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號稱第一的解表散寒藥:麻黃

古人認為麻黃久置而不變質者質佳,故過去藥房中的麻黃多為黃色。《植物名釋札記》記載:“麻黃之取名,謂其因花小而黃之故。”

性能特點

《本經》認為麻黃味苦温,現一般認為其性能為:辛、微苦,温。歸肺、膀胱經。

辛味藥一般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特點,即具有發散和推動氣血運行的作用。本品歸肺經,肺主皮毛,故能發散在表的邪氣,因其性温,故能發散肌表的風寒之邪。辛能宣肺,苦能降肺,故本品對肺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即宣降肺氣,而以宣肺為主。肺為水之上源,膀胱主貯尿排尿,為水之下源。本品能夠宣發肺氣,上源得通,則下源得暢,故本品具有利尿作用。

中藥號稱第一的解表散寒藥:麻黃

功效應用

1.發汗解表:《本經》明確提出麻黃具有“發表出汗”之功,其發汗力強,為發散風寒之峻劑,是解表藥中發汗作用最強的藥物。一般用於表實無汗證,如風寒表實證、無汗證等。其無汗具體表現為出汗量少、皮膚乾燥而粗糙等,尤其是患者在炎熱的夏季亦不怎麼出汗,這是較為明顯的無汗。為增強本品的發汗作用,常與桂枝同用,再配以杏仁、甘草,即組方麻黃湯。該方來源於《傷寒論》,主治惡風或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咳喘等八個方面,有人概括為麻黃八症。

麻黃是筆者的常用藥,治療風寒表實證,麻黃湯、葛根湯等均是筆者的常用方。筆者應用麻黃湯治療風寒感冒之高熱,不僅退熱迅速,而且多不反彈,往往半劑麻黃湯即愈,屢試屢驗。

應用麻黃湯時,根據患者的體質及病情,麻黃的用量多在15~30之間,最大量曾用至45。為增強麻黃湯的發汗作用,方中的桂枝多以肉桂來代替,常用量為5~15,杏仁為5~10,甘草為5~10。藥只煎1次,分成2份,喝1份蓋被髮汗,多在20~30分鐘即可汗出熱退。

過去缺醫少藥的年代,老百姓有“感冒發燒,阿司匹林一包”的説法,有鑑於此,筆者稱麻黃湯為“天然的解熱鎮痛劑”。臨牀發現,用阿司匹林退燒時,有燒退而反覆的現象,而用麻黃湯退熱則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記得以前有的中醫説,麻黃是臨牀常用藥,而麻黃湯則非臨牀常用方,經過多次的臨牀證實,筆者不贊同此説。筆者分析,麻黃湯不受歡迎的原因可能有:

①不識證。見到高熱,就認為有炎症,見到炎症就認為與熱毒有關,所以,臨牀上治療高熱時以清熱解毒藥最為常用。豈不知,風寒感冒之高熱者,臨牀也不少見,這種情況即便發熱超過40℃,也不能用清熱解毒之法來治療,唯有汗法才是正確的,早在《內經》時代就有此説:“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②不想用。麻黃湯原方藥價甚廉,在當前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沒有幾個中醫會開出如此便宜的麻黃湯。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品所含的揮發油與麻黃鹼均具有發汗作用,一般認為其發汗作用主要與其所含揮發油有關。但從張仲景使用麻黃的用法來看,麻黃大多需要先煎(先煎麻黃去上沫),久煎之後揮發油散失,故麻黃湯發汗作用可能與其所含麻黃鹼關係更大,而與揮發油無關。然而現代臨牀實際應用本品時多不先煎,筆者也從未先煎,而是與諸藥同煎。

2.宣肺平喘:《本經》載麻黃“止咳逆上氣”。本品味辛而歸肺經,能夠宣發肺氣;同時具有微苦之味,從而具有一定的肅肺之力。所以本品既能宣發肺氣,又能肅降肺氣,對肺之氣機具有調節作用,這就是呼吸。但必須指出的是麻黃以宣發肺氣為主,所以本品具有宣散邪氣外出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肺氣失宣的病證,如外邪束肺、肺氣失宣之咳嗽。

臨牀大多用本品治療三個方面的病證,風寒外束之咳嗽、外寒內飲之痰喘、邪熱壅肺之咳喘等。

(1)風寒外束之咳嗽,也就是風寒感冒以咳嗽為主訴者,常與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湯。三拗湯在臨牀上的應用已經不多見,不是風寒外束證不多見,而是有其他的原因影響了三拗湯的臨牀應用,一是感冒咳嗽並非大疾,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醫療知識的增加,遇到這種小疾,有些人一拖了之,有些人則自行購些成藥(儘管不一定對症)進行治療;再加上咳嗽有自愈性,服過一段時間的中成藥或西藥,儘管藥物沒起作用,但咳嗽也會慢慢好轉或痊癒。二是對於醫生而言,這樣的小方根本不值錢,也不能帶來利益,所以大部分醫生也不會開這種三味藥的小方。其實,只要對症,三拗湯的療效非常確切。

(2)外寒內飲或痰飲阻肺之痰喘,此類患者的主要表現是久患咳嗽或哮喘,痰多而質稀色白,易於咯出,後背怕冷或全身怕冷,多選用小青龍湯。可以講,小青龍湯是治療痰飲阻肺型的慢性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最常用方劑。筆者不僅用於治療上述疾病,對於慢性鼻炎、鼻竇炎等證屬痰飲阻滯者,也經常應用本方來治療。

(3)邪熱壅肺之咳喘,主要應用要點是肺熱,其主要表現為痰黃,發熱,咳嗽或喘等,假如咯痰色白者,必見膠黏難咯。所以,辨痰之寒熱,不能僅以顏色來分,需要綜合判斷。若屬痰熱者,多見於急性呼吸系統炎症,可選用麻杏甘石湯。方中麻黃的主要作用是平喘止咳,而大劑量的石膏能夠清熱,所以,本方具有明顯的寒性,能夠清肺平喘。現在諸多醫院治療肺炎或急性支氣管炎等的協定處方,大多是以麻杏甘石湯為主方進行加味而成的,足以證明其療效確切。

本品所含麻黃鹼、麻黃素,具有較強的緩解氣管、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這為麻黃的平喘作用提供了確切的藥理依據。

3.利水消腫:一般認為,本品之所以能夠利水消腫,是因為本品能夠宣發肺氣,調節水之上源(即肺),上源得通,則下源得暢,膀胱氣化得行,故能利水消腫。從調肺利水的角度來講,本品的作用機理實際上是“提壺揭蓋”。

什麼是“提壺揭蓋”呢?就是利用物理現象,打開壺蓋,放進空氣,以利於壺中的水從壺嘴中暢快地流出。如果沒有壺蓋上的小孔或不打開壺蓋,那麼水就不能從壺中順利地流出。

由於麻黃能夠宣發肺氣,也就是把壺蓋打開,因此,麻黃具有利小便的作用。

麻黃以發散邪氣為主,所主治的病證總是以邪實為主的病證,其所主治的水腫或小便不利,也是由於外邪內侵,肺氣失宣,膀胱氣化不利所致,故其水腫主要表現為眼皮水腫、臉腫等風水證,其特點是起病迅速、浮腫而無汗,腰以上水腫顯著,而不是以下肢水腫為主的陰水證。治療風水水腫,當治以發散邪氣、宣散水濕,配伍石膏、白朮等,如越婢加術湯。方中麻黃與石膏的劑量比例為3∶4,這種配伍比例的作用特點是:利水而不發汗。相反,若石膏的量小於麻黃,則發汗而不利水,大青龍湯即是如此。

此外,麻黃還具有宣散裏寒通滯的作用,這種作用可以理解為對裏寒凝滯的一種解散作用,如陽和湯即是。陽和湯中麻黃與熟地黃的用量比例需要注意,即麻黃:熟地黃=1∶20,麻黃的用量一般為3。

麻黃是峻劑、興奮劑,起效迅速。應用補氣或温陽方藥時,配伍少量的麻黃,不僅使療效迅速發揮,而且能夠增強補氣方藥或温陽方藥的療效。如應用補中益氣湯時,配伍少量的麻黃或麻黃細辛附子湯;應用真武湯時,配伍麻黃或與麻黃細辛附子湯同用。療效往往相當滿意。此類情況的臨牀應用,麻黃相當於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小量即能達到相當高的活性。需要注意一點,這種情況,麻黃用量不能大,切記。常用量一般為3~6,最大量曾用至10。

用法用量

煎為宜,用量大多為3~15。但大劑量應用者也不鮮見。筆者治療風寒表實證,常用生麻黃15~30,僅服頭煎的一半即可得以汗解,最大量用至45。

使用注意

從麻黃中提取出麻黃鹼,可進一步加工成冰毒,冰毒再加工,就能夠製成搖頭丸,都屬於毒品,所以在西方國家禁止麻黃的應用。

麻黃鹼、冰毒、搖頭丸等都具有顯著的興奮性,能夠促進人體的代謝,引起失眠、心慌、易於激動、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副作用,所以筆者臨牀應用麻黃時多告知患者,服用麻黃製劑後可能會引起上述症狀,所以麻黃製劑不宜晚間服用。

臨牀觀察所見,如果患者空腹服用麻黃製劑,會引起虛汗、心慌、不安等症狀,所以,含有麻黃的方劑必須飯後服用,這是實實在在的經驗。

麻黃能夠引起失眠,這是事實,但筆者臨牀發現,有不少患者服用含麻黃的處方後,原本睡眠不佳,服藥後則睡眠明顯好轉,這種情況在臨牀上也很多見。那麼麻黃治療什麼樣的失眠有效呢?白天無精打采,晚上睡眠淺,似睡非睡。這一類患者,如同《傷寒論》中提到的“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相類似,其主方是麻黃細辛附子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56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藥號稱第一的解表散寒藥:麻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