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孩子看到新玩具,他就動不了。他得買下來。他怎麼能解決?
有些孩子每次見到商店、路邊的玩具就會要求家長買,家長不買,孩子就開始瞎胡鬧,逼着家長買。為什麼有些孩子會這樣呢?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本期我們就來説説這些“非買不可”的孩子。
在我家樓下有個母嬰店,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守着那些玩具不走,要求家長買玩具。家長一拒絕孩子就往地上一躺,哭鬧着耍賴。常常可以聽到家長們這樣説:
“你不能每次都吵着要買啊!”
“你以為我賺錢很容易嗎?我沒錢買!”
“我們只能看看哦”
在沒有當爸爸之前,我會認為孩子的要求過分了;
但是當我成為爸爸以後,我覺得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長身上。
3歲以前的孩子就是“野蠻人”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金錢、交易的觀念,他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花錢買。而大人卻常常忽略了這點,總是用買買買來表達對孩子愛。
筆者大兒子辰辰在3歲以前,就是什麼都要的“野蠻人”,只要是新東西,他都要先拿過去把玩一下。家裏來了快遞什麼的,他都會丟給我讓我拆給他看。
奶奶很疼孫子,經常會給辰辰買各種各樣的玩具。不過我和奶奶為這個事做了個約定,就是當帶着辰辰出去的時候,無論他看到什麼玩具走不動,吵着要買,我們必須要冷處理,堅決不買。
因為如果每一次外出,就會給孩子買這個買那個,這就會讓孩子覺得每次出去大人們都會給他新玩具。所以時間一久,孩子就會把大人給他買新玩具當成一種習慣。如果遭到拒絕,拗不過大人,就會用極端的情緒來對付大人。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和孩子去講道理,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特別留意,沒有養成見什麼都買的習慣,那麼孩子基本上不會“非買不可”,或者鬧情緒。
如果孩子已經有這種習慣了,那麼家長就必須要冷處理,遠離那些容易引起孩子情緒的目標,商店的玩具可以看,可以玩,就是不買。
3-4歲什麼都要,但不知道什麼是需要
如果你對孩子説:“你只能喝牛奶,不能喝飲料”,很有可能孩子就會唱反調。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孩子還不能理解選擇權,在他們的世界觀裏所以東西都不用選,都是我的,他們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是自己想要的,哪一個是不想要的。
在這個時期,就要培養孩子開始思考需求。讓孩子思考哪一個是自己喜歡的,哪一個是不需要的;慢慢地讓他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所有東西都要。
4歲以上,培養正確的金錢價值觀
比較大的孩子吵着買玩具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覺得所有的東西都“便宜”,反正家長的錢包裏有的是錢,理所當然的就要買。
這樣的情況,可以嘗試一下我的這個辦法:
你可以給孩子錢買單,但如果你不給他一百元,你可以給他一元。當他拿着一元錢買他想要的東西時,店員會告訴他:“小朋友,你沒有足夠的錢,你買不到。”。那個職員的話比父母的100個字更有用。讓孩子自己掏錢,孩子會主動了解商品的價值,並會逐漸知道錢不夠買。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給孩子設立積分的遊戲,比如自己穿衣服、吃飯就加積分,當積分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換取不同獎勵。讓孩子體驗錢是怎麼賺的,是有多麼不容易的。這同時也會讓孩子建立東西不是説要就馬上要的觀念。
當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孩子瞭解“想要”和“需要”的差別,還要教他們深思熟慮的好處。
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後天的教育和引導都可以改變他。從小增加孩子買東西的經驗,要教他買東西要定目標,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要立刻滿足,孩子就會學到正確的價值觀。
奶爸學園的小朱爸爸,參考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