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絡養生︱4種方法讓你自測經絡是否通暢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健康

頭疼、腹部寒涼、心煩氣躁、腿部浮腫……這些都可能是經絡不通的表現。

《黃帝內經》記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説明了疾病的發生與經絡不通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4種表現説明“經絡不通”

生活中,有人感覺渾身不適,但又沒有明顯的疾病症狀,很可能是“經絡不通”惹的禍。中醫專家總結出幾種經絡不通的表現,一測便知。

1、捏肉感覺痛

隨手捏起身上的肉,如果有明顯痛感,則表明經絡不通。這是因為,氣血流通不暢,肌肉的柔韌性降低,對疼痛的敏感性也會增加。

人體經絡均有一定的走向,如兩腿外側的膽經、兩臂內側的肺經等,可沿着經絡循行輕輕敲打、按摩皮肉,有利於舒緩肌肉,疏通經絡。

2、舌下顏色深暗

舌下絡脈淺薄、豐富、易於觀察,是中醫舌象診斷的指標之一。

若舌下絡脈顏色深暗,脈管怒張,是氣血不通、瘀血停滯於脈管所致。平時可多按揉內關穴,有補益氣血、促進循環的功效。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3、過血不明顯

上肢的檢查方法是:用一隻手攥住另一隻手的手腕一分鐘,然後突然鬆開,若有一股熱流直衝手指尖的感覺,則説明經絡是通暢的,反之則經絡氣血運行欠佳。

下肢的檢查方法是:身體平躺,用手按壓腹股溝處的動脈一分鐘,猛然鬆手,如果有血衝到腳趾尖的圓筒狀熱感,説明經絡氣血流通良好,反之則經絡氣血流通欠佳。

4、平躺腹部凸出

腹部有重要的內臟器官,並且足三陰經、足陽明胃經、任脈均過腹部,腹部的外形影響着經脈氣血的運行。

健康人平躺,腹部應當是凹陷的,若平躺時腹部凸出,是氣血經脈不通,水濕痰飲等瘀滯的表現,以胖人多見。

腹部穴位較多,諸如氣海穴、關元穴、神闕穴等,可經常艾灸或刮痧,來驅寒除濕,行氣通經。

經絡不通,百病叢生。明察經絡不通後,應及時進行適當運動、按摩等,以促進氣血流通,升發陽氣,暢通經絡。

疏通經絡妙招

1、艾灸温通經絡

【配穴】:中脘穴、大椎穴、神闕穴、關元穴、命門穴、足三里穴。

①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②大椎穴

在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③神闕穴

位於臍正中

④關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⑤命門穴

位於第二、三腰椎棘突間

⑥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上述穴位有效結合,可以驅寒邪、補正氣、通經絡。在艾灸的過程中,會有一些發病的現象和一些艾灸的反應,如:口乾舌燥、嗜睡、乏力、排尿多、拉稀、發燒等現象。

提示:如若出現上訴現象,輕則不用處理,多喝水即可;如果上火嚴重,可以艾灸太溪穴去火。

2、蓮花坐活動韌帶

坐時,屈着左腿,將左腳的腳背放在右大腿的腹股溝處,雙手放在左膝蓋上,輕柔地做上下彈性運動數次,使之接觸地面,然後換右腳。

提示:堅持運動能有助於活動人體多處韌帶,使腿、腹、胸、頸部等肌肉得到充分伸展,保持經絡暢通。

3、輕揉耳輪通腎氣

雙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1分鐘,直至耳輪充血發熱。

提示:中醫認為全身精氣由各臟器收集後交腎來保存,腎開竅於耳,耳朵上佈滿了全身穴位,所以按摩耳朵不僅能健腎,還能打通全身穴位。

4、梳頭促進血循環

用手指或木梳從額頭前至枕後,從兩側的太陽穴至頭頂進行“梳頭”,每回50~100次,以晨起梳頭為最佳。

提示:人體各條經絡都匯聚於頭部,梳頭時要經過眉衝、通天、百會、印堂、玉枕、風池等近50個穴位,對這些穴位進行如同針灸的刺激,可以促進頭部血液流通,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