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要這個”,孩子想嘗128一斤白草莓,兩個寶媽做法截然不同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健康

媽咪是大王原創,歡迎讀者朋友們轉發分享

孩子是每個家庭裏面的寶貝,而且父母自然而然的會極為寵愛孩子,並儘可能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也有的家長對於孩子並不是那麼的“言聽計從”。

出於經濟條件也好,出於教育理念的不同也罷,總是有家長會違揹着孩子的意願去做事,並且還會説這是在為孩子考慮和打算。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打個比方,如果你的孩子想要吃一份特別貴的草莓,可能和你一天的工資相比肩,你到底會作何態度呢?

娟娟是一個很懂得照顧孩子感受的家長,她平時把孩子教育得很好,而且也非常尊重孩子的意願,經常會去主動詢問孩子對於事情的看法,或者是他們的感受。

然後再細節性的方法的調整,總之這是一個民主的家庭,孩子也因此成長得特別順利和健康,這天週末娟娟帶孩子去逛超市,本來準備買點菜的,但是卻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媽媽推着車帶孩在果蔬這塊來回遊走,突然媽媽發現孩子就站在那裏不動了,只是在非常認真地看着面前的一堆水果。

媽媽走近之後發現孩子望着價值不菲的白草莓出了神,一看標價媽媽愣住了價格128元一斤,這可以説是天價草莓了吧?

無疑媽媽也知道孩子對這些草莓非常感興趣,因為從那份神情中就能夠感受到,果然孩子接下來和媽媽説想要嚐嚐,而娟娟做的不是拒絕,卻是很耐心的問候為什麼。

孩子説非常好奇為什麼草莓是白色的,想嚐嚐味道,於是娟娟停頓了幾秒便給孩子買了一些嘗味道,孩子高興得不得了。

但是相對比之下,另一位寶寶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看到娟娟給孩子買了草莓,也和自己的媽媽表達了自己的請求。

沒有想到卻被媽媽無情地駁回,大聲的訓斥到“你吃什麼吃啊?家裏哪有錢給你買這些沒用的!敗家的孩子!”幾句話下來,把孩子委屈得眼圈含淚,真的是我見猶憐呢。

兩位媽媽的反應截然不同,但是到底是應該滿足孩子們的願望,還是應該教孩子們剋制自己呢?到底這兩個媽媽的做法哪個更好呢?

相信大多數家長還是會選擇前者,畢竟前者創造了一種很和諧和融洽的氛圍,且也能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因此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們應該仔細去評估衡量,而後在資金這方面,也不要把握的太過於緊張,這會對孩子的金錢觀以及成長都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經常跟孩子説買不起,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 孩子沒有安全感

首先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大人們都清楚安全感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無法給予孩子們陪伴上的安全感時,其實就已經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了。

而當我們在金錢方面太過於拮据,並且讓孩子體會不到因為這些所帶來的滿足時,孩子會變得更加的焦躁不安。

像以上的兩個孩子就正是這樣的例子,一個孩子因為表達自己的需求被媽媽滿足後,感到十分的滿足,也便於親子之間感情的遞進。

但是另外一個孩子只能有豔羨別人的份,我們從孩子婆娑的雙眼中就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委屈,不安和失望。

因此不是説家長們應該多儘量的滿足孩子,只是應該在正常水平上儘量的去滿足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心安一點。

2. 長大對金錢或者某樣東西特別執着

任何事情都是物極必反的,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過分的把控金錢,只會給孩子形成一種很可怕的對金錢的執念。

家長越是緊張,孩子就覺得錢越寶貴,越重要,越想得到,然後對他們的慾望就越強烈,進而在之後的成長之路上,一切都會以其為首要,從而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方向。

3. 產生自卑心理

最後便是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正如我們之前所説的,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需求都是一再地敏感,一再地拒絕,那麼最後只會讓孩子在心理上不斷地受以重創。

不斷地自責,不斷地慨嘆,不斷地對比,不斷地悲哀,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説孩子們不夠自信,其實這些都是家長們在很多情況下間接造成的。

孩子們想要什麼,想幹什麼,一定有他們自身的道理,家長先不要着急去拒絕,應該儘可能地去查看,去理解,最後再合理地為孩子去完成。

媽咪是大王,也是一位3歲寶寶的媽媽,我將持續和大家分享更多優質的育兒母嬰知識和經驗,如果各位讀者朋友們喜歡我發佈的內容,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和分享,希望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能夠共同成長,攜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