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2歲孩子心理發展角度幫你解析孩子依戀關係及8個習慣養成建議
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豐富美好的內心世界,這是學生的潛能。——冰 心
本文將重點從孩子心理發育角度出發,討論不同孩子存在的不同氣質類型及家長應該採用的教養方式,也會討論不同教養方式下讓孩子產生的不同依戀關係及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同時還會在適齡玩具的推薦、培養孩子專注力、延遲滿足能力、閲讀習慣、孩子情緒問題處理、如廁訓練、語言環境以及第二語言的學習等多個方面給出建議。
嬰兒的氣質類型嬰兒一出生就會表現出他的獨特之處,有的孩子會哇哇大哭,有的孩子則十分鎮定。被抱回媽媽身邊後表現出的區別就更明顯了,有的寶寶吃飽就睡、睡醒就吃,不哭不鬧不磨覺,有的寶寶則剛好相反,這些嬰兒非常容易被激怒,只要一不如意就哭鬧不止,哭起來還十分不好哄。這些行事風格迥異的寶寶之所以差距如此大,是因為寶寶們天生就帶有專屬於自己的氣質類型。瞭解氣質類型能幫助父母以更加平和的心態與孩子相處,同時也方便父母找到最適合管教孩子方法,以最恰當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
一般我們將嬰兒的氣質類型分為三種,分別是易養型嬰兒、難養型嬰兒、遲緩型嬰兒。易養型嬰兒行為表現較積極。他們
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強,行為舉止、身體功能規律,對外界充滿好奇心,不容易被激怒,通常表現為吃飯有規律,睡覺有規律,不輕易哭,哭了也非常好哄;難養型嬰兒正好相反,他們適應能力差,行為舉止、身體功能不規律,遇到新鮮事物表現出退縮,表現出對周圍環境極度的缺乏耐心,醒了哭、睡前哭、不知緣由地隨便哭,而且哭起來就沒玩沒了;遲緩型嬰兒則表現出慢熱的狀態。他們不太活躍,對周圍環境的刺激也比較平靜,對新刺激的出現先表現出退宿,然後慢慢能夠適應,平常也會哭鬧,但相對容易哄好。
氣質類型的不同會對父母的教養方式產生影響。從父母的角度出發,難養型嬰兒會給養育者造成一定的壓力。尤其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新生兒父母,在照顧難養型嬰兒時會累積負面情緒,耗盡耐心後容易對孩子表現出負面的行為和情緒,這樣便又會加劇難養型嬰兒內心的焦慮和恐懼,使情況陷入惡性循環,更加難以控制。而養育易養型嬰兒的父母,在養育嬰兒時沒有那麼大的壓力,情緒情緒狀況比較好,也更容易順利進入父母的角色,對孩子表現出更多親密的行為,樂於營造氣氛友好的親子互動機會,嬰兒得到充滿正面情緒的照顧又促進嬰兒的健康發展,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父母的養育方式也會造成氣質的改變。有研究發現,難養型嬰兒長到學齡期時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好、容易發生衝突等,但並不是所有難養型嬰兒都會出現這些問題,關鍵在於父母的養育狀態。如果父母在嬰兒期間充滿耐心、愛意且行為保持一致,那麼難養型嬰兒的情況會逐漸得到改善。比如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捕捉到嬰兒發出的信號,及時滿足嬰兒的需求,增加互動以及親密接觸,還要注意不強迫嬰兒做他不喜歡的事情。
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設計了一個陌生情景實驗以觀察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實驗步驟是這樣的,母親抱着嬰兒進入一個放有各類玩具的陌生房間,然後媽媽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他隨意探索,而母親則坐在旁邊看着。一會進來一個陌生的成年人,他先與媽媽説話,然後與孩子説話。過一會媽媽離開。再過一會媽媽回來,安撫孩子,陌生人離開。再過一會媽媽也離開,過一會陌生人回來。接着媽媽回來,陌生人離開。實驗人員會在整個過程中觀察嬰兒對媽媽的態度,收集相關數據以此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嬰兒的表現可以分為4種依戀類型,即安全依戀型、迴避依戀型、矛盾依戀型及混亂依戀型。
安全依戀型嬰兒會毫無顧忌親近母親。當母親在他身邊時,他會獨立探索周圍環境,並偶爾回到媽媽的身邊。當媽媽離開後,他會表現出心煩或者哭泣,但媽媽回來後會第一時間親近媽媽,並且能夠在媽媽懷中快速安撫下來;迴避依戀型嬰兒會對母親表現出冷淡。母親離開時沒有表現出難過,回來後又表現出迴避;矛盾依戀型嬰兒對親近母親表現出前後矛盾的狀態。剛剛進入陌生環境時嬰兒即表現出焦慮,緊緊依偎着母親不敢輕易離開。待母親離開後表現出極大的難過,母親回來後雖然急切地想要與母親接觸,但又會對母親的親近表示反抗,甚至又踢又打;混亂依戀型嬰兒的在實驗中的表現不定,以上三種類型的表現會隨機出現,這種依戀類型的嬰兒最缺乏安全感。
嬰兒屬於哪種依戀模式取決於父母在照顧孩子時的反應。如果母親能夠清楚地瞭解孩子的情緒,照顧他的感受,對他的需求作出適當的回應,孩子身上的不適感能夠及時得到解除他就會認為母親是靠譜的、可信任的,會建立好的安全感的基礎;如果母親忽視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不適感得不到及時的排除,孩子就會覺得母親是不靠譜的,環境也是不安全的,最終形成不安全依戀型的依戀關係。儘管2歲之前媽媽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更多,但父親對孩子需求的反應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有研究顯示諸如抑鬱或煙癮、酒癮等特殊障礙中與父親在孩子早年的反應有很大關係,所以父親的陪伴也是必不可少的。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人的認知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以及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皮亞傑認為這四個階段的發生並不是突然間轉換,而是一點一點累積最終形成轉變。如此便又把感知運動階段分成了6個次級發展階段,出生第一個月是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嬰兒通過出生時就存在的反應認識世界,比如允吸。第一到第四個月孩子開始練習各種動作,並嘗試將單一動作整合成一套動作。第四到第八個月孩子開始將自己與外界區分開,並逐漸認識真實的世界。第八到第十二個月孩子能夠有計劃地執行動作,並且在這一階段開始理解客體永存(比如媽媽走了,但是媽媽並沒有消失)。第十二到第十八個月孩子的行動開始出現目的性,而不是單純地因為喜歡這個動作而重複。第十八個月到2歲孩子開始進行思維活動,表現為能夠在腦海中刻畫出看不見的事物。
在這6個次級發展階段一個一個接肘而來的時候,父母的養育方式和教養目的應該匹配孩子發展進度,幫助他獲得新能力,建立好習慣。
1、 培養專注力
保持專注力需要視覺、聽覺、觸覺集中,這種能力的練習可以從5~6個月開始進行。培養孩子專注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添加輔食是培養專注力的時機。《崔玉濤育兒百科》中提出可以在添加輔食時使用顏色鮮豔的碗和勺子,不斷移動的勺子會引起孩子的引起孩子的注意,這個過程能夠提升專注力。孩子可能會自己抓食物吃,這時候吃飯這一動作不斷地重複也是專注力集中的表現。
玩耍是培養專注力的時機。孩子在玩自己喜歡玩的遊戲時會投入專注力,養育者切不可在這個時候打斷孩子,或強制孩子做其它的事情。
閲讀繪本是培養專注力的時機。5~6個月時已經可以給孩子讀繪本了,繪本的色彩豐富,符合孩子視覺發展程度,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同時父母在讀繪本時語氣、動作會比較誇張,也會引起孩子的注意。
2、 培養寶寶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指為了更有價值的未來放棄當下小小的滿足,這種能力會幫助孩子未來成為優秀的人。被裹挾在信息洪流下的我們,不同方面的需求正在被即時滿足,比如特別喜歡的電視節目不需要等待到某一時刻才能觀看,想要的東西今天網上下單,明天就會送到家裏;想要見某個人不需要趕幾天的路就能見到……成人正在被即時滿足“吞噬”,我們丟失了童年時等待過年的耐心。現在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自然地鍛鍊延遲滿足的機會機會沒有,如果我們不刻意創造機會讓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孩子就將喪失延遲滿足的能力。
延遲滿足訓練的原則是不要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可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設定不同的滿足時間,以讓孩子能夠在期待中體驗等待的感覺。具體做法可以參考以下:
嬰兒期孩子是通過不適感的解除以及與母親的親密接觸獲得安全感的,所以訓練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時不適合在孩子衣食住行上下手,但遊戲是訓練的最佳時機。6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順序,在與成人的互動中能夠做到對方完成一個動作他再接着完成自己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握這個時機進行訓練。所以成人與孩子互動時,每次輪到成人做動作時不要立刻就做,而是要在保持飽滿的情緒狀態下隔三秒鐘再繼續動作。
提醒:隨着孩子的成長,能夠不即時滿足的事越來越多,後面章節也會相繼提到。還是那句話,嬰兒的衣食住行上是不能進行延遲滿足的,這裏重點批判一下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堅信哭聲免疫法的人認為放着讓孩子哭一哭能夠鍛鍊他的肺活量,能夠避免養成一哭就抱的壞習慣等,但卻忽略了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影響深重,但彌補好難,而早期安全感的形成正是依靠成人的無微不至。所以嬰兒期父母可以做成“直升機”父母,儘量做到隨叫隨到,能抱就抱。
3、 培養閲讀習慣
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可以看出愛學習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學習的過程,包括以後的學校生活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這一部分在某個特定時段內被重點突出出來,但其實所有的事情本質都是一樣的,不應該被區別對待。
閲讀不過是孩子游戲的一種,不可太過功利看待此事,但習慣還是越早養成越好。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否則欲速則不達。我曾是做小學培訓機構,接觸到的孩子大部分都是成績不太如意的孩子,這些孩子尤其明顯的共性是不愛閲讀。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小時候沒有培養,上學了沒有時間,其實這些不過是父母沒有引導到位的藉口罷了。
為了培養孩子閲讀習慣,早在孩子3、4個月的時候父母就可以與孩子一起讀繪本。孩子到7、8個月時雖然仍然以把書放進嘴裏為主,但除了前幾章討論過的好處之外,對孩子語言發育幫助匪淺。7、8個月的寶寶正處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每天幾分鐘的繪本閲讀能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場景語言學習的機會。
4、 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母語的習得是從襁褓開始的。雖然孩子不會不説話,最初甚至連發出聲音都不會,但這並不意味成人説話對孩子沒有用。在孩子正式開始説話之前,大量的語言輸入是在為孩子説話打基礎。所以成人要經常在孩子面前“絮叨”,多創造説話的機會。4、5個月時,孩子已經能夠對外界的刺激給出咿咿呀呀的回應,這個時候成人就可以與孩子“對話”了。
與孩子對話也有一些情況需要注意,首先不能你一個人説。對話是雙方的交流,如果某一方説的太多,主導了整個談話過程,另一方就會因為説話機會被剝奪而不願意積極參與。第二不能説的太複雜,4、5個月的孩子自然是不能理解一長串語句的,所以要與孩子簡單的短句會名詞、動詞,並多次重複。第三回應時要配合神態、動作以及積極的情緒。如果像與成人談心一樣對話,孩子自然也不會對此產生興趣,而誇張的神態、動作則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語言的學習不應該在這一階段進行。研究發現,當孩子還未基本掌握第一種語言時,不宜增加第二種語言的學習。兩種甚至多種語言的同時出現會對孩子的語言系統造成混亂,最終導致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5、電子產品的使用建議
電子產品的盛行似乎給帶孩子幫了大忙。下面的場景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為了安撫哭鬧的孩子,家長塞給孩子一個手機;為了能讓自己安心做事,塞給孩子一個手機。市面上有很多聲明能夠開發孩子智力,讓孩子能夠學到東西的動畫片或其它體裁的教育節目,孩子似乎也真的從這裏獲得了一些新的知識,但請父母不要被這些表象矇蔽。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應該知道孩子獲得知識的途徑是主動學習,只有不斷親自探索、體驗周圍的環境才能夠獲得認知的發展。電子產品帶給孩子的是被動接受,信息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或整合,可見電子產品對孩子認知發展是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是有害的。更何況電子產品的使用對孩子視覺發育、顏色感知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發展也存在危害。
電子產品無法避免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可以在孩子發育早期儘量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作為榜樣的成人也儘量減少拿起手機的次數,將其作為一個生活工具即可,平時應多注意與孩子互動,帶着孩子多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6、託管/保姆的選擇
繁忙的社會生活使得很多年輕父母不敢懈怠,修完4、5個月產假後便不得不回到工作崗位上,照顧孩子的重任要麼交給老家的父母,要麼是請保姆,甚至直接將孩子送到託管中心。這種現象的產生就不得不讓我們對孩子的看護問題多加思考。
孩子的看護質量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由誰來看護孩子會影響到前面提到的孩子的依戀關係模式,所以孩子該由誰來看護是十分關鍵的。如果父母實在無法親自照顧孩子,那麼在給孩子選擇照料者至少考慮這些方面:
•備選照料者是否真的喜歡照顧這個孩子?
•備選照料者是否有足夠的耐心? 備選照料者是否能夠對孩子的需求及時做出反應?
•備選照料者事前是否曾經受過專業的培訓?是否能夠充分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和需求?是否具備充分的育兒知識?
•備選照料者的衞生安全是否能夠保證?
•備選照料者是否能夠與孩子保持互動,引導孩子探索周圍環境?
•備選照料者對孩子的關注程度是否恰當?
7、適合1歲寶寶的玩具推薦
適當的玩具能夠幫助孩子訓練大動作、精細動作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所以玩具的選擇也是大有門道的。《崔玉濤育兒百科》針對給孩子玩具的選擇提了一些建議。
首先安全一定是第一考慮,如果玩具裏帶有小物件可能卡住孩子的一定要多加註意,或者最好不要給孩子。另外,玩具的質量重於數量,最好耐用且多種玩法,讓孩子玩的時間更長。
有助於運動技巧的玩具包括適齡的拼圖、形狀配對、撿拾玩具、釣魚玩具、大小不一的球、可以攀爬的玩具等。有助於想象力開發的玩具包括能夠自己搭配服飾的娃娃、積木等堆疊類玩具、疊疊樂、塗鴉、橡皮泥等。有助於滿足孩子敲打慾望的玩具包括小鼓、玩具琴等各種能敲擊出聲音的玩具,木勺搭配盒子也可以。有助於寶寶瞭解日常工具的玩具包括各類型小車、廚具模型、清潔工具模型等各類工具模型。
8、 如廁訓練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1~3歲時孩子將進入肛門期,父母可以趁着這個特殊發展階段訓練孩子如廁。如廁的訓練依然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多加引導和適應,不可強迫也不可能完全不理會,否則容易形成肛門期人格,表現出固執、潔癖、吝嗇、隱忍、強迫或邋遢、浪費、無條理等。
訓練孩子如廁有以下建議:如果孩子出現以下表徵,説明孩子具備如廁訓練的條件,可以開始如廁訓練,孩子會開始對成人的如廁行為產生興趣,平時能保持紙尿褲1~2小時乾爽,自己學會提拉褲子。首先表示出對孩子如廁行為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對此產生成就感,同性成人在如廁時也可以允許孩子坐在自己的小馬桶上模仿自己,讓他習慣坐在馬桶上的感覺。坐馬桶的次數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最初可以一天只坐一次,然後慢慢提高頻率。要提醒孩子大便、小便都可以去坐便器解決。成功後要給予及時的鼓勵,未成功也不要苛責孩子。
完成日間訓練後還需要進行睡前如廁的訓練。引導孩子在午睡和夜間睡覺之前如廁,醒來後也需要如廁。還需提醒一下,坐便器的選擇不適合太花哨,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不鼓勵孩子在坐便器上玩耍,以免引起孩子對坐便器作用認知的改變,造成分心也不利於如廁訓練。如廁訓練可能持續時間很長,照料者一定保持耐心,陪孩子一步一步成長。
照顧0~2歲孩子孩子事多且雜,需要養育者注意的事項實在不少。但這一階段養育工作做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只需要再努力引導幾年,教育孩子這件事就會越來越輕鬆。