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不出去就是失敗。”
“女人就應該相夫教子”……
類似的言論,想必在現實中,我們已聽過不少。
沒想到,長年隱居於洱海的舞蹈家楊麗萍,也沒能逃脱這樣的評判。
最近,楊麗萍推送了一條記錄生活的視頻。
評論區很快有質疑聲響起,網友認為,楊麗萍的生活看起來美好,骨子裏,再失敗不過。
理由很簡單:作為一個女人,竟然沒有一個兒女。
楊麗萍是誰?
單提起“楊麗萍”這三個字,許多人腦海中,已經能浮現出些許印象。
她是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1986年,憑藉獨創的舞蹈《雀之靈》,一舉成名。
一曲終了,獲得評價:
“細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雲般慢挪,忽而如雨點般輕快,忽而如擊石般堅健……
不管怎樣的舞步,都給人以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感覺。”
之後不久,她被邀去參演全國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央視春晚》。
1988年,春晚首秀,着一身雀羽白裙,和一曲節奏明快的《民族大聯舞》,她一出場,就吸引了全場目光。
1988年央視春晚《民族大聯舞》
1993年,楊麗萍再次在春晚中貢獻雙人舞——《兩棵樹》。
5分鐘的表演裏,她的腰身看似柔若無骨,內裏卻透出一股子綿延不絕的力度。
手腕關節律動,隨着音樂的鼓點和舞台背景,恰巧卡在精妙的弧度。
真如一棵樹般,婀娜多姿,又不失特有的堅韌挺拔。
此後,楊麗萍成為央視春晚的常客。
帶來了多部經典作品:《梅》《歲寒三友》《雀之戀》……
2012年,楊麗萍再次改編《雀之戀》,她將舞蹈動作增刪了兩百多次,長裙的雀羽到精緻的彩繪,從頭到尾都精雕細琢。
在那個尚有觀眾投票的年代,她的表演,被奉為“春晚最受喜愛舞蹈”。
“楊麗萍”三個字,通過春晚大紅燙金的節目單,悄然刻印於人們心中。
成名後,楊麗萍前往菲律賓、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國家進行藝術交流。
東南亞的觀眾稱她為“舞神”,大阪國際交流中心授予她最高藝術獎。
她自編自導的《雲南映象》在世界巡演,演出當日,被美國辛辛那提市長親自命名為:“雲南印象日”。
《雲南映象》演出照,圖中舞者為楊麗萍的學生
2011年,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播出的國家形象宣傳片裏,楊麗萍出現在“人物篇”的第一個畫面,還是C位。
無怪乎後來,國務院為她發放“政府特殊津貼”。
她的舞蹈,是讓外國領略中國魅力的一張名片。
《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
今年,楊麗萍62歲。
有過兩段婚姻的她,因種種原因分手,至今保持着單身的狀態。
然而,若你觀察她的社交賬號,很難從中尋得對情愛的失望,家庭的暢想。
她所關注的,渴望的,全是舞蹈。
正如她説:
“一隻小螞蟻也是我的孩子,我的舞蹈作品也是我的女兒。”
她早就給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選擇——為所熱愛之事,付出一生。
那些用心血孕育出的作品,會連同她的名字,流傳至下個時代。
被“標準”綁架的女孩們
“楊麗萍事件”,之所以掀起那麼大的波瀾,不僅在於她被抹煞的藝術成就。
更是因為,現實中像楊麗萍那樣,因“和女性標準”不符,就被斥責痛批的女性,實在太多太多。
前段時間,社長寫過一部紀錄片:《剩女》。
主人公因大齡單身,被旁人冠以“剩女”的頭銜。
她有高學歷、高收入和體面的工作,然而,這在周遭人眼裏,一文不值。
大家眼中的成功,僅有一個標準——“嫁出去”“嫁得好”。
還記得,親人朋友對主人公的那番“勸導”;
“你不結婚,就是不正常的人。”
“砸鍋賣鐵供你上學,到頭來婚都不結。”
“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字字句句,“苦口婆心”。
父母指責女兒不顧及二老感受/ 《剩女》
“結婚”,成了女性用來證明自己,寬慰親人的一本“證書”。
可怕的是,哪怕拿到證書之後,身上緊縛的無形枷鎖,依然沒有絲毫放鬆。
一次綜藝中,謝娜分享自己的經歷。
結婚後,她想有更多自己的空間,一直沒有要小孩。
結果,這在媒體眼裏,變成了“無生育能力”。
每過兩三個月,就會有新聞斷言:“謝娜懷不了孕。”
“不生孩子”,本是主觀意願,卻被人拿去當作缺陷,指指點點。
謝娜談婚後的輿論壓力/《女人30 》
作為一個女性,從小到大,我們總能聽到太多的“不能””不建議:
不建議女孩讀博士,學歷太高會嫁不出去;
不建議女孩在事業上太拼,沉下心好好照顧家庭就行;
不建議女孩學理科,腦筋轉得慢,與男孩競爭不過……
同時,也有太多的“要”“必須":
女孩子出門前要化妝,這是對人基本的“尊重”;
女孩子要保持身材,否則就是“太懶”,“不配做女人”……
“女人化妝是社交禮儀的一部分。”/虎撲討論
“女性”這一詞彙,似乎有一個既定的完美形象。
漂亮、懂事、愛乾淨、賢淑、聽話、擅長照顧家庭……
若與之符合,便被褒獎贊揚,一旦不符,少不了嘲諷打擊。
符合標準之後,真的快樂嗎?
62歲,不結婚、不生子、更不介意外界的看法。
楊麗萍是有底氣的:
她擁有成功的事業,能給予她經濟上的支撐;
她擁有幾百萬的粉絲,總有人給她支持和鼓勵。
可現實中,並不是每個女孩都有這樣的底氣。
周圍無人理解孤立無援、自身事業不夠成功、因為“不符合標準”而遭受冷眼……
冰冷現實的生活,總會把人從美好的理想狀態裏拽出來:
被幾個男生以戲謔的眼神打量,自卑地認為胖女孩不值得被愛;
被父母老師輪流教育之後,在志願欄填下那個“能賺錢的專業”;
回家過年,被全家親戚數落一通,於是終於答應去相親,擱置下自己心中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可是,假如在人生每個選擇上,都填上了“標準答案”,就可以幸福嗎?
電影《大餓》裏的女孩,為人善良,廚藝精湛。
因為身材肥胖被孩子們嘲諷,連最親愛的媽媽也嫌棄她。
她也曾經懷疑過人生:
“是不是在我瘦下來之前,無論做什麼,都是一個失敗品?”
渴望被認同的她,開始嘗試各種減肥方法:
節食、運動、去醫院做手術。
可是最後,也正是減肥,讓她漸漸失去對生活的熱情,甚至因為過度減肥,味覺變得麻木……
努力迎合別人的“標準”,卻再也沒法快樂了。
《剩女》裏的大學教授蔡奇,在30多歲的時候,頂着父母家人的壓力走進了婚姻。
短短一年,她飛快完成了戀愛、結婚、生子三件人生大事。
可是結婚後,生活似乎也沒那麼快樂。
她説:“沒有結婚前,我的生活很有趣。結婚之後,沒那麼有趣了。”
用一段穩定的婚姻,消除對年紀和人言的恐懼。
這樣的幸福,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就像那句話所説:“別人眼中的婚姻,就像從前的小腳。鞋子就是小那麼一號,但無論怎樣都得鑽進去。
但是像我這樣腳大的、喜歡到處亂跑的、對自己的人生還有很多夢想的女人,穿進去夾腳。疼。”
外貌、身材也好,職業、婚姻也罷。
有人穿上“標準”這雙鞋,舒服;有人穿上則擠腳。
擠腳的人,又何必硬生生擠進去?
完美人生,不止一種樣貌
關於楊麗萍的事情,不少女明星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戚薇説,女人不是生育工具。
李若彤説,不要因為別人的目光,給自己的人生做草率的決定。
對於這個評論,楊麗萍早在以前的採訪中,就有了回答。
“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
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花兒怎麼開的。”
生活這件事,不同的人本就有不同的答案。
前段時間爆火的上海奶茶阿姨——卞阿姨。
她的奶茶物美價廉,非常受歡迎。
她單身到現在,對着鏡頭説,一個人不要太開心啊。
你以為別人忙忙碌碌,不得休息,但這正是她的快樂源泉。
你以為別人獨自對着天空發呆,孤單寂寞,這卻是她的幸福時刻。
説到底,無論是已婚的嘲諷單身的“被剩下”,單身的嘲諷已婚的“不獨立”;
還是全職媽媽嘲諷職業女性忽視家庭,職業女性嘲諷全職媽媽依附家庭……
其實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丈量別人的生活。
鄙視鏈並不能顯示自己有多優越,反而暴露了無知和淺薄。
這個世界上不只是一個價值觀,生活方式也並不是只有一種。
每種選擇都值得尊重,不結婚、不生孩子,從來不是“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