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體壇天天賤:稱霸世界 德國足球十年革命 中國為什麼學不來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八卦

缺少多名主力的德國隊仍然奪冠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德國足球成為了世界足壇的焦點。3天之內,他們拿下兩個重大冠軍頭銜。

A隊世界冠軍,B隊聯合會杯冠軍,青年隊奪得歐青賽冠軍……

  U-21歐青賽決賽當中,多名適齡球員被抽調參加聯合會杯的德國青年隊擊敗實力強勁的西班牙,第二次奪得歐青賽冠軍;聯合會杯決賽,多名主力輪休,由眾多年輕球員和輪換乃至邊緣國腳組成的德國隊擊敗兩屆美洲盃冠軍智利,歷史上第一次奪得聯合會杯冠軍。有網友調侃稱,FIFA世界前三是德國A隊、德國B隊和德國U-21青年隊。德國足球恐怖的人才配置,也是很多人熱議的話題。

  德國隊的勝利,實際上是十多年的良好規劃和對此的良好執行帶來的勝利,是一次從世紀之交開始、幾乎對德國足球實行全面更新的足球革命的勝利。一個自然的問題是,德國足球的革命究竟是如何實現的?這其中的成功經驗,又有多少能夠為其他國家所參考借鑑呢?

  錢花在哪裏?找天才,練天才

青訓中心都有清晰的目標

  看起來,如果要參考德國的模式,投入金錢似乎是最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實際上呢?在奪得世界盃冠軍之前的12年裏,德國人建立了52個傑出的青訓中心,366個地區教練基地,有1300名全職的職業教練向孩子們教授現代足球的基礎內容。這些教練必須具備歐足聯B級教練執照,在擔任教練的同時承擔起球探職責。回到2002年,當德國啓動這一巨大的青訓培養計劃的時候,德國足協每年投入4800萬歐元,各職業俱樂部這方面每年的總投入也是這個數。投入金額每年逐漸增長,目前已經是原來的兩倍了。這樣高額的投資,或許是德國足球為了上世紀90年代錯過的機會而付出的代價。

2000年歐洲盃慘敗

  時任德國主帥福格茨曾經多次提出警告:德國沒有新的青年才俊冒尖,球隊躺在功勞簿上,很快就會被別的國家超越。早在1998年,福格茨就提出過一個規模更小版本的人才培養計劃,但直到2000年歐洲盃的慘敗(1平2負小組墊底),德國足球才意識到人才已經極度缺乏。人才被忽略則是另一個方面:後來打破世界盃進球紀錄的克洛澤,21歲還在踢第五級別的業餘比賽,這是因為只有很少很少的球探會去這個國家相對偏遠或者籍籍無名的地區考察球員。新的人才培養計劃希望避免這樣的現象,總監約爾格-丹尼爾説道:“如果德國本世紀最好的天才恰好出生在一個山後面的小村莊裏,從現在開始,我們也會找到他。”

從青年才俊到冠軍球員,路還很長

  天才球員是一個要素,球探能找到他們是另一個要素,而還有一個要素就是培養。無論在草根還是經營層面,德國青訓的大量投資都用在了培訓教練身上,最高的一級則是各個職業俱樂部的梯隊。教練的理念也在更新,不是一味強調“鋼鐵意志”,而是擁有更多變的陣型,啓用更靈巧的球員。想要複製德國青訓的成功,俱樂部方面的這一關可能就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不是所有俱樂部都在乎培養本土的青訓天才,他們不介意簽下11名球員組隊,更何況青年才俊本來就不必然意味着成功,想要保持耐心並沒有那麼容易。即便是像德國這樣的人才井噴,也同樣有很多青少年時期非常出色,但最終沒能打出來的潛力新星。

  為什麼德國球隊就願意投資青訓?

德甲聯賽

  如今,德國聯賽的結構是這樣的:德國足協負責國家隊、國內盃賽和裁判安排,而職業俱樂部有自己的組織德國職業聯盟,由它來運營德甲和德乙的賽事。不過這樣的改變,其實時間並不太長。直到世紀之交的時候,整個德國聯賽都是由德國足協來組織的,每個俱樂部都是它的成員。聯賽與足協的分離更像是一種趨勢,而非英格蘭聯賽和英足總那樣的衝突或者敵意,因此在德國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理解:對德國足協有好處的東西,可能對俱樂部長期來説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國家隊的成績。舉例來説,即便在降入德乙的2001年,弗賴堡隊仍然響應德國足協計劃,投入1000萬歐元建設青訓中心。

霍爾茨豪澤的名言:“第19支德甲球隊”

  2000年歐洲盃慘敗之後,德國足協立即開始尋求幫助國家隊的方案,這個行動小組包括了來自7個德甲俱樂部的代表,魯梅尼格擔任主席。當時魯梅尼格表示德國隊的慘敗令所有俱樂部感到震驚,而時任勒沃庫森CEO霍爾茨豪澤的説法更直接:“我們都需要看看國家隊,把它當做德甲第19支,也是最好的球隊。”當然,不是所有俱樂部都和霍爾茨豪澤的想法一樣,但這確實是德國足球革命中的一個關鍵點:聯賽和足協以及國家隊之間,沒有太尖鋭的衝突。

基爾希危機

  另一個因素,是缺錢。從2001年後半段開始,德國足球陷入一個財政危機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基爾希危機”。從基爾希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開始,基爾希危機逐漸演化成席捲整個德國足球界的金融危機。2002年4月,負債22億歐元的基爾希集團宣佈破產,這給了德國足球沉重一擊,因為當時他們擁有德國聯賽的轉播權,並且拖欠了職業聯盟至少8億歐元轉播費。非常依賴轉播費的小俱樂部受到重創,大俱樂部也陷入財政的困難期。此前進行一系列大規模投資的多特蒙德更是嚴重受挫,險些在危機當中破產。受基爾希危機的影響,德甲球會在轉會市場嚴重缺少競爭力,因此只能把目光轉向自家的青訓產品。

今年拜仁和多特的U-19聯賽全國決賽,吸引了33450名觀眾

  多特蒙德的例子很有意思:在基爾希危機之後,多特就和培養青年才俊聯繫在了一起;但早在93-98年,多特就連續5年獲得德國U-19青年聯賽冠軍,卻沒有多少青年人能進入一隊。而那正是多特隊史的輝煌期,球隊獲得德甲兩連冠,還問鼎歐冠。曾經的多特,也是對青年球員不那麼感興趣的,這甚至導致他們差點因為破產被踢出德甲聯賽。基爾希事件之後,各個俱樂部更加註重本身財務結構的健康穩定。這就引出了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德國聯賽的規定,要求職業俱樂部更加註重青訓的培養。無論是著名的“50+1政策”,還是申請聯賽參賽證需要滿足的諸多涉及財政的條款要求,都旨在保證財政方面的穩定性。

拜仁新的青訓中心要啓用了

  這些規定甚至詳細到每個隊要有多少德國青年隊的適齡球員,要有多少教練和隊醫,如何與當地的學校互動等等。不符合規定,就會被踢出職業聯賽。在2001和2002年,德國足球的人才培養計劃指出,每個德國職業球會都需要新建或者維護一個頂級的青訓中心,並且要培養新人。作為德甲巨無霸,拜仁已經獲得了五連冠,並且也有充裕的資金可以投入到轉會市場;但赫內斯迴歸主席位置之後,卻提到了拜仁青訓營已經多年沒有給一線隊輸送頂尖人才的現象,並且非常看重拜仁下賽季就將正式啓用的新的青訓中心——它耗資7000萬歐元。

  “新背景”才俊來了,新鮮少帥來了

2009年歐青賽奪冠時的厄齊爾和赫迪拉

  德國球會擁有很長時間的屬於球迷羣體導向的歷史,俱樂部的情形和英格蘭很不一樣。多特蒙德可能是最後意識到這一點的(直到基爾希危機),但他們也建成了青訓中心。不過除了德國足球本身的革命之外,社會和文化的變化也在德國的人才崛起當中起到作用。2009年,德國隊第一次奪得U-21歐青賽冠軍,那批球員中有好幾名後來的世界盃冠軍主將。當時有其他國家背景的球員,其實非常多:博阿滕、厄齊爾、赫迪拉、法比安-約翰遜、岡薩洛-卡斯特羅、貝克、奧戈、埃德、本-哈提拉、伯尼施、德賈加……這或許是對德國終於像其他西方國家那樣成為一個移民國家的最終確認,移民後裔們也開始加入德國國家隊。

克林斯曼和勒夫

  對德國足球來説,這樣的改變發生在整個足球結構進行革命的時期,其實算是幸事:你開發了更大的球探網絡,而正好可供挖掘的球員也明顯增多了。與此同時,德國的足球文化也在發展,克林斯曼、勒夫、克洛普、朗尼克等一批主教練帶來了新的理念,如今德國足壇也是少帥輩出。2004年,在本土世界盃前,德國隊選擇了沒有任何執教經驗的克林斯曼。當時看來這或許是非常瘋狂的決定,但也説明德國足球的理念在逐漸發展進步。在德國足球的這場革命當中,克林斯曼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踢不出來,怎麼辦?

小球員們

  在德國足球界,U-12層級的球隊間就會有贏得冠軍和升降級的競爭關係存在。曾經負責過青訓發展工作的前德甲名帥杜特解釋道:“每一年總有一些比賽要去贏,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精神,當然這不是最主要的,關鍵還是良好的訓練。”贏不是唯一的,但需要有這種去爭奪榮譽的心態。既然存在競爭,那麼在如此多的青年才俊當中,肯定會有“踢不出來”的情況,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衞報》對弗賴堡的青訓進行了揭秘,這支德甲小球會就會選擇有教師背景的教練組成員,為青訓球員們提供這方面的幫助。主帥施特賴希表示,球隊有義務去思考,如果這些小球員踢不出來,要怎麼辦。

德國足協的支持

  杜特曾經表示,弗賴堡各級青年梯隊的小球員們,一週去學校達到34個小時。兼顧訓練的情況下,這怎麼可能呢?杜特説了:“在我們青訓營,大多數人成不了職業球員,他們需要找工作。學校教育是最為重要的,然後才是足球。我們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成為職業球員的機會,但也給他們兩條路。如果80%的球員進不了職業隊,我們需要給他們找出路。在這裏踢球的孩子,大部分後來都選擇了去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當然在場上,我們也需要聰明的球員。”能提供這樣足球+教育、課前課後訓練的條件,當然離不開德國足協的支持。

有很多東西並不那麼容易學到  德國青訓到頂峯了嗎?近年來持續的人才井噴,讓人考慮德國的青訓工作是否還有發展空間。當然,能做的事情還是很多的,要保持住良好的發展勢頭也絕不容易。德國足壇完成了一次令人驚歎的變革,不過這和德國足球本身的歷史傳統、聯賽結構以及當時一些相關足壇和社會局勢的變化都是有關聯的,同時這也要求德國足球人絕佳的規劃、執行和創新能力。有錢、願意砸錢從來只是德國青訓這座大廈的眾多支柱當中的一根,還有很多東西是不那麼容易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