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文|壹娛觀察 杜威

近期又一部被渲染成國產版《請回答1988》的劇集出現了。

在《三十而已》以口碑危機收場後,一部家庭劇《以家人之名》成功接棒,撐起整個劇集市場熱度。據骨朵數據顯示,自8月10日開播之後,《以家人之名》便因超高播放量和話題討論度始終位居榜單之首,以單集6條熱搜的頻率散播着火熱勢能。

口碑方面,豆瓣開局評分高達8.6分,行至中期評分有所下降,維持在8.4分左右,四星以上用户達82%。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作為一部國產家庭劇,容易陷入套路化、也是難給觀眾帶來新鮮感的劇集類型之一。在以往的家庭劇中,從來不缺少強烈衝突和重大時代命題,但能引起全民熱議的作品,必須要切中一個社會痛點。

從家庭式情節喜劇中暗藏現實生活諷刺,到婆媳矛盾、家族爭產、大齡剩女、育兒教育等多個話題引爆家庭劇,再到去年《都挺好》聚焦原生家庭問題,歷代爆款家庭劇都有足夠的社會話題釋出。

而近期家庭劇《以家人之名》能夠高口碑播出,其最大的成功原因就是在於它反以上家庭劇套路,走出了另一種風格。

摒棄婆媳矛盾、社會現實等強矛盾衝突主線,《以家人之名》在原生家庭問題外衣下,聚焦在日常瑣碎的生活關係,看似弱化劇情,卻讓觀眾感動於真實生活細節之中,另外隨着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等青年偶像演員的加持,整部劇集深受年輕觀眾喜愛。

“把生活的辛酸包在糖裏餵給觀眾吃,讓人笑中帶淚,這種戳心的感覺已經很久都沒有過了。”網友感嘆在《以家人之名》中獲得到的不一樣的感動。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以家人之名》劇照

這裏也不難總結出,作為一部小體量開播的家庭劇集,《以家人之名》之所以能收穫不俗收視,並掀起新一輪對國產家庭劇的熱議,不是擁有多麼宏大的社會議題,而是其身上年輕化、治癒系風格的標籤格外亮眼。

隨着國產劇集市場的製作的全面升級,內容題材的多元豐富,更多着眼於國際劇集市場的觀眾早已不滿足常規國產套路,而聚焦中老年觀眾,本土化風格嚴重也是最被冠以狗血、爛俗標籤的國產家庭劇愈發不被看好。

日漸式微的國產家庭劇,在此次《以家人之名》的另類打法下,意外收穫了超高口碑,並迅速發酵,引發年輕觀眾的追劇熱潮。分析《以家人之名》此次創作之路,似乎給能國產家庭劇的創作帶來新的思路,“年輕化+治癒系”風格能拯救國產家庭劇嗎?

《以家人之名》的治癒在哪裏?

即使還未觀看《以家人之名》的觀眾,也能體驗到其滿滿的日式治癒系風格。

劇集故事講述了,因幾個家庭的變故,讓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都成為了彼此的家人,大哥凌霄、二哥賀子秋、小妹李尖尖一同成長、相互扶持。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問題始終圍繞在他們左右,但他們從未放棄彼此之間的愛。

這種日影《小偷家族》式非血緣關係的家庭結構模式,在國產家庭劇中令人耳目一新。再觀海報設計,也同樣傾向於突出家庭人物的日劇海報設計,並不瞭解實情的觀眾恍惚之間以為一部治癒系家庭日劇走紅了網絡。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小偷家族》劇照

談起治癒系家庭劇,劇迷觀眾一定了十分解,這是一個在日、韓劇集市場盛行已久的題材類型。其主打聚焦對生活細節、瑣事的真實刻畫,少了狗血劇情的感官衝擊,多了一份對生活的內心感動。治癒、温暖、感人、細水長流、娓娓道來是這類劇集的代名詞。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治癒系家庭劇並不是一味地展示美好生活,在温情之下也同樣有悲慘、殘酷、原生家庭現等實生活的描述,而治癒系的魅力就在於並不過多強調現實生活下的社會意義,而是通過對生活積極正能量表現,讓觀眾重新煥發出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

同時,治癒系家庭劇也是高口碑評價的通行證。韓劇《請回答1988》是國內觀眾心中永恆的經典,何時能夠打造一部屬於國內的《請回答1988》,成為劇迷最期待的“有生之年”系列。在日本治癒系家庭劇的作品數不勝數,如《鳶》《我的事説來話長》等等作品,均在豆瓣獲得9分以上評價,並撐起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以家人之名》繼《隱秘的角落》之後再度引發口碑勢能,目前暫居2020年國產劇口碑榜第二位。另外,同樣有治癒屬性的的甜寵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也獲得不俗口碑。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劇照

回到治癒系創作之上,《以家人之名》是如何打造出年輕化、治癒系的國產家庭劇?

《以家人之名》首先從演員陣容上,放棄了傳統家庭劇中7080後中生代演員為主要角色的安排,而是選用三個青年演員,譚松韻、宋威龍、張新成搭建成了偶像劇的陣容。

甚至,中年女性角色都不是主要“家長代表”,改由塗松巖、張晞臨組成的“雙爸爸”角色設定。另外,編劇也刻畫出三位不同角度的“爭議女性”,似乎要與傳統家庭劇徹底劃分界限。

這樣的安排十分新穎,也成功吸引年輕觀眾的目光,據骨朵影視數據顯示,區別於其他家庭劇(25~34歲主流受眾),《以家人之名》年齡受眾最多的是19~24歲,佔比超過46.81%的年輕觀眾。但桎梏也很明顯,容易讓劇集在偶像劇與家庭劇中搖擺不定,主線到底是親情還是愛情,目前為止也是模糊不定。

同時,《以家人之名》因對劇中“醜化”女性形象,遭到的很多女性觀眾(女性觀眾佔達到83.63%)的強烈不滿。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以家人之名》受眾分析(數據來源:骨朵影視)

而彌補這一切在家庭劇中不和諧因素,就是劇集中滿滿的治癒系風格塑造。

劇迷觀眾幾乎都被譚松韻飾演的李尖尖圈粉了,該人設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所有人知道她身上的不幸,卻在她的生活中看不到過多悲觀情緒,內心充滿單純善良和快樂,且不虛假、尷尬、油膩。

這就是典型治癒系主角的通有性格。

觀眾在現實社會中的消極情緒需要一個正能量人物來治癒自己。同時,李尖尖還有一個樂天派的父親,一個哥哥為她當了牙醫,一個哥哥為她成為甜品師。

三個主角生活在一起,雖然各有各的不幸,但彼此治癒着,這也是治癒家庭劇的最大魅力。家人之間的羈絆可能不是血緣,更深的是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以家人之名》目前僅行進至中期,口碑已經有所下滑,劇迷最擔心的兄妹三角戀正要上演,劇集後期是否仍保持高水準創作還未可知,其主創團隊和出品公司均是《下一站是幸福》的原班人馬,前作後期高開低走、“三觀爭議”的結局令人記憶猶新。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下一站是幸福》劇照

治癒系國產劇上線即熱播,除了劇集優良品質之外,也可以體現出年輕觀眾對治癒系風格家庭劇的迫切需求。在該劇集口碑評價中,對愛情線幾乎口誅筆伐,而對家庭、親情線則是倍感欣慰,久違的治癒心靈。那麼,未來治癒系是否能拯救日漸勢微的國產家庭劇?

為什麼説治癒系能拯救國產家庭劇?

治癒系一直與國產劇,尤其是家庭劇有些水土不服。家庭劇,長期以來受中老年觀眾為主流羣體影響,過多聚焦在婆媳關係、現實主義、原生家庭等社會議題上,內容俗套且老氣橫秋,自主絕緣年輕觀眾,甚至被冠以狗血、爛俗等稱號。

如何將治癒系和本土化嚴重的家庭劇破圈結合,其實並不用有意為之,家庭劇的產出一般都是時代化產物。

梳理國產家庭劇,或者是家庭倫理劇,其實一直是國產電視劇的黃金題材,也貫穿着整個國產劇集的發展史和社會現象的變遷。在這其中,也可以看到一個很清晰的發展變革脈絡。

1958年播出的,首部國產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其實就帶有強烈的家庭劇風格。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劃時代意義的電視劇《渴望》播出,標誌着國產劇開始步入成熟階段。同時,《渴望》也是首次聚焦以家庭為單位的大眾生活百態內容,被譽為首部國產家庭倫理劇,隨後,又湧現出《兒女情長》《咱爸咱媽》等經典家庭劇,均收穫不俗的收視表現,自此家庭劇開始受到當時國內觀眾的普遍熱愛,並長期霸佔主流創作內容。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渴望》劇照

同時,情景喜劇在90年代作為一種新穎的電視形式,刻畫現實生活百態,並諷刺社會負面現象,用戲謔疏解了那個年代人們面臨的社會壓力,成為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節目形式。其中,聚焦家庭生活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以及後期的《家有兒女》成為最經典的存在。

自此,國產家庭劇在表現方式和審美風格上更加多元豐富,且日趨完善。但同時也開始趨於統一,定下“倫理關係”為主成了近二十年的創作基調。

21世紀後家庭劇的播出,往往伴隨社會環境因素。21世紀初《不要和陌生人説話》《中國式離婚》讓家庭暴力和婦女權益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手機》讓“婚外情”等敏感問題首次公開討論。2007年~2010年前後的《雙面膠》《媳婦的美好時代》等作品開始聚焦在婆媳矛盾等傳統關係,成為當時最主流議題。

2010年後,家庭劇開始關注獨立個體和新時代家庭關係,《咱們結婚吧》描述大齡剩女問題,《夫妻那些事兒》闡述丁克家庭和催生話題,《小別離》中讓孩子出國留學熱問題,直到去年《都挺好》涉及到80零後原生家庭議題,觸及到家庭核心隱私,也是很多家庭痛苦煩惱的源頭所在,敢於戳破中國式家庭一團和氣的假象等等,國產家庭劇一直緊隨社會情緒的步伐。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都挺好》劇照

正如上文所敍述,隨着網生內容時代的全面到來,國產家庭劇正日漸式微。老氣橫秋的題材內容和聚焦現實生活的沉重議題,再加上參差不齊的製作水準,讓該題材在年輕觀眾羣體中越發失去競爭力。在大製作古裝劇、燒腦驚悚懸疑劇、高甜發糖的甜寵劇等題材的競爭下,國產家庭劇如何突圍成為重要問題。

此時,在劇集市場期待已久的治癒系家庭劇映入眼簾,並且它同樣承載社會情緒。

“治癒系”同樣是從日本舶來的潮流詞,是泛指能夠撫慰心靈,給人以持續、恆久、連續的一系列事物。在日本治癒系影視、動漫作品,已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潛入日本觀眾日常生活和潛意識之中,迅速發展成為主要創作題材。

在國內掀起一陣熱播潮的治癒系日劇《凪的新生活》,其導演坪井敏雄就表示,“日本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但是有非常多的‘治癒系’的作品產出,因為越是被現實擊垮的年輕人,就越是需要它。”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凪的新生活》劇照

互聯網時代下,國內年輕人溝通變得便捷卻更顯冷漠,容易令人形成獨居生活。孤單感,是一個人在互聯網虛偽的假象中最直觀的表現。再加上“996式”高強度工作壓力,讓當下年輕人精神壓力過高,觀眾急需找到一點心靈温暖,來治癒自己的內心。

國內年輕觀眾喜歡治癒系,當治癒系與國產本土最負盛名家庭倫理劇相結合,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年輕化+治癒系”也將讓逐漸勢微的國產家庭劇重新獲得主流觀眾的認可。

而從目前《以家人之名》開始冒出的負面口碑之中也需要注意,國產劇雖然通過年輕化和治癒系風格來進行有效轉變,但必須保持好作品定位,面對家庭劇為內容核心的作品,其家庭和親情還是首位,偶像劇中慣用的爛俗愛情線恐怕要果斷捨棄。

期待《以家人之名》不要高開低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87 字。

轉載請註明: 《以家人之名》火了,治癒系能救國產家庭劇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