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全職育兒之路,經常被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兄弟倆如此乖巧懂事又積極配合,媽媽是如何管教的?怎麼説呢,在美國,很多學校和老師,都非常崇尚正面管教,大言不慚地説,媽媽也是其中的一員。正面管教,用英語的説法就是“Positive Discipline”,那麼這個“Discipline”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管教”與“控制”之意。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理解,英文中的Discipline源於拉丁語的“discipulus”,本意是教育與引導,絲毫沒有負面的意思。
雖説媽媽是正面管教的極力支持者,也在不斷地學習並實踐,但經驗之談則是,育兒不是“管”,而是“教”。本人今天將自己的育兒經驗分享在此,稍加解釋的同時,也會輔以自己的育兒實例。
經驗之一:沒有壞孩子,只有壞行為。對事不對人,這是媽媽五年育兒之路,學習的第一條育兒道理,也是受益最深的一條。小朋友犯了錯誤,或者就是調皮淘氣,再或者就是叛逆對抗,媽媽不是説,“你真是個壞孩子”,“你太調皮了,我不喜歡你”;而是以一種“我信息”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感受,“我喜歡安靜的小朋友”,“我討厭把東西亂放,我希望下次可以物歸原處”,“今天我很開心,因為你們把玩具櫃收拾得整整小編”。如此的表達,批評與指責的是行為,而不是小朋友這個人,與此同時,媽媽也正面而積極地提出來自己的希望與期望。
經驗之二:忽略負面而消極的,以積極而正面的方法加以引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小朋友犯錯誤,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錯誤也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吧!媽媽這裏就以“打人”為例,説一説如何正面引導小朋友們的錯誤行為。兩位語言能力受限的小朋友爭搶玩具,又正值手的敏感期,免不了推一把、打一拳。正面引導不是説“不要打”,而是説,“你要先問一問是不是可以玩玩具”。“不要打”,只是簡單地制止行為,並不能教會小朋友下次遇到如此情況應該怎麼辦。
也許很多時候,媽媽並不在打人“現場”,那麼事後知道了,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小朋友道歉,“打小朋友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我們不打自己的好朋友,你可以和他説對不起,請他原諒你嗎?”如果小朋友願意道歉,那麼此事就此結束;如果小朋友不願意道歉,那麼媽媽會暫停所有的活動,和小朋友一起坐着,“你現在不想説對不起,沒關係,那麼媽媽陪你一起坐着看書,你什麼時候準備好了,咱們就一起去道歉,然後你才可以繼續玩”。以此教會小朋友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如何恢復與小朋友的友誼。
經驗之三:同情加引導,充分尊重又完全理解。還是以“應驗之二”的打人為例,媽媽除了正面引導“用語言解決問題”和“事後道歉”,還要充分尊重小朋友,並且給予同情與理解。媽媽説這些話的時候,一定是出於一種平和的心態與尊重的語氣,不是批評,也不是指責,而是一種引導與教育。
經驗之四:可能的情況下,給予合理的選擇。從小就教會小朋友自己做選擇的能力,在可能的情況下,媽媽一定會給予兄弟倆合理的選擇,是對小朋友們的一種尊重,更是給小朋友一種“控制權”與“決定權”,同時也是教會小朋友,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選擇以什麼樣的方式應對與處理。還是以“打人”為例,媽媽給出的選擇,不管是語言還是行動,最終目的都是“道歉”。
經驗之五:每一次錯誤,都是一次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小朋友犯錯誤,媽媽不是簡單地指責批評,更不是長篇大論地加以教導,而是告訴小朋友,“除了打人,我們還可以很多種方法和別人玩”,言外之意就是,處理同樣一件事情,解決同一個問題,我們會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那麼媽媽的任務就是引導小朋友去發現這個方法,並且付諸實踐。當然,也可以以往事重提的方法加以引導,更是一種感同身受與情緒管理的教育吧!
經驗之六:説出彼此心情,共同討論與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小朋友的錯誤行為,並不是育兒的關鍵之處,而且小朋友犯錯誤,媽媽們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如何糾正”、“如何管制”,而應該是“如何解決問題”,一是從根源上解決錯誤的真正動機與目的,二是防患於未然,説出彼此的心情,與小朋友共同討論與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達到相同的錯誤不再重犯的效果。
這裏沒有具體的例子,但母親的一般指導方法如下:1。引導孩子説出自己的心情和需要。2。媽媽們也説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我喜歡什麼樣子的》、《我不喜歡它的樣子》。與孩子們一起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寫下所有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否可行,都要一起記錄)。探索每個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然後決定一個或兩個解決方案,並按計劃實施。這五個步驟不是必不可少的,秩序也不是固定的。媽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要來削減或調整訂單。事實上,每次我媽媽和孩子們的“錯誤”打交道,她都不會照搬同樣的東西。
經驗之七:自然後果,邏輯後果,讓小朋友從後果中學習。在後果中學習,媽媽覺得,這是最好的引導與教育方法,曾經看過一篇題為“自然後果,邏輯後果的文章,有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在這裏就不多述了。
最後語:雖説“管”與“教”不分家,但媽媽對於“正面管教”最深刻的理解則是,育兒是“教”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管”,“管”是含有貶義色彩的批評、指責與懲罰,甚至含有不尊重的意味;而“教”則是富含褒義色彩的引導、教授與學習,是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將小朋友的錯誤行為引向正路,用英文説,就是“Teach and guide children to set the behavior right”,對事不對人,每一次錯誤,都是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充分尊重小朋友,以獲取母子雙方的支持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