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腸癌的中醫治療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健康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中醫古代並無對大腸癌的系統深入認識根據大腸癌不同階段的臨牀表現和演變過程中醫文獻中有大量類似本病描述的記載內容散見於“腸風”、“腸蕈”、“鎖肛痔”、“積聚”、“下痢”、“腸結”等篇目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作為大腸癌綜合治療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療法廣泛應用於大腸癌的各個階段療效得到學術界的首肯。辨證論治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是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的基本原則具有鮮明的“個體化”特性中醫學認為大腸癌的病因主要有素體虛弱、脾腎不足、飲食因素、起居不節、憂思抑鬱等幾個方面。內外因共同作用於人體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正氣虛損邪氣乘襲藴結於大腸氣機受阻血行不暢痰瘀毒結形成腫瘤。病機特點為正虛邪實正虛為本邪實為標。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大腸癌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臨牀療效。

中醫辨證大多以症狀、體徵、舌苔脈象等模糊參數為依據臨牀辨證分型分歧較大有脾虛氣滯、氣血兩虛、氣陰兩虛、脾虛濕阻、腸腑不通、脾胃虛寒、濕熱內藴、氣滯血瘀、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虛血瘀等多種證型證型雖多但“脾虛”證佔76.8%這是因為大腸癌屬於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理論認為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精微基本涵蓋了消化功能大腸癌責之於脾虛符合中醫、西醫理論。脾虛既是大腸癌發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大腸癌發生、發展、治療過程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大腸癌行根治性腸管切除術時由於切除了相當長度的腸管必然對機體腸道消化吸收及免疫防禦機能造成一定損害所謂“精氣奪則虛”加之患病前或患病後可能本來就存在“脾虛”手術治療可能造成或加重脾虛表現為乏力、神疲、便溏、納呆、腹脹等生化乏源後天之本不足。

“脾虛”貫穿於大腸癌的病程始終如不能及時糾正運化水谷精微的機能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邪濁積聚於腸道日久而成癌瘤之變致大腸癌復發或轉移。中醫藥防治大腸癌的治則和方藥雖因證候不同而各異但大多以健脾益氣為基本治則辨證屬於脾虛證者以健脾益氣為主辨證無明顯脾虛者往往也佐以健脾益氣健脾益氣中藥能改善脾虛相關症狀提高生命質量提高無病生存率降低復發轉移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