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史上不懼裸刑的六女傑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八卦

  中國古代史上統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罰,莫過於當眾裸露女性的身體。

  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觀形成後,中國人便開始以裸體為恥了,掠去女性的衣服,使其一絲不掛,這就是貶低她的身份,侮辱她的人格的一種卑鄙的做法,尤其是將女犯處以裸刑,除了貶低其身份之外還額外起了一個羞辱的作用。

  從古至今,有很多女性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這裏,我們例舉六位中國曆代的女傑,看一看她們是如何面對這種慘無人道的卑劣刑罰:

  1、毛皇后

  毛皇后是前秦皇帝苻登之妻,她出身將門,美貌出眾、武藝高強,善於騎射,有萬夫不當之勇。

  她率軍與姚氏叛軍交戰時,由於寡不敵眾和符登的錯誤指揮,致使她本人被姚軍所生擒。姚軍生擒了這位英勇美貌的女英雄後欣喜若狂,將毛後當做戰利品奏凱回營。

  當即,毛後就被剝光了盔甲和衣服,受盡了士兵的嘲弄和凌辱,最後被士兵們用繩索捆綁後押至姚萇處報功。儘管毛後此時鬢髮散亂、滿身汗污,且被五花大綁,但卻不能掩飾她那出眾的美貌和婀娜多姿的身段,姚萇見之不禁大為心動,竟欲納她為後,説道:“假如你能和我相好的話,那麼你將會是國母了。”

  毛後聽罷,鳳目圓瞪,對着姚萇罵道:“我乃堂堂的皇后,怎能受羌賊們的侮辱,要殺便殺,何需多言!”姚萇雖被臭罵了一頓,但還不忍心用刑。這時毛後又仰天大哭,罵道:“姚萇無道,前害天子(指苻堅),今辱皇后(就是她),皇天后土,寧不鑑照!”

  姚萇見她越説越兇,不由得怒從心生,立刻喝令手下將毛皇后推出帳外施以裸刑斬首。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寧願犧牲身體,也不願委屈求權的女傑皇后。


  2、陳碩貞

  隋末巾幗女傑陳碩貞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眾起義,自封為“文佳皇帝”。

  陳碩真是當地百姓的崇拜對象。後來起義失敗了,陳碩貞被俘。在遭處死的時候,唐軍為了破壞其在百姓心目中的極高威望,行刑時剝光了陳碩真的衣褲,使她一絲不掛地跪在秋風之中,以供廣大圍觀者對女性胴體的欣賞,這對於任何女性來説都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隨之,劊子手又當眾對她實施凌辱,然後,割去其雙乳,想以此來摧毀其意志,但是,陳碩貞對於劊子手的種種暴行卻毫無畏懼,挺直了自己赤裸而堅強的身軀,欣然的向死亡走去。


  3、邱二孃

  咸豐五年,由於叛徒的出賣,起義軍女首領邱二孃被監察御史陳慶鏞逮捕。隨後她被押送泉州,受盡嚴刑拷打,全身上下幾無完膚,但她始終堅貞不屈。

  同年六月十四日,邱二孃被押往泉州南校場執行凌遲之刑。行刑者將她的衣服全部剝掉,一絲不掛的將其綁在凌遲架上,臨刑前邱二孃不禁仰天長嘆:“天意啊!”

  然後便閉上雙眼,咬緊牙關,忍受着自己那赤裸身軀上的皮肉被劊子手一片片地割下來……。數個時辰後,邱二孃便香銷玉殞了,時年僅二十二歲。


  4、廖觀音

  清末,領導川西起義的女領袖廖觀音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後,不幸被清軍捕獲。

  在實施斬首刑的時候,劊子手剝光了她身上所有的衣服,赤身裸體遊街示眾,但她依然神色自如,一路上昂首大罵:“慈禧是洋人的大奴才,岑老四(岑春煊)是小奴才,紅燈教是滅清剿洋的天兵天將!”

  一路經過走馬街、督院街後,廖才被押至位於錦江下蓮池的刑場。廖觀音雖被按跪在地,但依然昂首挺胸,毫無懼色。圍觀眾人無不暗暗稱讚。

  直至劊子手的鬼頭刀一揮,廖觀音那堅強不屈的美麗身軀才因失去首級而慢慢地倒下,鮮紅的熱血染紅了刑場,圍觀眾人無不唏噓嘆息,廖觀音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就此畫上句號,就義時年僅十七歲。


  5、黃富羣

  1935年5月,紅四軍優秀的女戰士黃富羣因叛徒出賣,在清流不幸被捕。不久,被解押回連城。

  敵人妄圖把地下黨、縣蘇幹部、游擊隊一網打盡,採取了軟硬兼施的手段。從那以後,黃富羣幾乎每天都遭受敵人的酷刑。抽鞭子,辣椒水,用鐵鍬燙皮肉……黃富羣經常被折磨得死去活來,但始終不吐露片言隻語。

  60多天過去了,敵人仍毫無所獲。同年7月26日上午,黃富羣跟丈夫沈邦翰一起走上了刑場。在連城縣西門夫子廟板的一堵牆下,一個匪首親手用大刀殺害了沈邦翰後,又轉到被反綁着雙手的黃富羣面前,大聲地吼道:“女共匪,你到底招不招?——不招,今日就要掏心剖肚了!”

  黃富羣看着丈夫的屍體,不禁悲痛欲絕,她睜開眼睛怒目而視,竭盡全力大聲高呼:“紅軍萬歲!”一個隊的劊子手,隨即持着屠刀走上前去,撕開黃富羣的上衣,把她兩個豐滿的乳房割了下來,接着又剖開胸膛,掏出她的腑臟,殷紅的鮮血不斷地噴灑出來。黃富羣仍強忍着劇烈的痛苦大呼口號,直至劊子手割下她的心臟時才成了絕響。


  6、丁佑君

  1950年5月,組織上分配丁佑君到西昌工作,任縣立女子中學軍代表。後因土匪的叛亂,丁佑君在王正中家被圍攻的土匪逮捕。面對土匪的淫威,丁佑君絲毫不屈服,且痛斥叛匪。

  高開祥、朱煊等匪首惱羞成怒,於是將丁佑君剝光衣服裸體遊街示眾。羣眾們看到土匪竟公然羞辱丁佑君,都不禁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但丁佑君卻挺直胸膛,昂起頭顱,毫無懼色,邊走邊喊:“老鄉們,不要怕!這不是我的恥辱,我是為老鄉們來工作的,就是死了也光榮。能為人民而死,是最光榮的!這羣土匪才是最卑鄙!最下賤!最無恥的!”

  當天晚上,滅絕人性的土匪們將丁佑君四肢捆綁柱子上,發了瘋似地用皮鞭、棍棒抽打,施老虎凳,慘無人道地將鋼針穿過奶頭插進乳房,甚至喪盡天良輪姦丁佑君……

  但這位女傑卻沒有屈服,在她臨刑前,仍然高呼着:“擁護共產黨,毛主席萬歲!”

  以上就是六位堅貞不屈的中國女傑,除此之外,為了事業、為了榮譽、為了正義,犧牲自身的偉大女性更是數不勝數,那些殘暴的統治者們,妄圖以裸刑這種羞辱的方式來重創女性的心靈,使她們永遠抬不起頭來,從而達到征服其心的目的。

  但是,這些劊子手們想錯了,身體和貞操自然是女性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堅強的意志和崇高的信念更是鑄造了中國女傑們心靈中不可摧毀的“鋼鐵長城”!


  史上十大“不願留名”的英雄

  1.先軫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爆發。戰爭開始前不久,晉軍統帥郤缺病故,先軫被破格提拔為三軍統帥。

  先軫在城濮之戰中創造了謀略戰爭。

  在此之前的戰爭,包括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戰爭雙方都講究“以戰為禮”,是用一種類似體育比賽的風格去打仗的。

  而先軫毫不客氣的使用了戰術和謀略來對付楚國人。退避三舍,將敵人誘入口袋陣;三軍合兵一處,猛攻敵人側翼;馬背上蒙上虎皮,震懾敵軍;這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的計謀,在那個時代都是驚天動地的創舉(想想宋襄公是怎麼打仗的)。從此,士兵終於與儀仗隊有了區別。兵不厭詐,也開創了兵法的先河,為之後的孫武、吳起創造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城濮之戰大勝楚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謀略戰,崤山之戰大勝秦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殲滅戰,晉北大勝狄軍是中國第一次成功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敢於唾君之面的老先軫不知敗為何物,於是孤身卸甲衝入敵陣,對自己冒犯國君的行為進行了懲罰。

  無論是歷史影響力,軍事能力,還是人格魅力,先軫的成就都無比輝煌。

  但,他的名聲……


  2.司馬錯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力排眾議,使用了令兩千年後的人都不可思議的一種挖心戰術,在“使人聽此調朱顏”的蜀道上一縱千里,滅掉蜀國。從此秦國擁有了最充足的後勤補給。

  然後司馬錯又使用挖心戰術,從蜀地沿長江順流而下,直取楚國黔中。這種神奇的孤軍深入,就地補給,橫掃敵人腹地的神話可以與西方的迦太基統帥漢尼拔交相輝映。

  在這之後,才有了李冰治水,才有了王翦滅楚。

  但是,誰知道……


  3.婁敬

  漢朝、隋唐、清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時代。但這些強盛的時代,也都分別有他們嚴重的外患。如漢朝的匈奴,唐的突厥、吐蕃,清朝的準噶爾等等。

  當不願意進行戰爭,又很難避免戰爭的時候,和親就是最好的辦法。和親這一項措施,造就了中原地區的繁華,試看堅決不和親的宋王朝和明王朝有多麼孱弱,就能感覺到和親的巨大作用了。

  和親的發明者就是這位婁敬。

  公元前200年,劉邦在白登遭遇匈奴包圍,差點死掉。婁敬事先已經預見到白登之圍,並向劉邦提出警告,遺憾的是劉邦使用監獄來對待他。 偉大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名聲難道真得有那麼難?


  4.陳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和説出這句話的陳湯,最近已經開始在各大BBS上流行起來了。但是陳湯、甘延壽他們的功勳業績究竟是什麼呢? 東漢時期,匈奴郅支單于稱霸西域,最後自大到無端殺害我外交使節的地步。郅支單于自以為漢朝西域都護兵馬不足,又沒有聖旨來調動兵力,他有足夠的時間逃走。但是甘延壽和陳湯當機立斷,假傳聖旨,令西域各國聚集聯軍四萬多人,一路過沙漠,將郅支單于擊斬。他們用行動來告訴世人,漢朝是大國,如有冒犯就是死路一條!

  但是腐朽的漢朝統治者卻要治二人假傳聖旨之罪,陳湯在申辯之時,喊出了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千古之下,仍然擲地有聲。 但是……他的名聲在哪裏呢?


  5.劉曄

  三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人才最集中,謀略最發達的一個時期,但在這一段精彩絕倫的歷史中,關係天下局勢的大戰略也並不多,一共只有7次。

  其中,四次成功使用的謀略是:曹操平定河北;周瑜決戰赤壁;鄧艾偷渡陰平;王濬直搗建業。三次放棄使用的謀略是:曹操放棄攻打劉璋;曹丕放棄攻打孫權;諸葛亮放棄突襲長安。

  三次被放棄的大戰略之中,有兩次是大謀略家劉曄提出的。曹操如果能聽劉曄之言,得隴望蜀,天下就沒有劉備;曹丕如果能聽劉曄之言,趁劉備一心報仇之際攻打孫權,天下就沒有孫權;可惜,大謀略被糊塗一時的曹操和糊塗一世的曹丕輕易忽視。

  令人痛心的是,劉曄在三國遊戲中智力設定一般只有80多,還不如彌衡這個痞子。大家知道他的大名,也許更多的是因為他發明了霹靂車的原因……


  6.鄧艾

  比較岳飛和鄧艾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二人出身相似,成長經歷相似,志向相似,治軍方法相似,謀略相似,千古奇冤相似,不同之處,也就是岳飛沒有直搗黃龍府,而艾卻順利拿下錦官城。

  而鄧艾偷渡陰平,繞過劍閣直抵綿竹城下的驚險戰術,更是岳飛不能比擬的。二戰中古德里安奇襲繞過馬奇諾防線的戰術,勉強可以與之相媲美。

  綿竹守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大義凜然,開城應敵,迅速戰死沙場(他居然不知道這個時候應該防守,不知諸葛亮為什麼不教給他一些簡單的軍事常識)。

  成都在劉禪的領導下不費刀槍,舉城而降。

  可是,功成名就的鄧艾卻被鍾會藉故逮捕。後來,鍾會被殺,鄧艾被自己的舊部放出,卻被趁亂報仇的衞瓘害死。

  鄧艾的功勳大於岳飛,謀略勝過岳飛,冤屈苦過岳飛,名聲雖有,卻太小了……


  7.陳慶之

  南梁大通年間,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梁武帝派將軍陳慶之率兵七千,護送元顥回北魏當皇帝。(七千人太少了吧?這件事充分體現出梁武帝腦子裏有水,就像他當年用四十萬民工造豆腐渣水壩一樣)。

  但是陳慶之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人們改變對梁武帝的認識。就是這七千白袍梁兵,在睢陽破敵七萬,在屯考破敵兩萬,在滎陽破敵四十萬,北魏皇帝和洛陽守敵不戰而逃。一年零兩個月之內,陳慶之就用七千兵力,攻佔三十二座城,勝利四十七場,把一個白痴愣是扶上了北魏皇帝的寶座。

  可是元顥還在努力證明自己的白痴,主動把陳慶之的糧草切斷,援兵切斷。這七千白袍勇士在和爾朱榮百萬大軍激戰三天之後終於失敗,全軍覆沒。陳慶之化裝逃回南梁。

  不必再説什麼了,戰神!我為你的事業和名聲而哭泣!


  8.王琳

  王琳是梁元帝蕭繹的手下王僧辨的手下,在侯景之亂中他一人召集了一隻山賊部隊參戰,立下大功,從此躋身政治舞台。

  侯景派他的哥哥來勸降他,他不為所動;他的上司王僧辨和蕭繹猜忌他,將他投入監獄,殺了他的副將,他也不為所動;但老部下陸納叛變,攻佔豫章,政府無力圍剿時,他身披鐐銬,孤身勸降,陸納立刻投降。

  但梁朝很快崩潰,蕭繹被北齊部隊殺害,陳霸先殺掉王僧辨自立。王琳拒絕陳霸先的招降,靠着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孤身組織軍隊攻打陳國。以後身風雨飄,為祖國故主復仇之心卻不變。

  最後他終於戰敗,被陳軍抓獲,抓他的人有意將他放走,幾萬人為他提供資助;陳軍大將吳明徹見到他的影響力仍然這樣巨大,怕他繼續造反作亂,派人追上去將他殺害。

  王琳去世之後,當時天下男女老少,無不痛哭流涕。

  可是現在史上的芸芸眾生,又有誰還記得他的名字?


  9.馬植

  馬植的祖先是漢民族燕雲十六州的居民。燕雲十六州自公元937年被石敬塘割讓給遼國,已經將近兩百年過去了,馬植卻仍然無比的熱愛當初拋棄他的祖國。

  趁着宋朝使節童貫訪問遼國的機會,馬植秘密晉見童貫,提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這個計劃的震撼力,絕不亞於三分下的隆中對。

  這個計劃就是:培植飽受契丹貴族欺壓的女真部落。

  馬植帶領着部下,不斷秘密訪問女真部落,想盡辦法挑起女真與契丹間的矛盾。終於,完顏阿骨打起兵滅掉遼國。

  但遠交近攻的策略,要有強大的力量作後盾。馬植遠離故國,沒有想到故國的軍事力量竟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燕京之戰,潰散的遼兵仍然將宋軍打得潰不成軍。女真部隊因此繼續南侵,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雖然拯救祖國的計劃反而加速了祖國的滅亡,但馬植的愛國熱情和雄才大略,仍然應該在歷史上留下大名,可惜……


  10.大策零

  大策零是準噶爾人。 提到準噶爾大家一般會想到噶爾丹王子,1697年,葛爾丹自殺,策妄阿卜拉坦繼位。策妄阿卜拉坦是西藏軍事領導人拉藏的姐夫,也是親家,他的女兒嫁給了拉藏的兒子丹衷。

  拉藏為了討好清朝,將達賴六世送往北京,引起了策妄阿卜拉坦的不快(準噶爾和清朝的關係地球人都知道),再加上他對西藏領土的垂涎,所以1716年,他終於秘密出兵去攻打他的親家。

  廢話説得太多了,接下來大策零出場。策妄阿卜拉坦派大將大策零攻打西藏,大策零率領八千子弟兵十月出發,白天潛伏,晚上行軍,一路經過天山、塔里木盆地、崑崙山、青藏高原等世界上最難走的高山(直線距離兩千公里,現在的大學登山隊應該汗顏),第二年七月神兵天降於拉薩,殺死拉藏。

  這一次行軍是世界戰爭史上最艱難的行軍,也是最成功的。當大策零到達拉薩的時候,拉薩人民還以為是送丹衷省親的部隊,大策零也就這樣承認,拉藏遂在毫無準備的狀態下被殺。

  相比之下,韓信突出陳倉故道的行軍、蘇沃洛夫突出高加索山脈的行軍和織田信長突出桶狹間的行軍可謂是象度假一樣悠閒……


  十大草包將軍逢戰必敗

  在古代歷史上有常勝將軍、有戰無不勝的戰神,當然,還有那些逢戰必敗的草包將軍!俗話説,一個將軍打敗仗是家常便飯,但是一輩子打敗仗就難了!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細細道來!

  1、西漢李廣利

  李廣利,漢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是昌邑哀王(劉髆)的舅舅。雖然同為外戚,可李廣利比起之前的衞青、霍去病卻差了十萬八千里。衞青和霍去病兩位外戚統帥橫掃漠北,打得草原悍狼匈奴嗷嗷狂逃。大概是受了衞霍二將軍橫掃千里的鼓舞,漢武帝在其晚年似乎患上了"外戚依賴症",認為似乎只有外戚才是最好的統兵大員,同為漢武帝大舅子的李廣利就這樣平步青雲,在衞青去世後接替了大將軍的職務。當時他面臨的是比衞青好的多的形勢,但是在這個歷史時刻,李廣利這位庸才粉墨登場,差點把漢匈戰爭的大好格局都賠進去。

  二徵大宛,李廣利率六萬大軍出塞,屢戰屢敗,雖最後勉強迫使大宛投降,可漢軍的損失居然高達六分之五,這樣的"勝仗"居然還未讓漢武帝清醒。之後三徵匈奴之戰,漢武帝壯志滿懷,一心要把匈奴趕盡殺絕,可李廣利實在讓他失望了。第一次徵匈奴,李廣利率三萬大軍在天山大戰右賢王,先勝後敗,被匈奴人重重圍困,險些腦袋搬家。

  不過這次畢竟面對匈奴優勢兵力,還算情有可原,第二次徵匈奴,漢武帝動了血本,把二十一萬大軍交給李廣利,與匈奴單于10萬大軍在蒙古土拉河血戰,久戰不下後匆忙撤軍,靠着漢朝斷後部隊的殊死奮戰總算全身而退,可這次畢竟還算把部隊完整的帶回來,不算太丟人。


  第三次徵匈奴李廣利率七萬精鋭,在內蒙古杭愛山與匈奴決戰,先是打了個開門紅,迫使匈奴撤軍,可之後又被匈奴來了個反包圍,七萬大軍全軍覆沒,連李廣利本人也投降匈奴。此戰使漢朝精鋭幾乎損失殆盡,漢武帝不得不下輪台詔,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戰爭。可幸的是,漢朝瘦死的駱駝畢竟比馬大,匈奴雖然三次挫敗李廣利,卻始終沒有改變漢匈戰爭的大格局。

  不但打仗不行,李廣利的人品也着實有問題,此人打仗無謀,為官卻陰狠奸詐,實在是聰明用錯了地方。他在任大將軍期間,勾結丞相劉屈髦,結黨營私,陷害太子,直接造成了漢武帝末年的巫蠱之禍。作為將軍,他更是忌賢妒能,排斥異己,徵匈奴期間,坐視李陵孤軍被圍而不救,斷送了一個名將的前程,而自己最後也兵敗投降,可悲的是當漢奸也沒當好,投降沒多久就被匈奴重臣衞律陷害身死。


  2、南北朝-宋王玄謨

  大詞人辛棄疾在南宋國破山河在的時代裏曾悲哀的賦詞感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説的正是南朝宋國北伐中原的典故,在南北朝分裂的大格局下,宋國本來是最有希望締造南方統一北方奇蹟的王朝。在經過劉裕和劉義隆兩代帝王勵精圖治以後,南朝宋國國力富庶,兵強馬壯,出現了南北朝時代最好的政治局面---元嘉之治。而北方的鮮卑北魏初步完成了統一,正是立足未穩之時,南朝原本迎來了他們一統中國的最好時機,連南朝當政的宋文帝也憧憬起"封狼居胥"的偉業了,只可惜將熊熊一窩,一個叫王玄謨的庸將橫空出世,最終締造了"贏得倉皇北顧"的滑稽結局。

  王玄謨出身南朝世家大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北朝鮮卑燕國的大將,可謂是將門之後。説起來,王玄謨的優點也是不少的,比如説他善談吐,能説會道,宋武帝劉裕就是在與他交談後大為讚賞,從此大加提拔。而且他的人品也不壞,甚至剛直敢言,在後來劉宋暴君亂政,大殺宗室的時候,正是他直言抗爭,才避免了更多的流血事件。但是能説並非意味着會做,之後王玄謨的表現讓人大失所望。

  公元450年,剛剛結束了對北朝漢族世家大清洗的北魏太武帝舉兵南征,宋軍在彭城嚴防死守,硬是擋住了魏軍的鐵騎。大好形勢下,宋朝終於在七月舉兵北伐,兵分兩路殺入北方大地,當時,北魏因持續的民族壓迫,已經民怨沸騰,中原百姓紛紛起兵,組成義師聲援南朝北伐軍。


  王玄謨作為大將隨東路軍經黃河入山東,一路連下數城,可謂勢如破竹。然而就在大好形勢下,王玄謨的拙劣表現開始了,先是他對歸附過來的中原義軍非常不信任,不但肆意拆散,更在佔領區橫徵暴斂,使宋軍大失民心。然後在事關北伐戰局的滑台之戰中,面對這個本可輕易攻克的小城,王玄謨卻因貪圖城中財物而禁止使用各種攻城器械,結果圍城200多天卻始終不能拿下,反而給北魏贏得了集結兵力反撲的時間。

  事情到了這步還不算太壞,如果宋軍穩打穩紮,即使不能擊敗魏軍,做到全身而退也不困難,可王玄謨在迎戰北魏增援部隊的時候,被北魏軍浩大的聲勢嚇破了膽,直接發揮了其另一大特長---跑。丟下前線的數萬軍民倉皇南逃。導致喪失主將的宋軍即刻陷入到北魏鐵騎的包圍中,最終被打得全軍覆沒。

  此戰也成為元嘉北伐的轉折點,本來之前宋朝西路軍在河南連戰連捷,東路軍雖面臨北魏增援部隊,可依然是個相持局面,北伐形勢原本大好,可滑台一敗,東路軍全玩完,西路軍獨木難支被迫撤退,北魏居然趁勢殺入南朝境內,兵逼長江,若非藏質,沈璞等一批名將殊死奮戰,阻擋北魏騎兵南下,劉宋王朝估計也得落個二世而亡的結局。在劉宋北伐失敗後,鮮卑人漸漸穩固了他們在北方的統治,後任的鮮卑帝王以漸進式的漢化政策,逐漸贏得了中原百姓的民心,南朝統一中國的最好機會,就這樣失去了。


  3、唐朝鮮于仲通

  鮮于仲通,名向,漁陽縣人,寄籍新政。説起來,鮮于仲通本人和帶兵打仗原本是沒什麼緣分的,他家是四川當地的富豪,從小就勤攻詩書,還在科舉裏中了進士。不過鮮于仲通讀書有專攻,救世濟民的本事沒讀出來,帶兵打仗的道道也一竅不通,卻從滿冊書卷裏學來了不少溜鬚拍馬的本事,並很快學以致用。

  早在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在四川窮困潦倒的時候,鮮于仲通就認定他是個"奇貨",經常資助他,後來楊國忠憑着妹妹楊貴妃的關係平步青雲,自然下死力的報答鮮于仲通,鮮于仲通因此平步青雲,終於成了手握四川軍政大權的劍南節度使。

  本來這樣的事也不可厚非,身在官場,誰沒有點鑽營的手段,可打仗實在不是鬧着玩的事,加上鮮于仲通此人人品實在太濫,他拼命巴結楊國忠,橫徵暴斂,將四川禍害的民不聊生。任用酷吏壓迫臨近的南詔等國。結果,他所信任的酷吏張須陀強暴了南詔王妃,使南詔與唐朝幾十年的友好關係徹底告吹,闖下了塌天大禍。


  天寶十年,為報張須陀辱妻之仇,南詔發兵攻唐,將姦污南詔王妃的張須陀大卸八塊,由此,也拉開了鮮于仲通這位邊鎮大將一系列草包式軍事指揮的序幕。戰事打響後,鮮于仲通急於搶功,率8萬精兵殺入南詔境內,別説,唐軍的浩大氣勢一開始還真把南詔嚇住了,鮮于仲通很快兵逼西洱河,南詔國王閣羅鳳慌忙派使者求和,並一再表示,只要唐朝能夠退兵,南詔願接受唐朝的一切條件。

  其實事情到了這一步,唐朝已經有台階下了,更何況此時唐朝最大的對手是吐蕃,南詔的存在更可以被當做防禦吐蕃的屏障。然而短視的鮮于仲通乾脆利落的拒絕了南詔的求和要求。為求自保的南詔只好背水一戰了,唐朝喪失了本可不戰屈人之兵的最好機會。

  然而鮮于仲通馬上又走出了另一步臭棋:他拒絕部將提出的穩進的建議,派大軍饒到蒼山背後,很想演一出前後夾擊全殲強敵的好戲,想法是不錯,可太不切實際了,唐軍的西面,正有吐蕃的邊軍在虎視眈眈,值此危機時刻,南詔不可能想不到向吐蕃求援的一招,可鮮于仲通長着豬腦子,硬是對吐蕃的威脅視而不見,事實果然如此,唐朝派大軍企圖饒蒼山發動進攻,卻正好讓部隊的側面暴露在吐蕃人的眼皮底下,南詔和吐蕃合軍從兩線發動襲擊,將唐軍攔腰斬斷,於是一場原本勢如破竹的勝利很快變成了脆敗,六萬唐軍被殺,屍首堆滿了山谷,鮮于仲通想給敵人來個前後夾擊,最後卻被人家來了個前後夾擊。

  可恨的是,唐軍全軍覆沒,卻只跑了這個無能統帥鮮于仲通,在楊國忠的庇護下,他不但逃過了兵敗的懲罰,反而平級調動為京兆尹,然而幾年後,他因小事得罪了後台楊國忠,最終被貶官,小人枉做了小人,但下場還不算太壞,因為他去世於安史之亂的前夜,壞人得善終,真是老天無眼。


  4、宋朝範雍

  對於西夏開國君主元昊來説,曾擔負北宋西線防務的範雍一定是元昊最喜歡的敵國將領,在西夏由弱變強崛起河西的過程裏,元昊想讓範雍幹什麼,範雍就幹什麼,十分聽話。説起來,從人品角度看,範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為官清廉,勤於政事。更可貴的是,他性格剛正不阿,在皇帝面前敢於堅持自己的原則,善於選拔推薦人才,在北宋朝廷里名聲實在不錯。可人品好歸人品好,範雍打仗卻是個外行,加上身上文人特有的認死理的倔勁,使他不斷在宋夏戰爭裏屢出昏招,最終搞得半生英名盡毀。

  範雍鎮守西部邊陲的時日,正好是西夏王元昊在歷經兩代人蟄伏修煉,終於破繭而出的關鍵時代。結果,範雍任延州知州時,元昊終於扯旗自立,拉開了宋夏戰爭的大幕,並將攻擊的首要目標選在了範雍鎮守的延州上。由於宋朝在這條防線上守衞甚嚴,於是元昊便首先致書範雍,提出要去宋朝議和,此時宋夏雙方已經劍拔弩張,這種詐和伎倆恐怕只能哄小孩子了,可範雍偏偏信了,接着,元昊派遣大批部下,假意向範雍投降,按照範雍部將們的意見,這些党項降兵降意真假未知,即使接受其投降,也該將其遷居到別處安置,偏偏範雍書讀的糊塗了,很想"懷仁四方",反而把這些降兵安置在延州軍事要地金明寨周圍。


  至此,範雍的前兩步回應全落到了元昊的陷阱裏。結果某日夜晚元昊一聲炮響,詐降的党項人羣起而出,與元昊大軍裏應外合,率先偷襲了金明寨,將金明寨的宋軍來了個一網打盡,直接兵臨延州城下。面對危機局面,範雍再出昏招,在元昊對延州圍而不急攻,圍點打援企圖已經極其明確的情況下,依然派人送信死催周邊宋軍來援,結果,元昊在好水川設伏,將來援數萬宋軍全數包了餃子。好水川之戰,是西夏對宋朝第一次大規模的殲滅戰,也是西夏從一個臣服於宋朝的部落走向"主權國家"的開始。

  不過帶兵無能的範雍,在鎮守西線的日子裏卻還是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好事,正是這件好事,幾乎最終改變了北宋抗擊西夏被動的戰局。在他剛剛到任延州時,有個小兵觸犯軍法,論罪當死,而範雍因愛惜這個小兵是條熱血好漢,破例赦免了他。多年以後,正是這個小兵率軍在戰場上屢屢重創西夏鐵騎,成為了西夏軍隊最恐懼的宋朝戰神,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狄青。


  5、南宋-元范文虎

  一個敗將禍害一個朝代並不稀罕,禍害兩個朝代才叫稀罕中的稀罕,由宋入元的大將范文虎正是這樣的稀罕貨。

  作為南宋統兵大將,范文虎的後台硬的很,老丈人正是把南宋禍害得烏煙瘴氣的奸相賈似道,所謂上粱不正下粱歪,從宋蒙戰爭一開始,范文虎就屢屢在蒙古大軍面前表現出飯桶本色。1269年襄樊爭奪戰,範大將軍率南宋主力水軍馳援襄樊,水陸軍隊列陣幾十裏,真個是威風凜凜,結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轟,範大將軍嗷的一聲拔馬狂逃,把幾萬大軍扔下任蒙古人宰割。

  還好有老丈人護着,範大將軍不但沒被"問責",反而官升一級,兩年後,襄樊爭奪戰,范文虎妒忌名將李庭芝的指揮大權,居然給老丈人誇口説自己單獨帶軍就能平滅蒙古人,在老丈人的支持下,範大將軍獨立統兵進軍襄陽,一路上慢慢騰騰,帶兵打仗還帶着妓女小妾,整日尋歡做樂,十足的沒出息樣。果不其然,范文虎的大軍在湍灘與元朝名將阿術大戰,又是一觸即潰,宋朝一百多名軍官和數萬官兵當了蒙古人的俘虜,兩個月後,范文虎不幸在鹿門又撞上阿術,這次他連打的膽子都沒有了,連夜撒丫子就跑,數百艘精良戰艦和上萬官兵再次成了蒙古人的戰利品。


  四年以後,蒙古人兵逼安慶,鎮守安慶的范文虎嚇的腿發軟,連逃跑的勇氣都沒有,居然不放一槍便開城投降,看在給自己當了多少年"運輸大隊長"的份上,蒙古人欣然接受了范文虎的投降,並命其成為滅宋的急先鋒。還別説,叛變後的范文虎還真威風了一段時間,他打蒙古人沒本事,掉轉槍口打宋朝卻似出了籠的"猛虎",率先攻下了臨安,俘虜了宋朝太后君臣,至此,當了多少年長腿將軍的範大人,總算過了把"氣吞萬里如虎"的癮。南宋滅亡後,元朝對這位滅宋的"功臣"禮遇有加,加上範大將軍確實屬於會來事的主,於是沒多少年就混到了尚書右丞的崗位上。

  可惜好景不長,天下一統的忽必烈又惦記上東邊島國日本了,而此時元朝的兩位水戰名將史天澤與張弘範已相繼去世,於是同樣水戰將領出身的範大將軍只好趕鴨子上架了。按説當時的日本實力真不強,不能和中原政權相比,忽必烈也給了范文虎足夠的信任以及10萬水軍,共計3500多艘戰船,浩浩蕩蕩直向東洋殺去。可事實證明,草包終究是草包。范文虎的大軍到了日本沒多久,遍趕上了颱風。雖説天災不可避免,範大將軍對台風的應對措施也愚鈍之級,眼睜睜看着幾千艘戰船在海上被風暴狂虐。

  不過元軍雖然損失巨大,但實力尚存,並非到了不能打的一步,元朝軍將們更是士氣高漲,紛紛請戰,表示要背水一搏,和敵人決一死戰,範大將軍很高興的表揚了戰士們的奮勇精神,一轉眼便跳上一艘戰船跑回了國,把數萬元軍扔在了日本島上。結果羣龍無首的元軍很快在日軍的反擊下崩潰,上萬元軍成了日本人的俘虜。這個意外的勝利讓日本人欣喜若狂,他們紛紛把勝因歸結到"神風"上,不過説實話,就算是沒有颱風,面對這樣的長腿將軍,日本人想敗都難。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戰敗的范文虎竟然在蒙古權臣的庇護上隱瞞了失利的真相,直到一年後才被追查,一度遭到罷官,可沒過多久便被重新啓用,從這個角度看,範大將軍打仗草包,混官場的本事卻真不是蓋的。1301年,享盡了富貴的范文虎以尚書丞相的身份病逝於家,留在歷史的是他無數次草包式的戰場表演與長腿將軍的美名。


  6、元朝也先帖木兒

  也先帖木兒,元末名臣,其兄長就是元朝末年的名臣脱脱。説起來,這哥倆還算是元朝末年統治階層難得的名臣,哥哥脱脱當丞相期間,整肅朝綱,尊儒崇孔,編修宋史,着實做了不少好事,也讓末世元帝國迎來了其政治相對清明的一段時期。弟弟也先帖木兒也不賴,久歷監察御史的他整頓吏治,打擊貪官。幫了哥哥不少忙。可是,當時的元帝國,在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的積壓中,早已似一個膨脹的火藥桶,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終於,因不堪忍受元朝治河官吏的壓榨,數千河工在潁州起義,"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點起了轟轟烈烈元末農民戰爭的燎原烈火。

  戰事突起,元朝政府猝不及防,久疏戰陣的元朝地方軍隊在起義軍的打擊下一觸即潰,潁州一地的起義很快演變為席捲全國的抗暴鬥爭。河南,山東,蘇北大部分地區盡成起義軍的勢力範圍。元朝連續派去鎮壓的幾支部隊相繼被起義軍全殲,事以至此,脱脱倒是很有大政治家的氣魄,打算集中全國精鋭兵力,畢其功與一役,徹底消滅起義軍。想法確是不賴,可選將卻選錯了人,也先貼木兒順理成章的成了平亂的總指揮,總督元帝國精鋭部隊,浩浩蕩蕩殺奔中原。

  戰鬥在河南打響了,也先貼木兒運氣不錯,他身邊的先鋒大將鞏不班是個能打的狠角色,連戰連捷,接連收復上蔡等重鎮。誰料農民軍趁夜打了次斬首行動,殺掉鞏不班,嚇的也先貼木兒拔腿就跑,接連後退幾十裏,連辛苦打下的城池都放棄了。如果元朝政府因此敗臨陣換將,估計損失還不大,可是脱脱賭博似的把寶押在了弟弟身上,又加派幾十萬大軍增援,至此,也先貼木兒手握元朝三十萬精鋭部隊,幾乎已把元帝國的安危繫於一身了。


  不過此後,戰爭史上最搞笑的一幕發生了,這位肩負平叛重任的大元帥因忌憚前此失敗,帶兵跑到沙河就不敢走了。不走就不走吧,或許還能以靜制動,找出破敵的良策來,可這位大將既沒見有什麼"運籌帷幄"的具體行動,反而天天在帳篷裏搞起了"封建迷信"活動,整天求神問卜,把勝負的希望寄託在"神靈"的指示上。

  整整一個月,三十萬蒙古軍不打不撤又不走,成天裏看主帥燒香拜佛跳大神,搞起了中國戰爭史上最啼笑皆非的"靜坐戰爭"。如此下來,兵疲人乏,士氣低落,"神靈"的指示沒等到,起義軍先行動起來了,某日夜裏,起義軍搞了次夜襲活動,估計也就是個試探性進攻,三十萬元軍當場炸了營。也先貼木兒蠢材一個,以為是發生了軍變,二話不説拔馬就逃。三十萬元軍不明就裏,自相踐踏攻殺,至天亮時已經潰散的一個不剩,最後也先貼木兒帶回來的只有一萬殘兵。

  兵敗後,雖然也先貼木兒在哥哥脱脱的袒護下逃過了懲罰,但元政府卻虧大了,也先貼木兒損失的三十萬大軍,是集中了元朝中央直屬最精鋭的部隊,包括阿速軍等"王牌軍",可稱是最厚實的老班底,皆在沙河之戰中一次性賠光。

  自此以後,雖説也先帖木兒的哥哥脱脱親自出馬,鎮壓起義軍,一度連戰連捷,卻也不得不倚重於蒙古貴族的私家軍隊和中原地主團練武裝,元朝中央政府已經漸漸被架空了,至脱脱被元朝皇帝冤殺後,失去了中央強臣控制的元朝地方勢力紛紛擁兵自立,起義軍沒平掉,元朝倒多了一大批尾大不掉的土軍閥,搞笑的是,到朱元璋舉兵北伐時,元朝的地方軍閥們卻還在相互攻戰不休,直接導致了明朝兵不血刃攻陷元大都的結局。


  7、明朝李景隆

  李景隆是赫赫名將李文忠的兒子,但是本事卻比老爹差了十萬八千里。

  朱元璋四子朱棣於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屬北軍首先在真定戰役中擊敗耿炳文的30萬大軍,但老將耿炳文很快穩住了陣腳,用頑強的防守將戰役拖入了相持戰。而這時,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派李景隆替換耿炳文,主持討伐燕王的戰事。消息傳來,朱棣竟然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場向身邊將領們做了以論證李景隆是草包為主題的長篇報告,事實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戰先拿朱棣的老窩北平開練,以五十萬大軍強攻只有幾萬守軍的北平,居然猛攻一個月毫無收穫,反而被城裏守軍反撲打退了幾十裏。

  其實此戰明軍曾有數次機會破城,明軍先鋒翟能幾度攻破北平城牆,可李景隆卻妒忌翟能將得大功,慌忙鳴金收兵,以至戰機稍縱即逝,終使明軍困頓於北平堅城下。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李景隆的無能表現給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隊反撲的時間,朱棣集結主力部隊向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發動猛攻,本來明軍打的不錯,多次打退朱棣的騎兵衝鋒,可初上戰陣的李景隆竟被戰場上的血腥情景嚇破了膽,連夜拔馬狂逃,害得五十萬大軍全做了北軍的刀下鬼。

  可笑的是,敗報傳來,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過,反而又給了他六十萬大軍,與朱棣的十萬精騎在白溝河展開會戰,結果李景隆又一次在關鍵時刻上演逃跑大戲,導致六十萬大軍再次落得全軍覆沒的結局,朱棣乘勝追擊,相繼佔領山東多個重鎮,若非明朝將領盛庸等人浴血奮戰,阻擊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難之役"在當時就提前結束了。兩場大戰,報銷明朝一百一十萬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傳遍大江南北。可笑的是,事情到了這一步,建文皇帝依舊對李景隆"赦而不究"。足見這位被不少人稱讚為"仁君"的年輕皇帝,本質是何等的無能無知。


  如果説三場大敗只能説明李景隆的無能的話,那麼後面發生的事情就足夠説明他的無恥了,自盛庸擊敗朱棣後,靖難之役形成了拉鋸戰的形勢,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險招,饒過山東千里大奔襲,直接兵臨南京城下。其實此時還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軍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來,依然有擊敗朱棣的可能,而李景隆卻表現出他無恥的一面,他居然勾結朱棣,主動打開了城門,放北軍破城而入,至此,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徹底結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號永樂皇帝。

  仔細想來,正是李景隆以其無能式的指揮和無恥的叛變,成就了永樂大帝的赫赫功業,論起朱棣"靖難第一功臣",李景隆實在是"當之無愧。"不過李景隆最終還是小人枉做了小人,他的無恥行為連獲利的朱棣本人都看不起,登位沒幾年就剝奪了他的爵位,並以謀反為名將其家產抄沒,全家軟禁。至此,大英雄李文忠一門的赫赫榮光,全被這位不肖兒糟踐完了。

  8、明朝袁應泰

  在十七世紀短短的幾十年間,滿清以不足二十萬的兵力和不足百萬的人口,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入主中原,滅掉了人口過億的大明王朝。這個神話一般的過程自然包含了從政治到經濟的諸多原因。但僅以軍事而論,除開清朝幾任開國統治者卓越的軍事能力外,明朝軍事指揮階層的草包紮堆也是重要原因,從楊鎬到王化貞,諸多的無能將領以相同的愚蠢程度和不同的愚蠢方式,不斷成就着滿清八旗軍的赫赫武功,而袁應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袁應泰,字大來,鳳翔人。憑心而論,在明末黑暗的官場政治中,袁應泰是為數不多的異類人物,他為官清正廉潔,體恤百姓。在受命鎮守遼東以前,他在地方上治理河道,賑濟災民,深得民心,後來在工部和兵部工作的時候,更是稟公執法,嚴打貪污。甚至在名將熊廷弼鎮守遼東時,他負責遼東的軍需後勤工作,對熊廷弼幫助頗多。總的來説,這是明末官場上一位難得的好官。只可惜,命運偏偏把他推到遼東經略這個悲劇性的崗位上。

  袁應泰到任的時候,明朝的遼東形勢可以説還不錯。滿清雖然佔有了撫順等城市,但瀋陽等重要堅城還在明朝手裏,加上前任熊廷弼在遼東從嚴治軍,加強防禦,已使明軍漸漸的重新在遼東站穩腳跟。假以時日,明朝的反攻時機也必定漸漸成熟。可袁應泰新官上任三把火,猴急着想幹出點事業來。一切非跟熊廷弼反着來,之後,袁應泰就開始了他昏招迭出的過程,遼瀋戰役前,他大體犯了兩個傻。

  第一,一改熊廷弼治軍從嚴的作風,改為治軍從寬,導致部隊紀律日益敗壞,戰鬥力下降。第二,收容大量與滿洲人勾搭連環的蒙古人,企圖"以夷治夷。"這樣一來,部隊戰鬥力受損不説,遼陽瀋陽兩大堅城更被滿洲人插入了無數顆內應的釘子。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努爾哈赤看在眼裏,公元1612年,清軍先發制人,八路大軍出攻瀋陽,揭開了遼瀋大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