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死」,對我們來説,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我們可以若無其事的提起,滔滔不絕的討論。
但,卻很少有人敢去直面。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每天都會有人離開。
據説平均一天內,過世的人達到172800個,每小時7200人,每分鐘120人。
而細算到每一秒,就有兩個人死去。
生老病死,自然災害,突發事故...無論是哪一種死亡,都是我們無法預料和提前準備的。
就像明天和意外,沒有人知道哪個會先來——
《死於明日》
聽着這個片名,似乎有些恐怖片的意味。
而片中所重點展現的主題,也是讓人有些忌憚的「生死」二字。
我們每個人,都會害怕「死」。
一個生命從存在走向虛無的過程,我想很少會有人承受得住。
就像影片中,當父親第一次給小女兒解釋起“死的概念”時,女孩被嚇得哇哇大哭。
她叫喊着:我不想這樣。
這樣的恐懼讓人覺得可愛,卻又那麼真實。
不過在這部電影裏,導演沒有去大肆渲染死亡帶給我們生活的那種壓迫和威脅。
它的存在,很是平靜。
電影由六個小故事組成,分別講述了死亡的前一天,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是怎麼度過的。
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第二天將會死去,他在死前的那一天,究竟在做些什麼呢?
1.死在畢業前夜的女孩。
酒店套房裏,四個即將畢業的女孩,在這裏舉行着她們的小型聚會。
她們一邊喝酒,一邊談論星座,暢想未來。
有人想要建立自己的時尚品牌;有人嚮往美國生活;有人想要環遊世界;
也有人,就想過和心愛人一起生好多寶寶的平淡生活。
每個年輕的女孩,都喜歡幻想以後。
在這個夜晚的這間房子,就承載了四個女生對未來美好的希冀,對命運安排的好奇。
能夠書寫的命運是無趣的,有女孩這樣説。因為那樣就失去了未知的驚喜和美好。
但命運,有時候帶來的也不僅僅只有驚喜。
深夜兩點,在其中一個女孩出去買啤酒的路上,被貨車撞倒,當場死亡。
電影裏並沒有直接描述這段死亡過程,也沒有告訴我們死去的究竟是誰。
只是用一個極長的空鏡,來表達事情發生之後的沉寂。
清晨,走空的房間裏,留下的雜亂似乎還能看到昨夜的歡聲笑語。
但如今,只有冰冷的沉默與空曠。
2.死在證券所的商人
這個故事很短,短到沒有劇情鋪墊,沒有對白。
午夜的證券所,依然有很多人在這裏坐着,他們或在思考或在交談。
而其中,有一個男人頭靠在椅背上。
他看似睡的很沉,周圍的嘈雜沒有能影響絲毫。
而5個小時後,終於有人發現,這個男人已經死了。
死的那麼平靜,沒有表情,也沒有聲音。
3.死於拍照的姐姐
在美國生活的姐姐,突然回來了。
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放棄了合適的伴侶,沒有任何緣由的回到了老家。
她固執的想要給弟弟拍照,讓弟弟陪她去吃記憶裏的那家生蠔。
但彆扭的弟弟拒絕在照相機前微笑,又以今天多人推辭了姐姐的想吃生蠔的請求。
他説,後天再去吃吧,那時候人少。
而第二天,當姐姐騎着電動車外出時,意外被電線杆砸中而死。
那個時候她正停好了車,給路邊的小狗拍照。
4.意外先死的丈夫
心臟病的妻子,一直等不到合適的捐贈者,每天都在等待死亡。
丈夫因為公務要出差去美國幾天。
雖然只是短暫的生離,但對於他們來説,就有可能是死別。
抱着最後一次的心情,妻子給丈夫剪着指甲,叮囑他不要忘東忘西,擔心着他以後的生活。
但最後,丈夫的飛機意外失事。
而妻子,卻得到了捐贈完成了手術,健康的活了下來。
5.為情而死的男孩
世界十大自殺方法裏,排在第七的是跳樓。
致死率93.4%,死亡時間4.56秒。
男孩選擇了這一個,站在凳子上,爬上護欄,一躍而下。
在留給朋友的遺言裏,他表達了對生活的無望。
而在死前,他也曾卑微的去求過自己喜歡的女孩一個答案。
結果,不言而喻。
6.死於夢中的音樂家。
微風習習的午後,年邁的音樂家躺在敞開的客廳地板上。
身後,女兒輕柔的為他按摩的額頭。
兩個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
女兒説,週一總是這麼安靜,沒有一個電話。
音樂家説他就喜歡這樣的安靜。
很快,他就睡在了這樣不被打擾,且有女兒陪伴的靜謐裏。
最後,他也死在了這樣靜謐的夢中。
平靜而安詳...
從類型來看,很難去形容這部《死於明天》算是什麼類別。
在它的其中,夾雜着演繹的短片,真實的採訪,虛構的故事,真實的改編。
還有大量的社會新聞,和一些相機拍出來的圖片。
這樣拼貼式的畫風看似雜糅,實際是從不同角度對於“死亡”這個主題的不同展現。
當別的電影想要去講述死亡,往往會極具戲劇化。
可能是某件事情導致的結果,又或者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
而死亡的到來,同時也會附帶着強烈的情緒展現。
不過在這部電影裏,死亡,卻成為了一件日常而平凡的事情。
沒有歇斯底里、極度恐懼的情緒起伏。
而是來的悄無聲息,走的也十分安靜。
也許前一秒還在和朋友期待着明天的畢業典禮。
也許前一秒還在興致勃勃的拍攝着路邊的小狗。
也許前一秒還在關注的股票的升降。
也許前一秒還在享受着午後的微風。
而下一秒,死亡驟然降臨。
我們總説,生命是無常的。
那這部電影,就是將生命的無常融進了生活的日常之中。
在導演剋制而內斂的鏡頭下,死亡變得不再那麼突兀,也不再那麼恐怖。
而是平淡的,好似隨時都會在身邊上演一樣。
影片有個精心的設置。
在屏幕右上方,不間斷的用錶針音效和全程不斷閃現的計時器,提示着觀眾每分每秒都有新的生命死去。
一秒兩個。
到電影放映結束70分鐘裏,這世界上已經有8442人逝世。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死亡便就是這麼不經意的,在這世界不斷地重複的發生着。
但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因為這些離去,發生改變。
電影中,分別對11歲的稚童和102歲的老人,進行了關於死亡的採訪。
關於死亡時間,小孩説。
我不想提前知道死亡,只想要活得正常。
而關於死亡好壞,老人説。
不要糾結死亡到底是好還是壞。
生命的重點在於,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還是壞。
或許這兩段話,也正是電影能夠帶給我們的最大感悟。
何必畏懼忌憚死亡。
活在當下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