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楊貴妃死裏逃生到日本的驚天騙局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一段詩句。
《長恨歌》一詩在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的同時,也着實令許多人如醉如痴,更令許多人想入非非!然而,竟有人就此詩句而斷言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有的媒體也刊登出一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用充滿浪漫色彩的情調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楊貴妃在馬嵬坡之變後死裏逃生往日本的故事,並説楊貴妃逃到日本後,繁衍生息,以至有山口百惠這樣的“傳人”。
難道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嗎?然而歷史告訴人們,事情的真相併非如此。歷史上的《新唐書》、《舊唐書》均有楊貴妃傳可以説明事情的真相。
楊貴妃生於公元719年,這一年她後來的丈夫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做了七年的皇帝,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想到她與唐玄宗會結成夫妻。楊玉環自小是個不招人“待見”的孩子,她的母親生下她之後就死了,其父蜀州司户楊玄琰不久也抑鬱身亡。其時正在河南府擔任士曹的楊玄珪出面收留了小玉環,才使她免遭失怙之苦。從蜀州到了河南,不僅使楊玉環再次享受到了親情的温暖,同時也使她的命運出現了一次轉機。
公元735年12月,楊玉環出嫁了,但此時嫁的人不是李隆基,而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這一年楊玉環十七歲。在壽王府中,楊玉環不僅習文識字,而且學會了歌舞,又精通了音律,成了一名小有名聲的才女。轉眼間到了天寶四年,即公元75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年農曆三月三的中和節,居住在長安城裏的人全都外出踏青。踏青者中最為活躍的可能要數那些平日裏難得有機會出門逛街的年輕女子了。杜甫詩所謂“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説的就是這樣的盛會。這一年的中和節,唐玄宗一時興起,換了微服便衣,帶了幾個貼身內侍,來到長安城外的曲江之畔。突然,玄宗皇帝覺得眼前一亮,在一羣脂粉堆裏,他突然發現了一個絕妙佳人。
隨行的太監高力士便告訴唐玄宗這個女子便是是壽王妃。由於幾千年形成的倫理規範,即使身為天之驕子,唐玄宗也不敢公然娶兒媳為妻。深知皇上心思的高力士便和宰相李林甫商議了一個絕妙的“曲線納妃”辦法,就是先度壽王妃楊玉環為女道士。
公元745年8月,由唐玄宗授意下,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自請出家為女道士,法號太真。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不久,唐玄宗就把楊玉環接進宮去,令她重返紅塵,與自己結成“夫妻”。他還親自下令,冊封楊玉環為貴妃,“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
楊玉環當上了皇貴妃以後,楊氏家族也都跟着沾了光。楊玉環之父楊玄琰為太尉齊國公,母為涼國夫人,楊玉環的叔父楊玄硅為光祿卿,堂兄楊銛為鴻臚卿,楊琦為侍御史,而族兄楊釗則為金吾兵曹參軍。唐玄宗又封楊玉環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
此時,楊氏一門的權勢已經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着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燦爛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
公元755年11月,“魚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詐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發兵二十萬人,反於范陽。同年12月,安祿山兵渡黃河,進逼陳留,太守出降,繼而,安祿山又攻陷滎陽和東都洛陽。不久,潼關失守,使大唐王朝的京城長安頓失門户,朝野上下無不大驚失色。
天寶十五年,即公元756年五月,由楊國忠提議,唐玄宗皇帝決定逃到蜀地四川以避叛軍鋒芒。據史料記載,逃離長安後的不久,唐玄宗一行來到了距長安百里之遙的馬嵬驛。擁有貴妃之尊的楊玉環沒有想到厄運很快就降臨到了自己的頭上。
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唐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啓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新唐書·后妃傳》也有同樣的記載,唐玄宗“西幸至馬嵬,陳玄禮等以天下計,誅國忠,已死,軍不解,帝遣力士問故,曰:‘禍本尚在!’帝不得已,與妃引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道側,年三十八。”不難看出,不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無一例外地記載楊玉環被縊死的經過。而這一經過在宋朝翰林侍讀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中則記載的更為詳細明白:
上(玄宗)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
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資治通鑑》中的這段話説得何等的清楚明白,楊玉環是由高力士殺死的。她死後,為使亂軍心安,唐玄宗還命陳玄禮等人驗屍。按理説,楊玉環之死到此就應該畫上一個句號了。但有些人卻偏偏不想讓這位絕世美人就這樣的死去。
他們根據白居易的那首《長恨歌》編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有的故事説楊玉環馬嵬之變時沒有死,而是流落民間當了妓女;還有的故事説的就是楊玉環沒有死在馬嵬坡,而是逃往了日本。前一種説法太過匪夷所思,而且無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證,後一種説法因為是“出口轉內銷”過來的,而且又有“人證、物證”,所以乍看起來還煞有介事。但細想之後卻就感到不是那麼一回事。
首先,力主楊貴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證、物證,沒有一個可以證明是與楊貴妃有直接關係的,所謂日本的“楊貴妃墓”、“楊貴妃觀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無記載。其次,幾部被公認為是“信史”的權威史學著作都認為楊貴妃已死於馬嵬驛,而且一致認定了其卒年為三十八歲。
最能證明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的證據是《舊唐書·后妃傳》中的另一段記載:“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
這段記載中透露出這樣幾點信息:其一,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驛,不然李隆基就不會令“中使”前去祭奠並詔令改葬。其二,改葬一事因“將士疑懼”,而不得不秘密進行。其三,“中使”掘開了楊貴妃的墳墓後,發現了紫褥、香囊等物件,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屍以紫茵”記載相吻合。
其四,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使”掘墓後,發現楊貴妃並非“空死處”,而只是“玉顏不見”,也就是肌膚已壞而已。這就足可以駁斥“不見屍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為“肌膚已壞”或者“屍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屍體”。既然屍體、紫茵、香囊俱在,楊玉環怎麼會逃往日本?即便楊玉環能在馬嵬驛死裏逃生,而且也確實逃到日本,但她也決不可能“繁衍生息”,有什麼後代!
其實,楊玉環十七歲出嫁,三十八歲身亡,二十一年間,她先後嫁過兩個男人,但卻沒有為他們生下過一男半女,如果説楊玉環嫁給李隆基時沒有生兒育女是因為李隆基年紀已過花甲、失去了生育能力的話,那麼,她嫁給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時,李瑁僅比楊玉環大一歲,可是“正當年”的大唐皇子,而且兩個人做了近十年的夫妻,也無一男半女,可李瑁後來再婚後卻生了不少子女。
既然楊玉環無生育能力,那麼怎麼可能有日本的後代?這也就是説那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的文章,不是純屬譁眾取寵的無端捏造,就是配合某些事件的刻意炒作?後來據説那篇題為《山口百惠是楊貴妃的後代》文章的發表,主要是“為了配合《唐明皇》一劇的播出造點輿論”。
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沒成皇后因遭遇潛規則
楊貴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環,字太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國在世界範圍內影響最大的一位后妃。楊玉環受盡三千寵愛,享盡天下榮華富貴。然而沒有成為皇后算是平生最大遺憾。其實楊貴妃成不了皇后是有原因的。下面揭秘楊貴妃如何慘遭潛規則而無法成為皇后...
楊貴妃於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她不僅天生麗質、儀態萬方,而且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三千寵愛在一身,後宮粉黛無顏色”的詩句來形容楊貴妃受寵的程度。
正史《舊唐書》也這樣記載:“太真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可見唐玄宗的確是被楊貴妃的美豔多情迷住了,以至於“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不僅封楊玉環為貴妃,還重重提拔了楊貴妃的親戚家人,叔父楊玄皀、兄長楊 、楊錡、楊國忠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職,她的三位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由朝廷供應俸祿,可謂家族顯赫。
但是有一個疑問始終困擾着後世學人,那就是既然當時唐玄宗這麼迷戀楊玉環,楊玉環卻為什麼一直是個貴妃,而沒有成為皇后呢?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我們只能從有關記載中發現和挖掘線索,進行相關論證和推測。從史書記載中的蛛絲馬跡來看,唐玄宗之所以沒有冊封楊玉環為皇后,很可能與他得到楊玉環的卑下手段有關。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記載,楊玉環原為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從兒子手中搶過來的。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與楊玉環一見鍾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下詔冊立楊玉環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而這時唐玄宗並沒有見到楊玉環。
五年之後,唐玄宗才看見了楊玉環,並且一見之下便被楊玉環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這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
但唐玄宗卻不管這麼多,他設計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順的旗號,説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便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道士,並賜道號“太真”,命令楊玉環搬出了壽王府,住進了太真宮。
然後,他將大臣韋昭訓的女兒許配給壽王李瑁,並立為妃,以此來安撫壽王。五年之後楊玉環守戒期滿,唐玄宗便下詔讓楊玉環還俗,並接入宮中,正式冊封為貴妃,自己養了起來。
這件事情自然給壽王李瑁以深重的傷害,但搶走愛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對此,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在詩歌《驪山有感·詠楊妃》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此詩説明了當時唐玄宗搶走兒媳婦後,壽王李瑁的鬱悶和唐玄宗的尷尬,然而楊玉環實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為了得到她這一切都不顧了,由此也可見楊貴妃的迷人之處。
另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的朝代,採取了兼容幷包的文化政策,各種外來風俗在大唐落地開花,封建倫理等級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這樣做並沒有引來太大的反對。
但搶奪兒子王妃畢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壽王李瑁雖然表面不敢説,暗地裏肯定是耿耿於懷的,所以唐玄宗雖然極其寵愛楊貴妃,將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連她的親戚朋友都提拔為重要官員,由朝廷俸祿包養起來,甚至於民間產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風氣,但卻一直不肯加封她為皇后。
一來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貴妃畢竟有違倫理,雖然其時風俗開化,但綱紀倫常的主體還是存在的,讓這麼得來的婦人做了皇后顯然無法“母儀天下”。
二來是如果封楊玉環為皇后,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氣激發出來,到時候發生政變也很有可能。
其三是楊貴妃得寵後仙及雞犬,她的兄妹親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經發展成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為皇后,必將引起大臣的反對和權力的傾斜,這對維護穩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楊貴妃為皇后。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唐玄宗不能封楊貴妃為皇后,這就是楊貴妃跟隨唐玄宗後一直沒有子嗣。至於楊貴妃為什麼沒有生育我們無從得知,但沒有兒子肯定是封她為皇后的一大障礙。
因為古代冊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參與,詔示天下,冊立的皇后必須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範萬眾、母儀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兒子也將被立為太子,日後繼承大統。
因此皇后與太子一般應當是母以子顯或是子以母顯的,但當時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長正常,楊貴妃又遲遲沒能生個兒子出來,所以就沒有理由封她為皇后。
如果強弓硬上馬,立楊貴妃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唐玄宗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
事實上,楊貴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規格早就是皇后的標準了。她一入宮便集“三千寵愛在一身”,民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傳説,可見楊貴妃地位之高,承運之深,宮中的儀體規制都是為她而設了。
楊貴妃雖無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實,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寵。楊貴妃也比較聰明,沒有反覆請求唐玄宗立自己為皇后。
既然已經達到了一個女人所達到的極致,得到了天子的萬千寵愛,何必還去在乎皇后的名號呢?她只需要發揮自己的美豔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遠都是實際意義上的皇后。
楊貴妃與李白性格有點像,都屬於性情中人,一起喝酒,聊起來很投機。她也是要喝點小酒,才能進入狀態,把舞跳到最佳境界。貴妃醉酒,把霓裳羽衣曲跳得飄飄欲仙。醉詩人用醉眼看着醉美人,覺得天地也醉了。李白為楊貴妃寫的三首清平調,就是在這種狀態下誕生的。
楊貴妃令三男人痴迷垂涎的魅力絕技
古代科技不發達,女人的酥胸大多靠自然發育,人們的審美也似乎並不專注於乳房。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喜歡大胸女子的人呢?如果有,女人又是如何通過豐胸來迎合這種“喜歡”呢?
在兩本唐書裏,有這方面的蛛絲馬跡。
比如唐文宗的私生活好像不是一般的正經,他沒有皇后,見於后妃傳記的唯王德妃一人而已,也就是廢太子李永的母親,貌似一夫一妻,舉案齊眉,是個模範丈夫。然而,如果多讀讀史料,就會零散的發現,唐文宗其實也是個花心大蘿蔔,臨幸宮女超隨意,不做記錄不説,還特喜歡爆乳女子。
從唐武宗、文宗朝宰相楊嗣復和李珏、安王李溶等人的傳裏,屢次提到一個叫楊賢妃的女子,她是唐文宗後宮裏有冊封的第二個貴妃。按唐制,賢妃位列德妃之後,屬於第四等級,地位不算不低了。楊賢妃的上位,就跟豐胸有關。
三個男人的痴迷
“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這是唐文宗於開成三年寫的一首《宮中題》,據説吟詠時,楊賢妃就伴在身側,二人一起去看望生病了的王德妃。
大概的背景是,太子李永不務正業,常與戲子無賴在一起廝混,唐文宗很生氣,動了廢黜的念頭。作為母親的王德妃由於平素過於寵愛太子,遂又驚又懼,一病不起。楊賢妃也就是這個時期從昭容連升三級冊為貴妃的。
楊賢妃很有女人味,唐文宗形容春雨的詩裏有一句“霢霂垂朱闕,飄颻入綠墀”,被學者推測為是臨幸楊妃之後的描寫,飄飄灑灑,如醉如痴,連下台階都沒了重心。
當然枕頭風是沒少吹,“楊賢妃方幸,數譖之”。她也沒個兒子,這般的説王德妃和太子的壞話,不知圖個啥?女子妒忌爭寵嗎?未必。還有更不可理喻的呢,不久,王德妃死了,李永被軟禁,隨後暴斃。據柏楊先生考證説,“李永是在文宗和楊賢妃暗示下被暗殺的”。
關於這一點,愚以為只説對了一半。虎毒尚且不食子,唐文宗當不至於殘害親生子,即便要殺,安個罪名就是,何須暗殺?楊賢妃有暗殺太子的動機,倒是正常。
隨後發生的一件比較曖昧的事兒,足以證明。她不停的向文宗推薦安王李溶為皇太弟,難道他們之間有一腿?這個問題,不光唐文宗懷疑,其後的唐武宗也斷言李溶“恭維”了楊賢妃。李溶是個小白臉!
還有一個事兒,宰相楊嗣復曾寫信給楊賢妃,希望她成為攝政皇太后,並在信中稱她為姑母(《舊唐書》)。這也得畫一個一個大大的問號。
楊嗣復是一代名臣楊於陵的小兒子,難道楊賢妃是楊於陵的姐妹或堂姐妹?當時的楊嗣復已經五十多歲,而楊賢妃才二十多歲,唐武宗還説楊賢妃是楊玄思的姐姐。
年齡、輩分都不對,顯得相當蹊蹺。愚以為其中的奧妙,一在於楊嗣復拜相,得益於楊賢妃的幫助,二在於楊賢妃的姿色受到了楊嗣復的垂涎。
至此,答案明瞭了,此女之所以不安分,是因為自信自己很有料,男人都為她着迷。那麼,楊賢妃到底多有料?為何三個男人為她痴迷?
吃豆類豐胸做極品
在野史裏有“開成間,京畿豆貴,石十金……故事,如妃子笑”的記載。這裏的“豆”,十有八九是指黃豆。而“妃子笑”,則是借楊玉環吃荔枝的事兒暗指當朝妃子,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開成年間,姓楊的妃子,不是楊賢妃又會是誰?那麼,這個女人需要那麼多豆子幹嘛?還嚴重助推了物價的上漲。
原來,文宗喜歡大胸女子,王德妃就是因為爆乳而被臨幸,從宮女直接升格為昭儀,生了太子後又晉升德妃的。有這個成功的先例在,楊賢妃等後宮其他女子偏愛豆類,也就有理有據了。
豆類食品,在中醫理論裏確有豐胸之效。如黃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D、E和多種人體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質也是高含量。
常食黃豆,可以使皮膚細嫩、白皙、潤澤,可以營養肌膚、毛髮,令肌體豐滿結實,毛髮烏黑亮澤,容顏不老。再如紅豆(不是“紅豆生南國”裏的紅豆,那是相思子,此處或是赤豆),《婦人良方補遺》裏説,可“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原來如此。
楊賢妃得寵,極有可能長期食用豆類,外加御醫提供的穴道按摩術,比如擠壓兩個乳頭中間的檀中穴、檀中穴和乳頭之間的神封穴、乳房下緣沿胸下圍的乳根穴等等,從而助長了胸部洶湧,讓唐文宗驚喜地發現“上林花滿枝”,多了一位極品女郎,而原先常去的王德妃居所,如今只能是“輦路生秋草”了。
然而,唐文宗的這種“無復侍臣知”的喜悦僅維繫了兩年,開成五年,即在宦官擅權的陰影中抑鬱而死。
那位靠豆類爆乳的極品楊賢妃,也因為介入立儲紛爭,同一年在宦官慫恿下,被唐武宗責令自殺。
歷史再次告訴女人們,胸大是風景,無腦卻要命!
楊貴妃:給唐玄宗帶過三次綠帽子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選進宮裏當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來了。但是,要是有一個妃子兩次被趕出後宮,還能兩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很新鮮。事實上,天寶年間,楊貴妃就曾經兩次因為感情糾紛被唐玄宗送回孃家,可是難得的是,楊貴妃不僅又重新回到了後宮,還因此奠定了六宮專寵的地位,成就了一段着名的愛情佳話。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玄宗將兒媳楊玉環納入後宮,封為貴妃,比照皇后對待。對於這個費了那麼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寵愛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宮裏賞着名花,喝着美酒,再看看貴妃,他心滿意足地説了一句:我得到貴妃,就好像得到一個寶貝一樣啊。還因此譜了一首曲子叫《得寶子》。但是,日子過久了,再好的伴侶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寶五載,也就是玄宗冊立楊貴妃之後不到一年,他們兩個之間的第一次感情風波發生了。
一、第一次出宮
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為楊貴妃“妒悍不遜”,一怒之下,把楊貴妃打發回孃家了。誰都知道,皇帝后宮美人無數,彼此嫉妒也是后妃的常態。那麼,讓楊貴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誰呀?有從小看戲聽故事的經驗,好多人肯定會説,是不是那個叫梅妃的女人啊。這個梅妃又是何許人呢?根據《梅妃傳》的記載,梅妃姓江,叫採蘋,是福建人。她入宮比楊貴妃還早呢。當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悶悶不樂嗎?高力士就到全國給他海選美女,還沒選到楊玉環呢,先在福建發現江采蘋了。江采蘋不光長得漂亮,也是個才女,九歲就能背《詩經》,長大了更是擅長詩賦。因為有文化,所以比較風雅,特別喜歡清麗脱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圍都種上了梅數,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剛入宮的時候也特別得寵,但是,後來楊貴妃不是來了嗎?一山難容二虎,兩個人之間難免就彼此嫉妒起來了。這兩個美女長得一肥一瘦,就開始彼此進行人身攻擊,楊貴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楊貴妃叫肥婢。當然,鬥到後來,楊貴妃逐漸佔了上風了,梅妃也就逐漸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偶爾舊情難忘,又去私會梅妃,結果讓楊貴妃抓了個正着,對唐玄宗連損帶挖苦,這才把唐玄宗惹惱了的。
是不是這麼回事呢?儘管有無名氏的《梅妃傳》傳世,儘管《全唐詩》裏還收了一首詩,名字叫《一斛珠》,號稱是梅妃所作,儘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但是,我還是要説,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為什麼呢?首先,從文獻上講,無論是兩《唐書》、《資治通鑑》等等官方文獻也好,還是唐朝的筆記小説也好,都沒有關於梅妃的隻言片語,所謂梅妃最早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宋,這時候距離唐玄宗時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編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傳》的記載,梅妃不僅自己長得瘦弱,而且還特別瞧不起長得胖的,管楊貴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唐朝喜歡的就是楊貴妃那樣豐滿豔麗的女人,至於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宋朝才開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麼還會有心情罵別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傳》的説法,武惠妃死後,梅妃得寵。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經被梅妃填補上了,那他還冒那麼大的道德風險奪兒媳婦幹嗎?這樣看來,所謂梅妃的故事並不可信,她不過是宋朝人為了和楊貴妃作對比而發明的文學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東施一樣,是文學想象的產物。既然這個人根本不存在,那當然也就談不上讓楊貴妃嫉妒了。
那楊貴妃嫉妒的對象既然不是梅妃,又會是誰呢?我覺得,她嫉妒的恐怕並不是哪個人,而是唐玄宗的花心。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他當時雖然已經有楊貴妃了,但是,得隴望蜀,還想要更多的美人。怎麼樣才能把天下的美女都羅致到自己的後宮裏呢?唐玄宗設置了一個職業,叫做花鳥使,由宦官擔任,專門到民間搜索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婦往宮裏送。眼看着美人今天來幾個,明天來幾個,楊貴妃可受不了了。因為如果皇帝固定喜歡哪一個,這競爭對手還比較單一,可以研究戰略戰術進行防範打擊。可是,如果每天來這麼幾個,這就等於所有人都成了潛在的敵人,天天防賊比天天做賊還累,這才讓楊貴妃發脾氣了。
但是,不管她嫉妒的是誰吧,反正楊貴妃發火了。這樣一來,玄宗也生氣啊,我好歹也是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人是應該的。當年武惠妃那麼得寵,唐玄宗不是照樣生了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嗎?可見沒少尋花問柳。怎麼到你楊貴妃這裏就不行了呢!你一個妃子,難道還敢管皇帝不成!唐玄宗生氣了,怎麼處理這個不懂事的妃子呢?他下令,把楊貴妃送回孃家!可是,楊貴妃的親生父親和養父都早死了,哪裏算是孃家呢?楊玉環還有一個堂哥叫楊銛。既然父親死了,那麼長兄如父,哥哥家就是孃家,送他們家去了。自從楊貴妃得寵之後,哥哥楊銛可沒少沾光,官至三品,現在看妹妹被送回來了,楊銛可傻眼了,這是什麼意思啊?皇帝休妻了?
楊家這裏慌成一團,唐玄宗那裏呢?他也慌了。心慌啊。氣頭上把楊貴妃送走了,可是送走之後呢?唐玄宗一下子又覺得身邊空下來了。楊貴妃在的時候,他揹着貴妃跟那些宮娥偷偷調情,倒是充滿了冒險的快樂,現在楊貴妃一走,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寵幸任何一個美人了,他反倒覺得沒意思了。武惠妃剛死的時候那種淒涼孤寂的感覺又回來了,他受不了了。人不是早晨送走的嗎?眼看到了中午,該吃飯了,宦官把御饌端了上來,唐玄宗哪裏吃得下去啊!不吃飯還不要緊,要命的是,他看周圍誰都不順眼了。這可苦了身邊伺候的宦官了,也不知哪句話哪個動作就會惹惱皇帝,怎麼做都不對,一會就挨一頓鞭子,嚇得小宦官都不敢到皇帝身邊來了。這怎麼辦呢?高力士是老奴才呀,最明白玄宗的心意了。眼看着皇帝如此煩躁不安,他知道,皇帝這是後悔了。但是,礙於面子,又不好意思説出來。這時候就缺一個人來轉圜。怎麼辦呢?高力士就上奏唐玄宗:貴妃剛打發出去,她哥哥家肯定也沒有來得及預備接待,這一回家肯定是衣食不周啊,不如把貴妃院裏的所有陳設、玩物都送到楊銛家吧?算是投石問路,探探皇帝的口風。唐玄宗心裏正惦記着楊貴妃呢,聽高力士一説,正中下懷,馬上同意。一共送了多少東西過去啊?《資治通鑑》記載,足足送了一百多車。這還不算,唐玄宗當時不正吃午飯嗎?他對高力士説了,光送用的東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饌分一半,也給貴妃送去吧。高力士一看唐玄宗就這點出息,心裏簡直笑翻了。既然皇帝的態度已經清清楚楚,那接下來高力士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吃完飯,再磨蹭一會不就到晚上了嗎,皇帝今天已經沒吃好飯了,總不能再睡不好覺吧。這時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説貴妃在家閉門思過已經一天了,想來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是請皇帝把貴妃迎回來吧。別看唐玄宗當時在朝廷裏聽不進意見了,對高力士這個提議他可是從諫如流,馬上採納。那怎麼接回來呢?唐朝可還是實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宮門也關了,各坊的坊門也關了,誰也不許到處走動。這難不倒唐玄宗,他親自批條子,讓禁軍去接,皇帝的禁軍執行公務,什麼門敢不給開呀!可能有人要説,這麼興師動眾幹什麼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樣嗎?可是,唐玄宗當時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鐘也不想多等了,再説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着天黑迎回來,就算是丟臉,也只有宦官、禁軍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嗎?剛剛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來,唐玄宗也丟不起這個面子。
皇帝派人去接,就等於已經先認錯了,楊貴妃怎麼表示啊?根據《舊唐書·楊貴妃傳》的記載,她回宮之後,“伏地謝罪”,也主動認錯了。玄宗一看,這不是給我面子嗎?更加高興了,趕緊一把拉起來,安慰了好半天。楊貴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還有三個姐姐嗎?眼看着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這三個姐姐作為孃家人,趕緊跑來祝賀。玄宗一看更是高興得不得了。當即下令,賞賜楊貴妃的三個姐姐每年一百萬錢買脂粉!不光是孃家姐姐沾光,身邊的宦官也跟着沾光了。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帝驟賜左右不可貲”。頭一天看左右誰都不順眼,沒事就暴打一頓,今天到好,看誰都高興,撒錢都撒到手軟了。這還不算,楊貴妃不是因為皇帝整天從民間往宮裏海選美女才吃醋的嗎?玄宗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從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貴妃一個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資治通鑑》的説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後宮莫得進矣”。這一下,後宮裏其他的妃嬪可就倒黴了。本來,雖然後宮得寵比中彩票還難,但至少還有個盼頭。現在楊貴妃專寵,她們連希望都沒有了。最可憐的是那些剛剛被花鳥使選進來的美人,連皇帝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給打發到各處行宮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但是,楊貴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們可不管這些。對他們來説,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劑罷了。兩個人吵架誰贏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對賠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是玄宗更離不開楊貴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錢也賞了,錯誤也改了,為了討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嗎!
二、第二次出宮
可是,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錯誤也總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後,唐玄宗天寶九載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楊貴妃送回孃家了。這次又為了什麼呢?《資治通鑑》只寫了簡單的六個字“楊貴妃復忤旨”。到底什麼才叫忤旨呢?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認為,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楊貴妃出軌了!怎麼回事呢?《楊太真外傳》記載,説天寶九載二月的一天,楊貴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寧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見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寧王的笛子有什麼了不起的?其實,這吹笛子不過是古代人一種含蓄的説法,它的真實意思就是楊貴妃和寧王的關係不尋常!關於這一點,唐朝詩人張祜寫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詩叫《寧哥來》:“日映宮城霧半開,太真簾下畏人猜。黃翻綽指向西樹,不信寧哥回馬來。”什麼意思呢?霧氣濛濛的宮城裏,楊貴妃站在珠簾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瞞不住。這時候,一個宮裏的小丑黃翻綽就跟楊貴妃開玩笑,往西邊一指,説:寧王來了!楊貴妃雖然不信,但是還是忍不住往西邊看,寧哥是不是真的又回來了?要知道,寧王李憲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愛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當然無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到天寶九載的時候,寧王李憲已經死了十年了。我們講過,寧王是開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當年楊貴妃的前夫壽王李瑁小的時候曾經被寧王撫養,所以還特地打報告要求給寧王服喪。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信史。現在,時隔十年,楊貴妃怎麼會跟一個死人有染呢!
這種解釋不可能了,還有別的解釋嗎?另外一種説法認為,這次楊貴妃忤旨,純粹是她姐姐惹的禍。楊貴妃不是有三個姐姐嗎?各個長得美豔絕倫,可惜沒有妹妹這樣的好運氣,都年紀輕輕就嫁了人,又年紀輕輕就守了寡。楊貴妃得寵之後,可憐三個姐姐,就把她們接到長安來了。唐玄宗不是寵愛楊貴妃嗎?愛屋及烏,對三個大姨子也都高看一眼,特許她們隨便出入宮門。還把三人都封為一品的國夫人。其中,老大封為韓國夫人,老二封為虢國夫人,老三成為秦國夫人。這三位夫人之中,虢國夫人最漂亮,也最放蕩。當時一般貴夫人出門不都是作車嗎?只有她與眾不同,偏要騎馬。唐玄宗也是個有豪情的皇帝,一個美人“不愛紅妝愛武裝”,在他眼裏也就有了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