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舞3》比的是“文化”,賽的是“平衡”,這兩點你真的懂嗎?
豆瓣評分9.0分,《這!就是街舞》算得上一檔良心選秀節目,口碑、收視率雙佳也是國內綜藝近幾年難得達到的新高度。
《街舞》的魅力並非來自於節目本身,而是源自市場的需求,作為國內首檔街舞選拔類真人秀綜藝,它給無數熱愛街舞的人搭建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因為僅此一家,所以能夠更好把握觀眾資源,加上街舞本身就極具觀賞性,自然而然就容易受到更多觀眾的青睞。
當然,“爆款”品牌的打造也離不開欄目組的傾心付出,除了在前期的推廣宣傳中功夫,力爭全國頂尖的街舞選手參賽,《街舞》欄目組還在導師的選拔上,以及舞台的設計上下足了功夫。
任何一期來擔任隊長的明星嘉賓,除了要在圈內外具備一定影響力,能夠為節目帶來流量扶持外,還要必須具備一定的街舞基礎,從前兩季的易烊千璽、羅志祥、韓庚、黃子韜、吳建豪,到第三季的全新導師團隊鍾漢良、王一博、張藝興、王嘉爾,皆是娛樂圈舞者出身的“流量擔當”。
街舞屬於一種嘻哈文化,自由散漫、放蕩不羈是該舞種的特性,這不僅讓大部分舞者養成孤僻、傲慢等性格,而且還讓他們對服裝、場地等事物也有很高的追求,帽子反戴、大號服裝等都已成為街舞舞者標誌性裝扮。
因此,《街舞》欄目組為了更好渲染嘻哈文化,在有關規定的合理範圍內儘可能地營造街舞氛圍,減少“髒文化”的輸出,尤其是舞台的規劃,將場地定義為“街道”,一人battle眾人圍觀,那種歡呼聲、隨性的表達,像極了街舞舞者的日常。
尤其是《街舞3》新增設的水、火兩種類舞台,高逼格的舞台設計引發全場沸騰,舞台正上方落下帶有“這就是街舞”字樣的水幕,更是讓參賽選手及隊長驚呼不已,這也是許多舞者從沒有接觸過的舞台。
街舞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下最流行的舞種,就是因為它的直接性,不服就battle,沒有多餘的語言和動作,用最“炸”場的動作和名場面折服所有人,試想在“水”與“火”的舞台上進行battle,會是多麼刺激的畫面。
然而,“炸”的卻只有舞台,許多選手的參賽作品都沒有在街舞動作上下功夫,而是一味追求文化輸出,不管是張藝興戰隊的中國風,還是王嘉爾戰隊的民族舞,這些作品都因為太過於對文化的輸出,而忽視了街舞本身需要的氣場,與其説他們在比拼街舞,倒不如説他們在比文化的輸出。
另一方面,既然是比賽就一定會有輸贏,不論是個人還是戰隊皆是如此,可你會發現《街舞3》雖然臨近尾聲,不斷有選手因為輸了比賽而離場,但每支戰隊的人員數量卻始終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面。
全國四十強,每支戰隊皆有隊友10人,根據賽制,戰隊賽為兩兩PK,每支戰隊的總分為2分,每少一分就要從隊中淘汰兩名隊員。首輪水舞台PK中,王一博戰隊以2:0的總比分擊敗鍾漢良戰隊,率隊10人全員晉級,而鍾漢良則被迫淘汰了隊內小寶、夢迪、小龍、林夢四位隊員。
這樣的結果雖然殘忍,但卻顯得格外真實,但真實“不過三秒”,很快節目組又增設復活賽,每支戰隊各派一名代表進行battle,獲勝的隊伍可以擁有復活一名已淘汰的隊員。最終的比賽結果顯而易見,是淘汰人數最多的鐘漢良戰隊贏了,小寶的復活讓他們在人數上有了平衡。
第二輪火舞台的PK中,節目組再次通過“復活”的手段,讓連輸兩場被迫淘汰四人的王嘉爾戰隊,成功復活兩名已淘汰的隊員,使四支戰隊在人數上再次重回平衡點,鍾漢良、王一博、張藝興、王嘉爾戰隊的人員比例為7:8:6:6。
無論賽制如何,比賽的結果是什麼,賽來賽去的最終結果都會以平衡各個戰隊人數為目的,或許這是提升節目觀賞性的一種手段,但卻讓這檔真實選秀的節目,看上去更像娛樂性的綜藝節目。
説到底,《街舞3》比的是“文化”,賽的是“平衡”,為的就是提升節目觀賞性,吸引眼球,確保收視率。
【來源:旅行一路有你】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