星馳和徐克合作導演的《西遊伏妖篇》,因為劇情粗製濫造,讓大家大失所望。

選角上的嚴重失誤,讓這部電影口碑急轉直下,除了主角,在電影中扮演“國王”的包貝爾因為過於誇張和過猛的演技,再一次遭到了觀眾的口誅筆伐。

自此,《港囧》和《西遊伏妖篇》的接連失利,讓包貝爾的戴上了一頂“爛片王”的帽子。

被諷“爛片王”的包貝爾,到底有沒有演技呢?坊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包貝爾出演,必是爛片。

這句話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是縱觀包貝爾過往的作品,似乎除了《決戰剎馬鎮》中的“傻子”演的不做作外,其餘影視劇中的演技的確沒辦法讓大家心悦誠服。

從《宮鎖心玉》到《一路順瘋》《港囧》再到《歡喜密探》,包貝爾走得一直都是偏向於“喜劇丑角”的道路。

其實“喜劇丑角”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像黃渤、範偉、王寶強等大多也是從“丑角”起步的。

那為何偏偏包貝爾被屢屢扣上爛片王的稱號呢?現在想來,所謂的“包式喜劇風格”大多是通過自我醜化,來強行造梗或是營造喜劇氛圍,以此來博人一笑。

表面看起來嘻嘻哈哈哈,但其實細細品來,包貝爾的喜劇風格刻意模仿痕跡很多,用力過猛的結果就是反效果。

事實上,喜劇並不是刻意扮醜或出醜,喜劇的本質是詼諧、幽默,甚至像周星馳所講的“喜劇的內核其實是悲劇”。單一依靠表情或肢體打造出的喜劇感,都是流於表面的。

到了最後,誰都能模仿,唯獨不是自己了,倒是快成了“百變大咖秀”了。

“爛片王”的稱號一旦戴上,就很難摘下來。

我們常説一個演員想要扭轉大眾偏見,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唯有通過作品。或許因為經過幾次爛片的“洗禮”,包貝爾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

於是在2019年的時候,他放棄了對喜劇的執念,終於憑藉《“大”人物》中的反派形象,為自己“暫時”扳回了一局。

在《“大”人物》中,包貝爾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喜劇戲路,飾演了一個囂張跋扈、無惡不作的富二代。最終,該片斬獲3.75億的票房,豆瓣評分6.5。

儘管這個分數算是剛過及格線,但是相比於包貝爾以往的作品來看,已經可以算得上他的一個代表作了。

通過在《“大”人物》中的表現,長久被黑的包貝爾也終於迎來了一波讚賞。連影評人也集體表示:沒有流量明星,全靠演技硬撐。

側面來看,這也算是一次正面的肯定包貝爾的演技了吧。甚至有網友還在線調侃到:包貝爾只要有頭髮,演戲還是可以看的。

似乎一夜之間,憑藉着囂張的富二代角色,包貝爾就躋身了實力派的行列。

客觀地講,雖然包貝爾沒再用尷尬來繼續詮釋喜劇,但對比於同片搭檔影帝王千源,演技上的短板還是比較明顯。

尤其是和原版中的“青龍影帝”劉亞仁相比,在表現奸邪陰狠、心狠手辣時,依靠的依然是放大的面部表情和歇斯底里的嘶吼。

就像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得不到糖果的小孩,試圖用大喊大叫來表達意願,用形式主義來放大內心情感的演技,你可以看出他的壞,卻未必能感受到他的陰,終究還是落了下風。

不過,《“大”人物》幫助包貝爾扭轉的風評效果,遠超於自身演技的短板。當然,一個演員的爛片王的稱號不會因為一部電影而產生,洗白也不會因為一部電影就消散。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大”人物》只是為包貝爾“暫時”扳回了一程。

大家常説女演員是吃“青春飯”的,其實對於男演員來説又何嘗不是呢。

所以,做一個演員到了一個階段後,就會想着“轉型”這件事,而對於演員來説,最常見的轉型方式就是做導演。

包貝爾自然也深知此道,於是在導演路上一去不回頭,似乎真的要坐實自己“全能藝人”的名頭。

2018年,包貝爾藉着“亞洲第一美女”的噱頭,自導自演了《胖子行動隊》作為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可以説《胖子行動隊》徹底將包貝爾幾年來好不容易積累的號召力和僅存的好感,打入了谷底。

尷尬的劇情,俗爛的演技,每個因素都足以再一次坐實包貝爾爛片王、恰爛錢的事實。

尤其是在虎撲宣傳《胖子行動隊》時,被網友一通懟,被吐槽的何其慘烈。

在第十屆的“金掃帚”獎的評選上,包貝爾的《胖子行動隊》摘下了“最令人失望的導演處女作”獎項。

此外,《胖子行動隊》還深陷了抄襲傳聞,口碑崩塌,票房不如預期。對此,相信包貝爾和大多數網友們一樣,心存一個疑問:演員轉型當導演的,不都賺得盆滿缽滿,怎麼到了包貝爾這就失靈了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像趙薇、鄧超、王寶強等人為何當導演後,依舊可以籠絡大批粉絲和觀眾助陣,根本就在於在做導演之前,這些人基於“演員”的本職工作,從演技、作品等方面都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可包貝爾恰恰相反,演技還沒得到認可就開始導演作品,這不是錦上添花,反而是雪上加霜。

在某次採訪中,包貝爾曾説:“我導演的作品,是我自己想要的”。這句話放在現今的包貝爾身上,顯得太理想主義了些。

人人都想當大師,按照個人意願去拍攝出個人風格的作品,然而當實力不匹配,這些話就成了一句空話,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臉。

當有人問到包貝爾“您希望以後成為什麼樣的導演”時,他的回答是“我想成為李滄東,不需要花很多錢,卻能拍出自己想拍的”。對於現在的包貝爾來説,在成為“李滄東”之前,還是先做好本職工作,演好戲再説吧。

2019年的《“大”人物》如果算是包貝爾第一次的翻身之作,可是很快的,包貝爾就親手毀掉了好不容易轉好的風評。

去年年底的一部《大紅包》再一次消費了大眾的期待,消耗了觀眾的耐心。

不論是演戲還是導戲,如果包貝爾大大方方的承認就是擺明了只想圈錢,大家可能還要敬他是條漢子,足夠坦誠。然而現在一面宣揚自己的偉大導演理想,一面卻在爛片王的路上繼續前行,時至今日所招致的罵名,何嘗不是自作自受呢?

包貝爾曾説過“世界上最大的鼓勵就是嘲笑,自己的成名之路上,是一路上被笑醜走過來的。”

被嘲笑了多年的包貝爾不知是有了免疫力,還是屈膝於資本力量,我們並沒看到這些嘲笑給予他的正面激勵或是引導作用。

在《我就是演員3》的決賽中,包貝爾形容自己“自不量力”,在作者看來,這並不是一句自謙,反而帶着點賭氣成分。

畢竟觀眾不會有耐心和時間,去體諒你在自不量力的前提下,所貢獻出的一次次嘗試性的、不合格的爛片,用觀眾的包容和容忍去等你成長。

客觀的看,包貝爾的演技並不是一無是處,在他演配角的戲裏,甚至是綜藝上的一些表現,他是機靈、聰明而出彩的,只是才華真的不夠。

沒學會走,就想跑的結果,很可能是摔得頭破血流。

包貝爾如果真的只是想要圈錢,大可循着現在的爛片路一走到底不回頭,名聲、認可都不要了。

可如果他想要成為“李滄東”或是“演員包貝爾”,還是沉澱下來,好好打磨一下自己的演技,別讓那些嘲笑僅僅是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